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龍船

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開通濟渠是為了淫樂。歷史上隋煬帝也確實多次巡視江都,記載中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面對如此浩大的場面,文人們也開始發揮想象,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為丈等等誇張的描述。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疏通邗溝,將蜿蜒曲折的邗溝變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長江的連接,大業六年,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運系統。

隋煬帝打通了洛陽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後,又開始著手在洛陽以北再開建運河,想徹底解決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問題。《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這便是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這個工程動員民力上百萬,可以說是男女齊上陣。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龍船

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開通濟渠是為了淫樂。歷史上隋煬帝也確實多次巡視江都,記載中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面對如此浩大的場面,文人們也開始發揮想象,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為丈等等誇張的描述。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疏通邗溝,將蜿蜒曲折的邗溝變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長江的連接,大業六年,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運系統。

隋煬帝打通了洛陽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後,又開始著手在洛陽以北再開建運河,想徹底解決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問題。《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這便是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這個工程動員民力上百萬,可以說是男女齊上陣。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洛口倉遺址

隋煬帝遷都洛陽後,通過運河將南北方打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當然有好處。如果首都還在長安,由於當時三門峽砥柱的關係,錢糧運輸始終是個大問題,現在首都搬到了洛陽,供給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大運河系統的完成,大量錢糧湧入帝國中心。隋煬帝為了貯藏這些糧食,修好了好多糧倉,最大的洛口倉貯藏糧食兩千多萬石。據說隋朝糧倉存儲的糧食可以供全天下人使用五六十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貯藏的糧食還能再用二十年,要知道,李世民時期的儲藏量,已經經歷了隋煬帝時期和隋末戰亂時期的消耗,到了這時還剩那麼多的貯藏量,確實驚人。

濫用民力和各種矛盾激化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隋煬帝登基後的一系列大工程,雖然完成了帝國的戰略部署,但工程實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首先是佔用了太多的民力,浩大的工程一個接一個,工期定的又短,我們開頭也說過民力終歸是有限的。據統計隋煬帝在八年間的22項工程共徵用人力3012餘萬人。如果不是大運河的開通讓運輸更方便了,誘使隋煬帝進一步折騰,也許不會窮兵黷武對外發動戰爭,無論是親征吐谷渾,還是三徵高句麗,無論是營建洛陽新都,還是修建大運河,無休止的濫用民力,導致社會民怨迭起,如果當時把發展放在民生上,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如果沒有大運河,囤積在倉庫裡的糧食也許還在百姓米缸裡,也不至於淪為餓殍。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龍船

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開通濟渠是為了淫樂。歷史上隋煬帝也確實多次巡視江都,記載中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面對如此浩大的場面,文人們也開始發揮想象,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為丈等等誇張的描述。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疏通邗溝,將蜿蜒曲折的邗溝變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長江的連接,大業六年,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運系統。

隋煬帝打通了洛陽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後,又開始著手在洛陽以北再開建運河,想徹底解決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問題。《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這便是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這個工程動員民力上百萬,可以說是男女齊上陣。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洛口倉遺址

隋煬帝遷都洛陽後,通過運河將南北方打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當然有好處。如果首都還在長安,由於當時三門峽砥柱的關係,錢糧運輸始終是個大問題,現在首都搬到了洛陽,供給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大運河系統的完成,大量錢糧湧入帝國中心。隋煬帝為了貯藏這些糧食,修好了好多糧倉,最大的洛口倉貯藏糧食兩千多萬石。據說隋朝糧倉存儲的糧食可以供全天下人使用五六十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貯藏的糧食還能再用二十年,要知道,李世民時期的儲藏量,已經經歷了隋煬帝時期和隋末戰亂時期的消耗,到了這時還剩那麼多的貯藏量,確實驚人。

濫用民力和各種矛盾激化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隋煬帝登基後的一系列大工程,雖然完成了帝國的戰略部署,但工程實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首先是佔用了太多的民力,浩大的工程一個接一個,工期定的又短,我們開頭也說過民力終歸是有限的。據統計隋煬帝在八年間的22項工程共徵用人力3012餘萬人。如果不是大運河的開通讓運輸更方便了,誘使隋煬帝進一步折騰,也許不會窮兵黷武對外發動戰爭,無論是親征吐谷渾,還是三徵高句麗,無論是營建洛陽新都,還是修建大運河,無休止的濫用民力,導致社會民怨迭起,如果當時把發展放在民生上,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如果沒有大運河,囤積在倉庫裡的糧食也許還在百姓米缸裡,也不至於淪為餓殍。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開倉放糧圖

隋煬帝的政策還產生另一個致命問題,統治階級的矛盾。隋朝脫胎於北周,關隴軍事集團是其力量來源,楊堅登基為帝建立隋朝,引起了關隴士族集團的不滿,出現了皇權和關隴士族集團的矛盾,面對這種局面,楊堅不但沒有選擇安撫,而是選擇了打壓和排擠,楊廣繼位後,除了貫徹父親的政策外,還急於擺脫關隴士族對於皇權的束縛,而遷都洛陽的目的也就在於此。同時推行科舉制度也改善了原有朝廷的格局,讓關隴士族集團感覺到了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皇權和關隴士族之間的矛盾,也就動搖了統治的根基,隨著天下大亂,皇權無所依靠。導致同為關隴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憑藉少數兵力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入主長安。所以,李世民後來對隋煬帝有一個評價:如果他長處關中,豈有傾敗?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龍船

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開通濟渠是為了淫樂。歷史上隋煬帝也確實多次巡視江都,記載中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面對如此浩大的場面,文人們也開始發揮想象,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為丈等等誇張的描述。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疏通邗溝,將蜿蜒曲折的邗溝變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長江的連接,大業六年,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運系統。

隋煬帝打通了洛陽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後,又開始著手在洛陽以北再開建運河,想徹底解決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問題。《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這便是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這個工程動員民力上百萬,可以說是男女齊上陣。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洛口倉遺址

隋煬帝遷都洛陽後,通過運河將南北方打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當然有好處。如果首都還在長安,由於當時三門峽砥柱的關係,錢糧運輸始終是個大問題,現在首都搬到了洛陽,供給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大運河系統的完成,大量錢糧湧入帝國中心。隋煬帝為了貯藏這些糧食,修好了好多糧倉,最大的洛口倉貯藏糧食兩千多萬石。據說隋朝糧倉存儲的糧食可以供全天下人使用五六十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貯藏的糧食還能再用二十年,要知道,李世民時期的儲藏量,已經經歷了隋煬帝時期和隋末戰亂時期的消耗,到了這時還剩那麼多的貯藏量,確實驚人。

濫用民力和各種矛盾激化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隋煬帝登基後的一系列大工程,雖然完成了帝國的戰略部署,但工程實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首先是佔用了太多的民力,浩大的工程一個接一個,工期定的又短,我們開頭也說過民力終歸是有限的。據統計隋煬帝在八年間的22項工程共徵用人力3012餘萬人。如果不是大運河的開通讓運輸更方便了,誘使隋煬帝進一步折騰,也許不會窮兵黷武對外發動戰爭,無論是親征吐谷渾,還是三徵高句麗,無論是營建洛陽新都,還是修建大運河,無休止的濫用民力,導致社會民怨迭起,如果當時把發展放在民生上,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如果沒有大運河,囤積在倉庫裡的糧食也許還在百姓米缸裡,也不至於淪為餓殍。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開倉放糧圖

隋煬帝的政策還產生另一個致命問題,統治階級的矛盾。隋朝脫胎於北周,關隴軍事集團是其力量來源,楊堅登基為帝建立隋朝,引起了關隴士族集團的不滿,出現了皇權和關隴士族集團的矛盾,面對這種局面,楊堅不但沒有選擇安撫,而是選擇了打壓和排擠,楊廣繼位後,除了貫徹父親的政策外,還急於擺脫關隴士族對於皇權的束縛,而遷都洛陽的目的也就在於此。同時推行科舉制度也改善了原有朝廷的格局,讓關隴士族集團感覺到了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皇權和關隴士族之間的矛盾,也就動搖了統治的根基,隨著天下大亂,皇權無所依靠。導致同為關隴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憑藉少數兵力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入主長安。所以,李世民後來對隋煬帝有一個評價:如果他長處關中,豈有傾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文帝楊堅

還有就是民間矛盾的突出,北周和隋朝在統一了全國後,從上到下均是以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北齊和南陳,他們稱北齊之民為“機巧奸偽,避役遊惰”之民,而南方漢人對隋朝統治者同樣不滿,《北史·蘇威傳》中就有“於是舊陳率土皆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耶”的記載,南方漢人的這種叛亂時常發生。雖然統治階級矛盾,民間矛盾都是如此突出,但是楊堅和楊廣都沒能徹底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更激化了這些矛盾,對待統治階層強迫他們入關,實行嚴密控制,對百姓則實行高壓統治,形式上雖然完成了統一,但實際上統治方式並沒有跟上,並沒有完成“地方政權中央化”。這也是隋朝末年,各地迅速陷入叛亂的根本原因。

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曆朝發展的影響深遠

雖然隋煬帝的一番折騰,最終讓自己亡了國,但大運河的開通卻對中國曆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並非只有隋煬帝一朝,還有後來的唐宋。唐朝就吸取了隋朝遠離關中的教訓,採取了立足長安的戰略,依靠隋煬帝的大運河向首都運輸物資,以東南的財富養西北的兵。雖然洛陽到長安那段三門峽砥柱依舊是個大麻煩,但是李唐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就只能忽略了它的存在。唐朝後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讓通濟渠作用凸顯,進一步成了皇朝的生命線。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龍船

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開通濟渠是為了淫樂。歷史上隋煬帝也確實多次巡視江都,記載中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面對如此浩大的場面,文人們也開始發揮想象,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為丈等等誇張的描述。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疏通邗溝,將蜿蜒曲折的邗溝變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長江的連接,大業六年,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運系統。

隋煬帝打通了洛陽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後,又開始著手在洛陽以北再開建運河,想徹底解決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問題。《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這便是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這個工程動員民力上百萬,可以說是男女齊上陣。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洛口倉遺址

隋煬帝遷都洛陽後,通過運河將南北方打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當然有好處。如果首都還在長安,由於當時三門峽砥柱的關係,錢糧運輸始終是個大問題,現在首都搬到了洛陽,供給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大運河系統的完成,大量錢糧湧入帝國中心。隋煬帝為了貯藏這些糧食,修好了好多糧倉,最大的洛口倉貯藏糧食兩千多萬石。據說隋朝糧倉存儲的糧食可以供全天下人使用五六十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貯藏的糧食還能再用二十年,要知道,李世民時期的儲藏量,已經經歷了隋煬帝時期和隋末戰亂時期的消耗,到了這時還剩那麼多的貯藏量,確實驚人。

濫用民力和各種矛盾激化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隋煬帝登基後的一系列大工程,雖然完成了帝國的戰略部署,但工程實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首先是佔用了太多的民力,浩大的工程一個接一個,工期定的又短,我們開頭也說過民力終歸是有限的。據統計隋煬帝在八年間的22項工程共徵用人力3012餘萬人。如果不是大運河的開通讓運輸更方便了,誘使隋煬帝進一步折騰,也許不會窮兵黷武對外發動戰爭,無論是親征吐谷渾,還是三徵高句麗,無論是營建洛陽新都,還是修建大運河,無休止的濫用民力,導致社會民怨迭起,如果當時把發展放在民生上,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如果沒有大運河,囤積在倉庫裡的糧食也許還在百姓米缸裡,也不至於淪為餓殍。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開倉放糧圖

隋煬帝的政策還產生另一個致命問題,統治階級的矛盾。隋朝脫胎於北周,關隴軍事集團是其力量來源,楊堅登基為帝建立隋朝,引起了關隴士族集團的不滿,出現了皇權和關隴士族集團的矛盾,面對這種局面,楊堅不但沒有選擇安撫,而是選擇了打壓和排擠,楊廣繼位後,除了貫徹父親的政策外,還急於擺脫關隴士族對於皇權的束縛,而遷都洛陽的目的也就在於此。同時推行科舉制度也改善了原有朝廷的格局,讓關隴士族集團感覺到了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皇權和關隴士族之間的矛盾,也就動搖了統治的根基,隨著天下大亂,皇權無所依靠。導致同為關隴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憑藉少數兵力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入主長安。所以,李世民後來對隋煬帝有一個評價:如果他長處關中,豈有傾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文帝楊堅

還有就是民間矛盾的突出,北周和隋朝在統一了全國後,從上到下均是以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北齊和南陳,他們稱北齊之民為“機巧奸偽,避役遊惰”之民,而南方漢人對隋朝統治者同樣不滿,《北史·蘇威傳》中就有“於是舊陳率土皆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耶”的記載,南方漢人的這種叛亂時常發生。雖然統治階級矛盾,民間矛盾都是如此突出,但是楊堅和楊廣都沒能徹底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更激化了這些矛盾,對待統治階層強迫他們入關,實行嚴密控制,對百姓則實行高壓統治,形式上雖然完成了統一,但實際上統治方式並沒有跟上,並沒有完成“地方政權中央化”。這也是隋朝末年,各地迅速陷入叛亂的根本原因。

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曆朝發展的影響深遠

雖然隋煬帝的一番折騰,最終讓自己亡了國,但大運河的開通卻對中國曆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並非只有隋煬帝一朝,還有後來的唐宋。唐朝就吸取了隋朝遠離關中的教訓,採取了立足長安的戰略,依靠隋煬帝的大運河向首都運輸物資,以東南的財富養西北的兵。雖然洛陽到長安那段三門峽砥柱依舊是個大麻煩,但是李唐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就只能忽略了它的存在。唐朝後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讓通濟渠作用凸顯,進一步成了皇朝的生命線。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

大運河的開通也讓運河沿線出現了許多繁華都市,例如開封,《清明上河圖》就是對這座繁華都市的最好詮釋。開封位於通濟渠的北口,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五代時期,朱溫的後唐就定都於此,宋朝也是幾經猶豫後定為都城。定都開封,相對於隋煬帝的洛陽,交通便利性進一步提高,各種物資更易於彙集於此,從經濟上看是最划算的,直接帶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宋朝的富庶和這個選擇就有直接關係。但是從政治軍事上看它也有很大的弱點,各地的物資開始中原集中,忽視了對更遠西北地區的發展,加劇了關中的凋敝,導致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薄弱,產生了一個對宋朝有強大威脅的西夏政權。而後期的歷史也證明了,宋朝真正的威脅也恰恰來自北方的遼和西北方的西夏。南宋的建立讓中國經濟重心更進一步向南移動,北方運河的停運,也加速了北方經濟的衰落。

"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提到隋煬帝,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荒淫無道,一個大大的昏君,也可以說是中國昏君、暴君的代表人物。在《隋書》《資治通鑑》這些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大體一致:昏君、暴君。除了史書外,在後世歷朝歷代的評價中,不管是名人還是帝王,也基本沒有好話:

朱元璋曾說:“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努爾哈赤曾說:“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金完顏亮,鹹貪財好色,沉湎於酒,晝夜宴樂,不修國政,遂致身死國亡。”

當然也有人認為隋煬帝功大於過的,是明君。可最明顯的問題是,明君怎麼會執政十四年就讓一個偌大的國家亡國了,這絕不是中國皇帝中真正的明君所為,所以小編也不同意他是明君的說法。當然評判一個人的功與錯,不能簡單從他的過失和成功來判斷,還要兼顧多方面的內容,說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昏君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失敗的帝王更為貼切,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瞭解下隋煬帝這個人以及他做過的事。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指正。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楊廣畫像

隋煬帝並不昏庸且多有建樹

作為一個失敗的帝王,我們姑且先這麼稱呼他,隋煬帝這個人本身性情殘暴、驕奢淫慾、荒淫無度,同時也缺少親情,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君,史書稱其為:“美姿儀,少聰慧”。作為一國之君,隋煬帝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建樹,相反,他在位期間留下的政績遺產卻為中國曆朝所沿用,影響至今,只是他給後人留下的殘暴印象更大於他功績,並且又是一個亡國之君,所以昏君之名也就徹底做實了。至於他是否真的昏庸,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用驕奢淫慾來形容隋煬帝也許並不為過。隋煬帝這個人也確實喜歡奢靡的生活,而且還是非常炫耀性的。宋朝以前的中國社會,還並不是一個平民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而是一個以貴族文化佔據主流的時代,崇尚奢靡鄙視儉樸。隋唐時代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濃烈華麗感的時代,這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籍的描述或影視劇中看到一些區別。這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問題,是當時社會風氣所決定的,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唐玄宗也都有類似的傾向,這與主張節儉的宋朝社會大不相同。我們印象中喜歡奢靡生活且昏庸的皇帝形象,應該是終日無所事事,飲酒尋歡,歌舞昇平,一身病態,但隋煬帝卻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可見他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奢靡的生活。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並沒有選擇終日呆在宮中,而是外出巡行不下十餘次。大業五年,隋煬帝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 ,最終到達河西走廊張掖郡,與紛紛前來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舉行宴會,規模空前盛大。在返回途中,途經大斗谷時,遭遇暴風雪襲擊,士兵凍死大半,財物幾乎損失殆盡,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在此之前還從沒有中國皇帝到達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如果說楊廣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怎麼會有如此艱險的旅程,這本應該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才會做的事情,但他卻是第一個做到的中國帝王。所以說隋煬帝是昏君也確實不妥,他只是一個失敗的帝王。這次西行也讓隋朝掃除了一大障礙,擊敗了吐谷渾,在其地建四郡並派官員治理,加強了和西域的交流。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西巡

至於荒淫無度,後宮佳麗三千從古至今都是形容皇帝生活的,雖然這是一個誇張的描述。楊廣作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排除荒淫無度現象的存在,也許他是在刻意炫耀自己作為帝王所擁有的一切,但也不能說他完全沉溺於其中,在他心中蕭皇后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也並沒有因為佳麗三千而不待見皇后,反而是對皇后依然寵愛有加,可見他的性格沒有那麼庸劣。楊廣少時好學,喜歡詩文,儘管他的詩歌有些粗糙,但總的來說也是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就像《野望》:“塞鴉飛樹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一點也不輸唐宋名家,有幾個帝王能寫出這樣的詩。不光是寫詩作賦,隋煬帝在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貢獻,在位期間他組織人員整理典籍,編寫了《長洲玉鏡》和《區宇圖志》,同時命人蒐集西域山川、風俗等資料,撰寫了《西域圖記》,對中國古代典籍做出了重要貢獻。隋煬帝同時還興辦學校,收集散落的書籍並加以保護,要知道,隋朝的藏書量可是中國曆朝最多的,有37萬卷,77000多種類,只可惜隨著帝國的傾覆,大部分書籍都毀於戰火。中國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正是從他開始確立的,打破了自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貴族對政權的絕對控制。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試想一下,隋煬帝如果只是圖享樂的昏君,也許隋朝不會垮在他手裡,因為中國只圖享樂的帝王不在少數,更何況楊廣還並未達到不可救藥,一無是處的地步,畢竟還是有一些建樹存在的,這也是一個昏君不可能去考慮和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隋煬帝並非是真的昏庸帝王,只是殘暴的統治讓他的罵名遠遠超過了他功績。

有秦皇漢武的帝王雄心,可偏偏沒秦皇漢武之才

既然隋煬帝並非昏庸之輩,但為什麼又被後人所罵,成為帝王的反面教材呢?不要忘記隋煬帝還以殘暴而著稱,這也許是他最終成為一個失敗帝王的根源所在。他將年號定為“大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有心成為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最起碼也有想追隨秦皇漢武的雄心,按道理說,想成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隋煬帝雖然滿懷宏圖大志,但太過於急功好利了,什麼事情都想一口氣做完,而且是不計後果的。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隋煬帝的前半生也許太過一帆風順,在北周武帝時期,因為其父楊堅的功勳,就受封為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當年只有十三歲。後又受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位,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在平滅南陳時期,曾作為最高統帥,率兵十一萬餘人,南下數月滅了陳,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滅陳以後,他在江南也做了些收攪人心的工作,鎮壓了酷吏貪官施文慶、沈客卿等,這些讓他贏得了“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經歷看可以說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所以也讓他產生了什麼事情都很容易的想法,也許在他的字典裡就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從他登基開始,就急匆匆的開始了他的雄心計劃:建東都洛陽、開挖運河、修長城、巡突厥、開西域、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但人的力量終究是有極限的,一個接一個的繁重任務最終徹底壓垮了民心,而隋煬帝又實在志大才疏,缺乏統籌規劃的才能。也有人拿隋煬帝和王莽做對比,說他們都是那種幹勁十足的皇帝,都想開闢出一片不同以往的新天地,但也正是這種皇帝最可怕,他們想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幹完幾代君主的工作,結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人的力量是有極限的,於是就折騰垮了一個龐大帝國。但是隋煬帝和王莽還是不同的,王莽的功績隨著他的滅亡而消亡了,而隋煬帝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大運河。這條河深深影響到以後各個王朝的命運,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

古代王朝的命運與運河密不可分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水運可謂是一個國家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水路就像帝國的血管,將營養輸送到帝國的各個部分。對於隋帝國來說也是如此,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就是最好的例子,隋朝大運河最北面只到涿州,從涿州到前線還是有一段漫長距離,沒有運河只能走陸路,隋煬帝徵用了六十萬民工從涿州運送糧食,你想一下六十萬民工去前線,光吃喝就得要多少,即便送到前線,估計糧食也得消耗一大半,單純就運糧這一塊的工作就已經是大打折扣了。這還沒有算前線士兵對糧食的消耗,勞民傷財反而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戰爭成果可想而知。如果能通水運,可能只需要極少數人員運糧就可以了,相信就不會有三徵高句麗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河運圖

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全國財富資源的集中地。古代交通不發達,財富資源的運輸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每個王朝對此採取的應對策略也不盡相同,而策略的選擇往往也會影響王朝的最終命運。比如秦漢時期非常有名的鴻溝,他連接了黃河和淮水,保證了秦漢兩大帝國的物資運輸和供給,當時它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條單獨的運河,而是一個複雜的運河系統,鴻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甚至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佈局。但在漢武帝時期,由於黃河決口併發生改道,泥沙堵塞了鴻溝,讓鴻溝徹底失去了他的作用。即便是後來的修補,也沒能復原它原有的功能,最後也僅僅搶救出了一條汴河。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地圖

隨著東漢的滅亡,中國陷入長期戰亂,直到隋朝才再度出現統一的帝國。這個帝國面臨著更大的規模,更大的首都,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糧食等等一系列新的問題,而此時的糧食產地已經由北方地區開始漸漸南移,光靠黃河中下游已無法滿足龐大的帝國中樞。所以,對於交通問題,大運河就成為隋帝國需要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法。

帝國千里長河計劃的開啟

隋煬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據說在建城的時候,光民工隋朝每個月得動用200萬人。至於隋煬帝為什麼要遷都,這可能跟當時隋朝的社會發展有關係,隋朝最早定都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但隨著國力的增強,大量人口湧入了關中,地少人多,吃就成了問題。而且跟洛陽比起來,關中地區過於偏西,加上江南和山東一帶都爆發過叛亂,這些都不利於中央對帝國的控制,當然以上僅是針對地理上的簡單分析。在史書《資治通鑑》上也有個解釋:“有個叫盧太翼的跟隋煬帝說:“陛下是木命,而關中是木之衝,不可常住。”隋煬帝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決定變遷到洛陽。作為一個並不昏庸的帝王來說,這個說法可信度顯然並不高,再加上司馬光本身非常討厭隋煬帝,對隋煬帝不利的材料,司馬光很少會放過。但結合隋朝的發展史綜合來看,隋煬帝登基後的一連串動作,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明顯有一個龐大的戰略計劃,而遷都洛陽,只是這個戰略計劃的第一步。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運河圖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正式開始大運河計劃,隋煬帝徵調了上百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僅用五個月就竣工,這條運河讓黃河和淮河水系重新建立了連接。由於工程時間太短,很多人懷疑它用的是汴渠古道,但後來經過考察,他確實是一條新運河,它比汴渠要直而且更寬闊。白居易的《隋堤柳》就有對當時運河的描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從描述中可見其恢弘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汴渠。這麼短的時間內挖出這樣一道運河,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傷亡人數一定不低。當然,為達到目的,高高在上的隋煬帝是不會考慮普通人的死活的,畢竟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而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煬帝龍船

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開通濟渠是為了淫樂。歷史上隋煬帝也確實多次巡視江都,記載中說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最大的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整個船隊以及兩岸士兵總計二三十萬。面對如此浩大的場面,文人們也開始發揮想象,創作了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比如”一千條錦纜牽嬌,五百隻纖腰挽媚“等等。再比如司馬光把船的尺寸由尺改為丈等等誇張的描述。緊接著隋煬帝又開始疏通邗溝,將蜿蜒曲折的邗溝變得更直,打通了淮河和長江的連接,大業六年,又下令開挖江南運河,溝通了長江和錢塘江,這條運河將江南富庶之地納入帝國水運系統。

隋煬帝打通了洛陽到杭州的水路交通後,又開始著手在洛陽以北再開建運河,想徹底解決掉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問題。《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這便是永濟渠,這條運河全長近兩千裡,溝通黃河和沁水、淇水,然後一路向北連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後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這個工程動員民力上百萬,可以說是男女齊上陣。至此,隋煬帝的戰略部署已經非常清晰了。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朝洛口倉遺址

隋煬帝遷都洛陽後,通過運河將南北方打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當然有好處。如果首都還在長安,由於當時三門峽砥柱的關係,錢糧運輸始終是個大問題,現在首都搬到了洛陽,供給問題就不存在了,隨著大運河系統的完成,大量錢糧湧入帝國中心。隋煬帝為了貯藏這些糧食,修好了好多糧倉,最大的洛口倉貯藏糧食兩千多萬石。據說隋朝糧倉存儲的糧食可以供全天下人使用五六十年,到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貯藏的糧食還能再用二十年,要知道,李世民時期的儲藏量,已經經歷了隋煬帝時期和隋末戰亂時期的消耗,到了這時還剩那麼多的貯藏量,確實驚人。

濫用民力和各種矛盾激化成為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隋煬帝登基後的一系列大工程,雖然完成了帝國的戰略部署,但工程實施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首先是佔用了太多的民力,浩大的工程一個接一個,工期定的又短,我們開頭也說過民力終歸是有限的。據統計隋煬帝在八年間的22項工程共徵用人力3012餘萬人。如果不是大運河的開通讓運輸更方便了,誘使隋煬帝進一步折騰,也許不會窮兵黷武對外發動戰爭,無論是親征吐谷渾,還是三徵高句麗,無論是營建洛陽新都,還是修建大運河,無休止的濫用民力,導致社會民怨迭起,如果當時把發展放在民生上,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如果沒有大運河,囤積在倉庫裡的糧食也許還在百姓米缸裡,也不至於淪為餓殍。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古代開倉放糧圖

隋煬帝的政策還產生另一個致命問題,統治階級的矛盾。隋朝脫胎於北周,關隴軍事集團是其力量來源,楊堅登基為帝建立隋朝,引起了關隴士族集團的不滿,出現了皇權和關隴士族集團的矛盾,面對這種局面,楊堅不但沒有選擇安撫,而是選擇了打壓和排擠,楊廣繼位後,除了貫徹父親的政策外,還急於擺脫關隴士族對於皇權的束縛,而遷都洛陽的目的也就在於此。同時推行科舉制度也改善了原有朝廷的格局,讓關隴士族集團感覺到了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皇權和關隴士族之間的矛盾,也就動搖了統治的根基,隨著天下大亂,皇權無所依靠。導致同為關隴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憑藉少數兵力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入主長安。所以,李世民後來對隋煬帝有一個評價:如果他長處關中,豈有傾敗?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隋文帝楊堅

還有就是民間矛盾的突出,北周和隋朝在統一了全國後,從上到下均是以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北齊和南陳,他們稱北齊之民為“機巧奸偽,避役遊惰”之民,而南方漢人對隋朝統治者同樣不滿,《北史·蘇威傳》中就有“於是舊陳率土皆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耶”的記載,南方漢人的這種叛亂時常發生。雖然統治階級矛盾,民間矛盾都是如此突出,但是楊堅和楊廣都沒能徹底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更激化了這些矛盾,對待統治階層強迫他們入關,實行嚴密控制,對百姓則實行高壓統治,形式上雖然完成了統一,但實際上統治方式並沒有跟上,並沒有完成“地方政權中央化”。這也是隋朝末年,各地迅速陷入叛亂的根本原因。

大運河的開通對中國曆朝發展的影響深遠

雖然隋煬帝的一番折騰,最終讓自己亡了國,但大運河的開通卻對中國曆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並非只有隋煬帝一朝,還有後來的唐宋。唐朝就吸取了隋朝遠離關中的教訓,採取了立足長安的戰略,依靠隋煬帝的大運河向首都運輸物資,以東南的財富養西北的兵。雖然洛陽到長安那段三門峽砥柱依舊是個大麻煩,但是李唐為了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地位,也就只能忽略了它的存在。唐朝後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讓通濟渠作用凸顯,進一步成了皇朝的生命線。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

大運河的開通也讓運河沿線出現了許多繁華都市,例如開封,《清明上河圖》就是對這座繁華都市的最好詮釋。開封位於通濟渠的北口,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五代時期,朱溫的後唐就定都於此,宋朝也是幾經猶豫後定為都城。定都開封,相對於隋煬帝的洛陽,交通便利性進一步提高,各種物資更易於彙集於此,從經濟上看是最划算的,直接帶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宋朝的富庶和這個選擇就有直接關係。但是從政治軍事上看它也有很大的弱點,各地的物資開始中原集中,忽視了對更遠西北地區的發展,加劇了關中的凋敝,導致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薄弱,產生了一個對宋朝有強大威脅的西夏政權。而後期的歷史也證明了,宋朝真正的威脅也恰恰來自北方的遼和西北方的西夏。南宋的建立讓中國經濟重心更進一步向南移動,北方運河的停運,也加速了北方經濟的衰落。

公認的昏君,用十四年證明生命在於折騰,所留遺產為中國曆朝所用

京杭大運河

元朝建立後定都於北京,處於國家戰略的考慮和資源的需求,對隋煬帝的運河做了一次大調整,變成了一條從杭州到北京的直線運河,也就是現在的京杭大運河,隨著運河的啟用,南方的各種財富源源不斷的運到北方,也讓停滯的北方經濟快速實現了恢復和發展,京杭大運河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也讓後續的朝代徹底放棄了通往長安和洛陽的河運,中國西部的經濟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繁榮,而隋煬帝的運河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分析,歡迎大家補充討論關於隋煬帝楊廣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