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的“世界”

讀了大半年,《蘇菲的世界》終於可以合上了。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很有思想的偉大作品。

依循書本的脈絡,在品味了歐洲三千年思想史後,對作者提到的一個詞彙“世界”很有感覺。這裡,我體驗到了至少“四個世界”:a. 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的世界;b. 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的世界;c. 作者喬斯坦的世界;d. 作為讀者,我的世界。

a是b內心的虛構,a和b又是c內心的虛構,而且c讓a和b平行存在著。起初,b關注著a的一舉一動,最後,a關注著b的一舉一動,但是他們不可能有任何交集。a之所以有如此能力,是因為他們有了“理性”,超越了他們自己作為故事人物的極限。

在關起書的那一刻,我意識到a,b,c何嘗不是d內心的虛構呢?因為,前三者的所有活動都是在第四者內心進行的!只是它們被賦予了“邏輯和理性”,可以進行某些獨立的思維活動罷了。那麼,依此類推,a,b,c,d又是誰“內心的虛構”?“意識”?“理性”?“上帝”?

想著想著,像過電影一樣,我開始迷惑了······

《蘇菲的世界》的“世界”

最近也在看《全球通史》,各種歷史事件刷刷地在腦海中飄過,看不見,摸不著,也不會有交集。或許,對人類這模糊的幾百萬年,清晰的幾千年,我僅僅只是一個客觀的、無能為力的旁觀者。可是,我身上卻承載著,自宇宙大爆炸以來所有的物質信息,以及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烙印。

遊歷一些歷史古蹟時,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眼前死寂的遺物,都是鮮活有趣的電影;那些人、那些故事,很快地從眼前飛過。而我與這些人,站在同一個空間尺度,只是相隔了幾十年、幾百年或者幾千年。

看過諸如《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黑客帝國》之類的電影,我就在想:能不能到達某一個時空尺度,同時間同空間的看這幾百萬年的人類史?或者說,找到某種座標系,把這些豐富多彩的人、故事畫在一副簡單明瞭的“世界圖像”之中?

作為閒餘神思,高中開始喜歡哲學,從馬哲、先秦看起,到現在的西哲,也沒幾年,還只是剛起步吧。可是,兩次午休,就做了兩次相同而奇怪的夢:夢到自己飄起來,然後看到自己在睡覺!

醒來,想了半天:我是誰?這兩次夢,一次在大學圖書館,一次在研究生宿舍,其間相隔了一年。

《蘇菲的世界》的“世界”

紀伯倫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或許,“過電影”的感受,以及那兩次夢,都是在告訴我:在尋找、求索的旅途中,我會體驗很多孤獨而別樣的經歷,但不管怎樣,永遠不要迷失了自我,知行知止、漫行靜思。畢竟,人本身的存在狀態,比什麼都重要。

席德通過手中的書,讀著蘇菲的世界;而我,通過手中的書,讀著席德的世界;那麼,誰又在通過“某本書”,讀著,我的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