"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間剷除權臣宇文護,東滅北齊,若非英年早逝,絕無楊堅篡位的可能,要知道楊堅比宇文邕還要大兩歲。

同時,楊堅在稱帝之前也並無功高蓋世之舉,其只是外戚,隋朝的建立其實與西晉更為相似,且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也遠沒有那麼清晰。

2、若非李唐,隋朝亡後難保不是第二個“五胡亂華”

晉朝開國司馬炎便開創了“太康之治”,隋朝開國楊堅也開創了“開皇之治”。

晉朝二代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所以西晉其實也是二世而亡。

隋朝二代皇帝是隋煬帝楊廣,楊廣當然不是司馬衷,他不傻,但其能力撐不起自身的慾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間剷除權臣宇文護,東滅北齊,若非英年早逝,絕無楊堅篡位的可能,要知道楊堅比宇文邕還要大兩歲。

同時,楊堅在稱帝之前也並無功高蓋世之舉,其只是外戚,隋朝的建立其實與西晉更為相似,且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也遠沒有那麼清晰。

2、若非李唐,隋朝亡後難保不是第二個“五胡亂華”

晉朝開國司馬炎便開創了“太康之治”,隋朝開國楊堅也開創了“開皇之治”。

晉朝二代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所以西晉其實也是二世而亡。

隋朝二代皇帝是隋煬帝楊廣,楊廣當然不是司馬衷,他不傻,但其能力撐不起自身的慾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隋末亂世,東突厥由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史稱其“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當時的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臣服於突厥,北方群雄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包括李淵都向突厥稱臣。東突厥始畢可汗曾想當北魏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公元617年,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同時出兵助太原留守李淵平定長安。

所以,隋末之局,與晉末同樣很相似,假使中原不能迅速完成統一,不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那麼突厥、契丹、室韋、吐谷渾等進入中原,重現“五胡亂華”也並非不可能。

3、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

隋朝本可以不亡。

楊堅去世之時,天下並沒有走向亂世的跡象。如果我們將北魏~北周~隋朝看作一體,那麼隋朝的統一其實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民族融合,正是北方的民族融合為天下的重新一統奠定了基礎。

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不在南。

這是史學家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論斷。

隋末割據的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僅有一個蕭銑,不足以影響大局,所以統一南方後的隋朝並沒有遭受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的六國復叛。

是楊廣改變了隋朝的走向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間剷除權臣宇文護,東滅北齊,若非英年早逝,絕無楊堅篡位的可能,要知道楊堅比宇文邕還要大兩歲。

同時,楊堅在稱帝之前也並無功高蓋世之舉,其只是外戚,隋朝的建立其實與西晉更為相似,且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也遠沒有那麼清晰。

2、若非李唐,隋朝亡後難保不是第二個“五胡亂華”

晉朝開國司馬炎便開創了“太康之治”,隋朝開國楊堅也開創了“開皇之治”。

晉朝二代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所以西晉其實也是二世而亡。

隋朝二代皇帝是隋煬帝楊廣,楊廣當然不是司馬衷,他不傻,但其能力撐不起自身的慾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隋末亂世,東突厥由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史稱其“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當時的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臣服於突厥,北方群雄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包括李淵都向突厥稱臣。東突厥始畢可汗曾想當北魏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公元617年,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同時出兵助太原留守李淵平定長安。

所以,隋末之局,與晉末同樣很相似,假使中原不能迅速完成統一,不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那麼突厥、契丹、室韋、吐谷渾等進入中原,重現“五胡亂華”也並非不可能。

3、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

隋朝本可以不亡。

楊堅去世之時,天下並沒有走向亂世的跡象。如果我們將北魏~北周~隋朝看作一體,那麼隋朝的統一其實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民族融合,正是北方的民族融合為天下的重新一統奠定了基礎。

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不在南。

這是史學家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論斷。

隋末割據的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僅有一個蕭銑,不足以影響大局,所以統一南方後的隋朝並沒有遭受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的六國復叛。

是楊廣改變了隋朝的走向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秦始皇是雄才大略,漢武帝也是雄才大略,但楊廣只能是好大喜功,因為他失敗了,而秦始皇在陳勝揭竿而起之前去世,漢武帝在晚年下了罪己詔,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常常只有一步之遙。

一個王朝的勃興和覆亡往往具有偶然性,在古代,皇帝本身對歷史的走向影響甚大。

4、是李世民將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26年,李世民剛剛登基,得知大唐政局突變的突厥人,率大軍20萬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此時長安兵力空虛,京師大震。

李世民在設疑兵之計後,無奈殺白馬與頡利、突利二可汗結“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其實與宋朝“澶淵之盟”沒什麼區別,同樣都是城下之盟。只不過後來宋朝認慫,而李世民沒有。

渭水會盟後,為了徹底解除突厥人的威脅,李世民在經濟上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

公元629年,東突厥進犯河西。李世民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大軍10餘萬分六路反擊突厥。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間剷除權臣宇文護,東滅北齊,若非英年早逝,絕無楊堅篡位的可能,要知道楊堅比宇文邕還要大兩歲。

同時,楊堅在稱帝之前也並無功高蓋世之舉,其只是外戚,隋朝的建立其實與西晉更為相似,且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也遠沒有那麼清晰。

2、若非李唐,隋朝亡後難保不是第二個“五胡亂華”

晉朝開國司馬炎便開創了“太康之治”,隋朝開國楊堅也開創了“開皇之治”。

晉朝二代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所以西晉其實也是二世而亡。

隋朝二代皇帝是隋煬帝楊廣,楊廣當然不是司馬衷,他不傻,但其能力撐不起自身的慾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隋末亂世,東突厥由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史稱其“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當時的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臣服於突厥,北方群雄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包括李淵都向突厥稱臣。東突厥始畢可汗曾想當北魏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公元617年,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同時出兵助太原留守李淵平定長安。

所以,隋末之局,與晉末同樣很相似,假使中原不能迅速完成統一,不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那麼突厥、契丹、室韋、吐谷渾等進入中原,重現“五胡亂華”也並非不可能。

3、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

隋朝本可以不亡。

楊堅去世之時,天下並沒有走向亂世的跡象。如果我們將北魏~北周~隋朝看作一體,那麼隋朝的統一其實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民族融合,正是北方的民族融合為天下的重新一統奠定了基礎。

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不在南。

這是史學家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論斷。

隋末割據的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僅有一個蕭銑,不足以影響大局,所以統一南方後的隋朝並沒有遭受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的六國復叛。

是楊廣改變了隋朝的走向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秦始皇是雄才大略,漢武帝也是雄才大略,但楊廣只能是好大喜功,因為他失敗了,而秦始皇在陳勝揭竿而起之前去世,漢武帝在晚年下了罪己詔,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常常只有一步之遙。

一個王朝的勃興和覆亡往往具有偶然性,在古代,皇帝本身對歷史的走向影響甚大。

4、是李世民將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26年,李世民剛剛登基,得知大唐政局突變的突厥人,率大軍20萬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此時長安兵力空虛,京師大震。

李世民在設疑兵之計後,無奈殺白馬與頡利、突利二可汗結“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其實與宋朝“澶淵之盟”沒什麼區別,同樣都是城下之盟。只不過後來宋朝認慫,而李世民沒有。

渭水會盟後,為了徹底解除突厥人的威脅,李世民在經濟上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

公元629年,東突厥進犯河西。李世民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大軍10餘萬分六路反擊突厥。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30年,李靖、李勣、蘇定方冒雪大破東突厥,唐將張寶相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亡。

東突厥滅亡之後,唐朝北方的薛延陀強大起來,並不斷挑戰唐朝,李世民最終決定以武力解決。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間剷除權臣宇文護,東滅北齊,若非英年早逝,絕無楊堅篡位的可能,要知道楊堅比宇文邕還要大兩歲。

同時,楊堅在稱帝之前也並無功高蓋世之舉,其只是外戚,隋朝的建立其實與西晉更為相似,且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也遠沒有那麼清晰。

2、若非李唐,隋朝亡後難保不是第二個“五胡亂華”

晉朝開國司馬炎便開創了“太康之治”,隋朝開國楊堅也開創了“開皇之治”。

晉朝二代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所以西晉其實也是二世而亡。

隋朝二代皇帝是隋煬帝楊廣,楊廣當然不是司馬衷,他不傻,但其能力撐不起自身的慾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隋末亂世,東突厥由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史稱其“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當時的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臣服於突厥,北方群雄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包括李淵都向突厥稱臣。東突厥始畢可汗曾想當北魏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公元617年,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同時出兵助太原留守李淵平定長安。

所以,隋末之局,與晉末同樣很相似,假使中原不能迅速完成統一,不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那麼突厥、契丹、室韋、吐谷渾等進入中原,重現“五胡亂華”也並非不可能。

3、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

隋朝本可以不亡。

楊堅去世之時,天下並沒有走向亂世的跡象。如果我們將北魏~北周~隋朝看作一體,那麼隋朝的統一其實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民族融合,正是北方的民族融合為天下的重新一統奠定了基礎。

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不在南。

這是史學家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論斷。

隋末割據的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僅有一個蕭銑,不足以影響大局,所以統一南方後的隋朝並沒有遭受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的六國復叛。

是楊廣改變了隋朝的走向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秦始皇是雄才大略,漢武帝也是雄才大略,但楊廣只能是好大喜功,因為他失敗了,而秦始皇在陳勝揭竿而起之前去世,漢武帝在晚年下了罪己詔,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常常只有一步之遙。

一個王朝的勃興和覆亡往往具有偶然性,在古代,皇帝本身對歷史的走向影響甚大。

4、是李世民將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26年,李世民剛剛登基,得知大唐政局突變的突厥人,率大軍20萬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此時長安兵力空虛,京師大震。

李世民在設疑兵之計後,無奈殺白馬與頡利、突利二可汗結“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其實與宋朝“澶淵之盟”沒什麼區別,同樣都是城下之盟。只不過後來宋朝認慫,而李世民沒有。

渭水會盟後,為了徹底解除突厥人的威脅,李世民在經濟上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

公元629年,東突厥進犯河西。李世民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大軍10餘萬分六路反擊突厥。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30年,李靖、李勣、蘇定方冒雪大破東突厥,唐將張寶相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亡。

東突厥滅亡之後,唐朝北方的薛延陀強大起來,並不斷挑戰唐朝,李世民最終決定以武力解決。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李世民時期的大唐版圖

公元645年,李世民派李勣出兵滅薛延陀,之後漠北的契苾、回紇等部,因薛延陀滅亡,相繼歸附唐朝。此後,李世民在漠北設置十三州,又置燕然都護府來管理這些邊州。

"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史學家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所撰,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歷史,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也就是說,《北史》一書不僅包括北魏(含西魏和東魏)、北齊、北周,還包括隋朝的歷史。那麼,隋朝屬於北朝嗎?

《北史·序傳》中寫到:

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樑、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所以,在史學家李氏父子眼中,隋朝是屬於北朝的。

與今日的歷史分期中,將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列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相比,古人對隋朝的看法是不同的,或者說並沒有那麼清晰。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1、我們過於強調隋唐和秦漢的相似性,其實隋朝的建立與西晉更類似。

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有時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大南北朝)~元明清

甚至明朝和北元的對立也可以看作大南北朝,最終由清朝一統大明和蒙古兩地,但當我們過度的關注歷史的相似性時,往往會忽略歷史的差異性,而這才更能體現每個不同時代的特點。

隋唐與秦漢其實有很多的不同。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天下,其滅亡的原因在於陳勝振臂一呼導致的六國復辟,劉邦統一天下幾乎將秦滅六國之路重走了一遍。

隋朝則不同,“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的天下得自“禪讓”,更像一場意外。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間剷除權臣宇文護,東滅北齊,若非英年早逝,絕無楊堅篡位的可能,要知道楊堅比宇文邕還要大兩歲。

同時,楊堅在稱帝之前也並無功高蓋世之舉,其只是外戚,隋朝的建立其實與西晉更為相似,且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大勢也遠沒有那麼清晰。

2、若非李唐,隋朝亡後難保不是第二個“五胡亂華”

晉朝開國司馬炎便開創了“太康之治”,隋朝開國楊堅也開創了“開皇之治”。

晉朝二代皇帝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所以西晉其實也是二世而亡。

隋朝二代皇帝是隋煬帝楊廣,楊廣當然不是司馬衷,他不傻,但其能力撐不起自身的慾望,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隋末亂世,東突厥由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史稱其“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當時的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臣服於突厥,北方群雄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包括李淵都向突厥稱臣。東突厥始畢可汗曾想當北魏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公元617年,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同時出兵助太原留守李淵平定長安。

所以,隋末之局,與晉末同樣很相似,假使中原不能迅速完成統一,不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那麼突厥、契丹、室韋、吐谷渾等進入中原,重現“五胡亂華”也並非不可能。

3、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其實只有一步之遙

隋朝本可以不亡。

楊堅去世之時,天下並沒有走向亂世的跡象。如果我們將北魏~北周~隋朝看作一體,那麼隋朝的統一其實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民族融合,正是北方的民族融合為天下的重新一統奠定了基礎。

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不在南。

這是史學家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論斷。

隋末割據的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僅有一個蕭銑,不足以影響大局,所以統一南方後的隋朝並沒有遭受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的六國復叛。

是楊廣改變了隋朝的走向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秦始皇是雄才大略,漢武帝也是雄才大略,但楊廣只能是好大喜功,因為他失敗了,而秦始皇在陳勝揭竿而起之前去世,漢武帝在晚年下了罪己詔,雄才大略與好大喜功常常只有一步之遙。

一個王朝的勃興和覆亡往往具有偶然性,在古代,皇帝本身對歷史的走向影響甚大。

4、是李世民將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26年,李世民剛剛登基,得知大唐政局突變的突厥人,率大軍20萬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此時長安兵力空虛,京師大震。

李世民在設疑兵之計後,無奈殺白馬與頡利、突利二可汗結“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其實與宋朝“澶淵之盟”沒什麼區別,同樣都是城下之盟。只不過後來宋朝認慫,而李世民沒有。

渭水會盟後,為了徹底解除突厥人的威脅,李世民在經濟上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

公元629年,東突厥進犯河西。李世民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大軍10餘萬分六路反擊突厥。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公元630年,李靖、李勣、蘇定方冒雪大破東突厥,唐將張寶相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亡。

東突厥滅亡之後,唐朝北方的薛延陀強大起來,並不斷挑戰唐朝,李世民最終決定以武力解決。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李世民時期的大唐版圖

公元645年,李世民派李勣出兵滅薛延陀,之後漠北的契苾、回紇等部,因薛延陀滅亡,相繼歸附唐朝。此後,李世民在漠北設置十三州,又置燕然都護府來管理這些邊州。

李世民的統一天下和滅突厥,使隋朝從類“晉”變成了類“秦”

滅東突厥和薛延陀,標誌著大唐北境的平定,使中原免於重現“五胡亂華”的悲劇。

所以,唐朝李世民時期的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包括李治時期的滅西突厥,使中原地區重現了大一統局面,避免了隋朝重蹈晉亡之後的覆轍。

唐朝的迅速強大,使隋朝從與晉朝相類,變成了與秦朝相提並論。


綜上,隋朝確實是一個過渡的朝代,它建立於偶然,覆亡的突然,若非唐朝迅速一統天下,平定突厥,隋朝在後世的評價中便不能與秦朝相提並論,其歷史地位恐怕會與西晉一樣。

PS: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