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崇尚風水,曾傳說七匹金馬駒每天晚上在他的陵墓裡出入

隋文帝 中國歷史 隋朝 渭河 北周 文蹤旅跡 2018-12-09

隋文帝楊堅接過北周政權之後,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隋唐文化復興奠定了基礎,也為中斷後的秦漢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準備。

604年,楊廣即皇帝位,《隋書 世祖本紀》記載他“上美姿儀,少敏慧。”的確,他把皇帝當得有板有眼,修通運河、打通絲綢之路、開發西域、開拓疆土、開創科舉等,一心要把父親奠定的基業做大做強。可他又對老百姓橫加奴役、強加征斂,引發了大規模的叛亂,導致了他在618年被縊弒江都(今江蘇揚州)和隋朝的滅亡。

一面他政績卓著,一面他濫施暴政,似乎他成為最有爭議的帝王之一。

然而,論爭的還有他的兩處葬地以及在施政中對民冢的濫掘。

隋文帝楊堅崇尚風水,曾傳說七匹金馬駒每天晚上在他的陵墓裡出入

觀察隋朝帝陵的命運,我們可以從這個短暫的王朝對中國歷史的過渡作用入手。

從581年隋文帝楊堅稱帝,到618年李淵攻陷長安,隋朝經歷了不過四十年的時間。時間雖短,隋朝卻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為中國社會由衰轉盛做了鋪墊。這樣的社會現實體現在葬制上就是結束了魏晉以來“不封不樹”的形式,迴歸到秦漢統一時期覆土為陵的習慣。

不變的是,楊堅和前朝帝王一樣,骨子裡充滿了對風水的信任。掌控天下之初,雖然北周長安城荒涼凋零、悽慘不堪,可楊堅還是喜歡渭水兩岸的龍崗之地。在執政的第二年,他就安排人力,在漢長安城以南的龍首原上建立大興城,下定決心在這裡掌控天下。

和北周皇帝相反的是,楊堅崇拜佛教,他親歷過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也見證過當時佛教徒的寄生生活,可滅佛運動的殘酷讓他記憶猶新。在統一全國後,他下令全國31州都要建設佛塔供奉舍利。

崇尚風水和佛教的理念自然會體現到他對壽陵的選址和建設上。

隋文帝楊堅的泰陵位於今陝西省楊凌農業示範區北部二道塬上,這裡高曠開闊,水深土厚,四季溫潤,近可望渭河粼粼波光,遠可眺秦嶺巍巍諸峰,北與神農氏后稷的教稼之所相銜,西和周王發祥之地接壤,這裡曾經哺育過先周和秦漢江山,實屬天然吉壤。楊堅自然鍾情這樣的祥瑞之地,即位不久,他就開始在這裡修建自己的陵墓,並且給朝臣交代了自己後事的處理辦法:“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勞改定”(《隋書•高祖本紀》)。602年,五十歲的獨孤皇后病死於永安宮,楊堅把她埋葬在泰陵。604年,楊堅死亡後,歸葬泰陵。當時的泰陵是“高五丈,週數百步”(現在實際測量,泰陵依然高27米,底部邊長約160米,呈覆鬥形,與史書記載相符)。 泰陵依照秦漢葬制設計建設,禮制建築齊全、規模宏大,建築所用的方磚中央大都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美觀大方,佛教色彩濃厚。整個陵園東西長760米,南北寬650米,總面積達到49萬平方米。

隋文帝楊堅崇尚風水,曾傳說七匹金馬駒每天晚上在他的陵墓裡出入

而充滿佛教神奇色彩的泰陵傳說至今依然瀰漫。

據說泰陵建成之初高大壯觀、氣勢恢宏。完成天下統一後,楊堅不顧老邁之身,依然忠國孝民,晚年病逝在出巡的路上,朝野失聲,悲哀不已。然而,發喪回京的道路崎嶇坎坷,拉著楊堅棺木的馬車突然車轅斷裂,癱瘓在現在的泰陵附近。時值三伏天氣,無奈之下,楊廣決定就地掩埋父皇。當地百姓知道皇帝撒手人寰,便披麻戴孝,蜂擁而至,埋葬現場哭聲連天,一片素白。百姓們用鞋兜、衣包、手掬的方式,在渭河北岸終於堆成了如山的泰陵墳丘。

讓人驚異的是,楊堅入葬泰陵後,每到夜深人靜,陵墓裡就跑出來七匹金馬駒,在陵頂追逐戲耍,脖頸上的鈴鐺聲清脆悅耳、順風飄蕩,村民感到如有神佑。果然,泰陵周圍出現了風調雨順、欣欣向榮的局面。突然一天子夜時分,一個盜賊來到泰陵偷走了六匹馬駒,餘下的那隻馬駒夜夜聲嘶力竭地鳴叫,終於用前蹄在陵頂刨出了一個大坑後,孤寂而亡。

神駒消失之後,周圍群眾憂心忡忡。果然,泰陵失去了它的神奇,原先的福岡之地後來並沒有佑護大隋江山永年不變。

十三年後,兒子楊廣在國人的怨憤之中,自縊江都(今江蘇揚州),把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交給了一條素縞。

隋文帝楊堅崇尚風水,曾傳說七匹金馬駒每天晚上在他的陵墓裡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