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隋文帝 獨孤伽羅 攝影 渭南文壇 2018-12-13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作者簡介】清水芙蓉,原名劉娟,陝西渭南人,愛好文學,喜歡思緒遊走在文字中的感覺。愛好攝影,讓瞬間的美定格成永恆。愛好音樂,讓落塵的心在歌聲中得到淨化。作品散見於《微文美刊》,《香落塵外》,《散文之聲》,《三賢文苑》等網刊。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尹家、鬥田現已合併,統稱樊莊村 尹運平 供圖

【樊莊概況】

樊莊村位於渭南東塬名鎮——崇凝鎮的東北方向,離崇凝鎮的直線距離大約一公里。東邊瀕臨華縣(今華州區),北邊和原線王鄉的尹家接壤。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崇凝鎮入口 來源:臨渭區政府網

崇凝古稱獨孤莊,歷史悠久,據說因為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在此居住過而得名。又因該鎮東南方向有一座“崇凝觀”而改名“崇凝”,取崇高凝聚之意。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委會一角 尹運平 供圖

相比於崇凝,樊莊就顯得微不足道 ,可這個古老的村子,卻有著一段悲壯的歷史。據老輩人講:之所以稱為樊莊,而無一姓樊的住戶,是因為三百多年前,居住在樊莊村西北方向約500米處那片低窪地的劉姓家族,因連遭雨澇,無法安居。欲在地勢較高東南方的樊莊村借居,劉姓找樊姓幾番商談未果,劉姓人便趁樊莊人不備,糾集多方勢力,偷襲了樊莊,強行入住。本來劉姓欲與樊姓共同居住,樊氏家族卻舉族搬遷,據說後遷至百里之外的某個地方,至今那裡仍以樊姓居多,而稱為"樊家村"。不過,這只是傳說,我也無從考證。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衛生所 尹運平 供圖

如今的樊莊村,“劉”姓是該村的主要居民。

其餘有“賀”、“薛”、“弟”、“張”、“吳”、“王”等,除過劉姓,其餘的姓氏都只有幾戶,每一種姓氏都是一個家族。人口最多的是劉姓,其次是賀,薛。可能這兩種姓氏遷來的比較早,因此繁衍的戶族較多。“王”姓原來居住在樊莊村子東邊的溝裡,那裡只有幾戶人家。上世紀60年代,因鄉村整合,一戶王姓叔侄遷居到樊莊落戶。至於“吳”姓聽說是在上世紀60年代鬧饑荒時,從河南逃荒至此,後來就定居到樊莊。 一個小小的村莊,卻以它的博大胸懷包容庇護著這些質樸而善良的人們,不得不說它自有它的不平凡。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兒時記憶】

兒時的村莊只有兩個巷道,最南邊是村子的主巷道,東西走向的巷道南北對面各住20多戶人,第二條巷道在主巷道的北面,有幾條南北巷道從中間隔斷了。村子東邊有一個大坑,有四五百平米,村裡人稱之為“城壕”。它的作用無從考究,不過,聽老人們講:那是當年修建村子時,為防外侵,又為排澇修建的。村子整體來說東高西低,村西有一個澇池。澇池不光在洪水來臨時蓄水排澇,洪水過後,澇池就是男孩子的水上樂園,同時也為婦女洗衣提供了便利。每到雨過天晴,澇池邊有婦女的談笑聲,孩子們的歡騰聲,澇池邊便充滿歡聲笑語。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牆體扶貧標語 尹運平 供圖

現在村子又擴充了三條巷道,隨著村子不斷擴充,主巷道反而顯得有些蕭條。人們把主巷道戲稱為“一馬路”,其餘巷道分別為“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柿子樹林 賀思源 供圖

村子的西邊也有一個城壕,城壕的東邊緊鄰出村的大道,大道西邊,城壕的東岸有一排柿子樹。這排柿子樹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小時候曾帶給孩子們無窮的樂趣,每年初夏,柿樹上開滿黃色的小花,女孩子就撿來許多柿樹花,再用麥稈穿成一串,掛在脖子上作項鍊。然後再撿一些小柿子用線串起來作手鍊,用柿樹葉編織一頂皇冠,簡簡單單的就圓了自己的公主夢。不安分的男孩總是喜歡挑戰極限,他們可不像女孩那麼愛浪漫。他們三五成群的相約爬到樹上玩“摸樹猴”,也就是在樹上玩捉迷藏。秋天是柿樹園最美的季節,火紅的柿樹葉在秋風裡飛舞,葉落柿子現,一個個紅紅的柿子變成我們筆下的燈籠,火炬。許多年過去了,儘管村子變化很大,許多兒時的景物不再,但這排柿樹卻依然如一排士兵,昂首挺胸站在村西,成了樊莊村最顯著的標誌。同時它們也像樊莊村的“迎客鬆”,既熱情的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又隨時張開雙臂擁抱返鄉的遊子。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小學 賀思源 供圖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劉娟任教樊莊小學時和同事及學生合影

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學校,那時的教育政策是各村都要有自己的學校,方便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可能因為經濟條件限制,我記憶中我們的小學只有四間教室。一間大教室可以容納100多人,每週有兩節音樂課,全校學生就會聚集到大教室上合堂。大教室和另一間教室是新建的,其餘兩間是古廟改裝而成,抬起頭就可以看到一人不能合抱的大梁,樑上有雕刻的圖案。因為年齡小,又因為對古廟的迷信,使得小小年紀的我們每到黃昏都不敢獨自留在學校。也因為這樣,調皮的男生把用鬼神嚇唬女生作為一件樂事。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道一角 賀思源 供圖

學校的操場在教學區的東邊。低於教學區2米左右,就是一個400多平米的坑。操場的東北角有一個地道,大約有300多米長,一直通到村子外面的一個高崖下。據說,這是比我大十多歲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為響應國家“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在老師的帶領下,挖出的防空洞。儘管那時的教學條件極其簡陋,但我們的學校還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有戍邊衛國的、叱吒商海的、教書育人的······也許他們不是聞名遐邇,但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建設辛勤工作著。

【輝煌歷史】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雖然小,但我的記憶中它曾經有過不可低估的輝煌!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還沒有包產到戶,有一年端午節村子裡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搭起了油鍋,有的炸麻花的,有的炸油糕,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這就是過年也難得有的情景。幼小的我只知道又可以大飽口福,在媽媽和鄉鄰的談話中,才知道我們村的油菜大豐收。我對豐收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只聽媽媽說:“咱家去年八口人全年分了8 斤油,今年每人平均8斤油”。在80年代初,能有如此收穫確實是成果驚人!雖然才上小學的我從這句話中也對比出了豐收的意義。過了幾天,遠在榆林當兵的二哥寫信回來,說報紙上登載了我村油菜大豐收的消息,他還特意把報紙上的文章剪下來遞回來,我們這個小小的村子也著實在陝西揚了一下名。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農村老照片

再後來在村支書的帶領下,村民又在村子通到農田增修生產路,並在道路兩旁都栽種上泡桐 ,實現農桐間作。兩邊的泡桐綠茵如蓋,夏天走在路上,就好像走在一個綠色隧道,舒爽而愜意。泡桐不只可以供人們耕作之餘乘涼,而且在秋天滿地落葉,還可以讓勤快的鄉親燒鍋做飯。更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後,這些已成材的泡桐,也成了不小的財富,為村上集資置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農村老照片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當年村幹部又帶領鄉親們在村子的東、西、北面各打了一口輻射井。並在鄉領導的支持帶領下,抽調全鄉勞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村子周邊修築了一條2000米的環村灌溉水渠。如果那時可以航拍,就會看到三條巨龍盤繞在村子周圍,煞是壯觀。水渠的落成,從根本上保證了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實現水澆田。 時至今日,當初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還讓人記憶猶新。雖然大部分水渠已經被破壞,但一些地方還可以看出斷斷續續的水渠的殘骸。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豆腐坊

現在國家鼓勵農民多元化種植,回想起來,那時我們村子的生產模式就是多元化的,也可以說引領時尚潮流。那時我們村子裡的三個生產小組各有一座蘋果園,我們隊有一年還嘗試種植過香瓜,在東邊的梯田地裡還有一層種過西瓜,至今種西瓜的那一層為看瓜人打的那口窯洞還在。村子的東南方有一個養魚池,在包產到戶初期,還有人承包魚池養魚。魚池的東邊,臨近坡邊,崇凝第二磚廠轟隆隆的機器聲,訴說著鄉鎮企業的興盛。說起樊莊的豆腐作坊,以傳統而又精巧的加工工藝,質柔味美而聞名十里八鄉。我有一個發小,她家就做豆腐,因為經常找她玩,我對做豆腐的步驟也幾乎瞭如指掌。想起兒時的村莊,滿滿的回憶盛滿心田。

【村莊現狀】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道一角 張亞莉 供圖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樊莊村也像全國各地一樣,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一排排小洋樓代替了當初的土牆瓦房。一條條整潔的柏油路代替了泥濘的土路,各家各戶的房屋都是相同的建築,根本無法區分。如果當初“少小離家”今日“老大回”,不光“兒童相見不相識”,估計也會是“遙看是君家”,卻不知哪個是咱家?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晨曦 劉 娟 供圖

而今的樊莊和尹家村,鬥田村合成一個村委會,統稱“樊莊村”,村支部設在尹家村。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道一角 賀思源 供圖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農作物花椒

根據樊莊的地形特點,梯田地坡路陡峭,農作物在播種收穫時運輸不便。十年前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號召,在梯田地栽種花椒。每於夏末的採摘季,男女老幼,凡能爬得了坡的,個個都興高采烈的去採摘。 臨村的三面坡地,全是忙碌的身影。勞作之餘,還可以欣賞對面遙遙相望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勞作賞景兩不誤。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樊莊村道一角 賀思源 供圖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農作物蘋果

村北大面積都是果園,蘋果曾是樊莊村民走上富裕生活的最大幫手。它幫助樊莊村的人走出貧窮,走向富裕。如果你在秋天走進樊莊,滿樹紅紅的蘋果一定會讓你饞涎欲滴,臨別之際,熱情好客的樊莊人總是不會忘記給你帶上一袋蘋果。近兩年扶貧人員又給樊莊引進“黑布朗”——一種梅子,幫人們轉變致富模式。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打工者

農閒時節,年輕人都不甘賦閒在家,有外出打工的,有做生意的·······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最近幾年許多家長把孩子也轉入城市唸書,陪讀媽媽們也隨著孩子進城,平時村子裡的人就更少了。套用農民自己的話就是“村裡來個狼都沒人攆”。

在渭南,有一個地方叫樊莊村

長壽塬坡口的千年古樹 同鄉會 供圖

家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想起以前教書時課本上的一句話“小竹排在畫中游”。而今農民們每天也如同行走在畫中,但是村子裡的人卻越來越少。希望身處異鄉的遊子,早日迴歸故鄉,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把家鄉建設的更美麗!

【徵文活動】渭南鄉土文學徵稿啟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