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激情的崩盤啟示

速度與激情的崩盤啟示

《速度與激情8》上映了20多天,票房直指27個億,在五一檔期把新上的幾部國產片殺得片甲不留。這已經是第八部的系列電影,賣點每一部都大同小異,當他在全球市場已經失去刺激作用時,中國觀眾卻依然挺感冒,箇中原因值得電影人深入研究。

在從前大堆劉定堅文章中,我早已預告了國產片必然毎況逾下,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將被好萊塢進口片逐漸壟斷。2017年春節後,票房榜前列的全都是進口片,加上這部《速8》,實際上已宣告了國產片徹底淪陷。

《速8》並不好,這可能是絕大部份國內電影人的心底話,故事簡單、老套,什至不合邏輯、情理不通,那些特技畫面都太誇張,主角們給機槍、導彈攻擊,總是能安然無恙……。偏偏觀眾很喜歡,用現金來投票,告訴大家,《速8》不止好,而且非常非常好。這個現象得到的結論,就是中國電影人的觀點與市場截然不同,電影人以為好的,市場並不接受,電影人不覺得好的,市場卻極之支持。在任何商業領域,這個結論都是絕對震撼,業界經營者竟然與市場背道而馳,大家還說什麼國產片有希望,這不是自欺欺人,痴人說夢嗎?

一、錯誤的成功標準

《速8》好看,元素全部都在畫面能量,極速飛車、誇張爆破、大批汽車從大樓墮下、核潛艇狙擊飛車、雪地汽車追殺,大場面加出色電腦特效,還有必然的大批好車、強壯身軀搏擊,震撼的聲效配合衝擊眼球的影像,不需要觀眾動腦筋,成功方程式其實非常簡單。

偏偏中國電影人不接受現代商業電影這成功標準,大家都認為電影必須故事出色、人物出色、情節出色,什至每部影片應該有深度,讓觀眾有所反思。從各大小電影院校到整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全都看不起單調的畫面震撼力,上上下下都集中在磨劇本,至死不悔。

看書的年輕人多還是看視頻的多?這問題太白痴了吧?劉定堅一直說人類消化畫面影像容易,所以電影必然以畫面為主,大家進入電影世界,為的是要娛樂,輕鬆一下,開心一下。Entertainment 是商業電影的最重要目標,因此畫面衝擊力成為觀眾追求要點,國產電影背道而馳,結果自然是失去市場。

二、仇深似海的中國人

於英國出生的Jason Statham在《速7》飾演大反派,當大家還對這位在東京幹掉了韓的特勤殺手印象深刻,這一回仇人再見,Vin Diesel及Dwayne Johnson竟然冰熄前嫌,與對方誠心攜手對付敵人。這段轉折對傳統中國觀眾簡直是大挑戰,雙方明明仇深似海,Jason Statham的弟弟及韓均被對方殺死,怎可能化敵為友?

中國人從少被灌輸不少仇敵觀念,什麼血海深仇、勢不兩立,至親或好友被殺,敵對何止一生,下一代什至千百年後,不原諒、不化解雙方恩怨,這是太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當Vin Diesel及Dwayne Johnson若無其事便跟Jason Statham聯成一線,Jason Statham還深入虎穴,滑翔進入敵機內,以一敵眾救回Vin Diesel的孩子,大家都不禁腦袋生痛,實在難以接受。

愛仇恨的中國人與輕易忘記仇恨的西方思維,透過以上情節,大概可以來一次深入爭論。我們暫且不去研究誰是誰非,唯一絕對肯定,是好萊塢透過出色的電影,非常成功地輸出西方文化,在年輕人不知不覺間,已做成極大影響。

沒錯,請緊記,聰明的灌輸意識,改變別人的思維,影響大眾的行為,其實可以用很華麗的招式。強迫性的學習,鋪天蓋地的指導性言論,反而收不到效果。

無論《速8》劇本多麼簡單,在滲透西方文化意識方面,還是極之成功。當中國年輕人沉醉於精彩的畫面效果,他們已慢慢被同化,這就是電影的強大威力。

三、不重視市場的拷貝基因

雖然中國電影人也有大力投資於電腦特效,但觀眾依然不滿意國產片,原因是大家的基因不變,從任何工商業到電影業都一樣,拷貝、拷貝、拷貝。

中國電影導演怎做特效呢?很簡單,把一、兩部好萊塢電影找來,剪出一些片段,對著畫面向國內特效指導指示,他要什麼什麼。這方式既便宜又淸楚明白,特效指導能否做到?效果大概打多少折扣?因為有片參考,導演可以發揮他的表現能力,因此從來如此。

基本源於拷貝,對特效鍾情或有認識者,當然一目瞭然,大家發現國產電腦特效都是冇腦作品,自然產生鄙視感。可憐那些導演卻自以為很了不起,早已忘掉電影成功必須創新。

《速7》玩汽車從天而降,《速8》玩大樓瘋狂墮車,這種刻意而為的畫面震撼效果設計,表面上是商業計算,實則是努力創新的結果。究竟觀眾喜歡多誇張?誇張到那個程度能帶來震撼?劇情怎麼配合?當德國的專業飛車團隊,透過公路上撞、飛、爆、翻...種種動態,已難再刺激到觀眾,透過實拍加電腦特效,從高空下墮原來能刺激觀眾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幕後團隊便努力把精彩畫面完成。要是這製作早已在其他作品中出現,觀眾肯定絕不欣賞,罵聲四起之餘,票房必然失收。

然而如此簡單的創作原則,國產片從投資者到製片人、導演都視而不見,既然你不重視市場需要,最終倒死在市場上,何奇之有。

在2015年電影業牛氣沖天時,我是國內唯一預告國產片在2016將兵敗如山倒,血流成河的電影人,到了今年,國產片成績繼續令人失望。我說的資金陸續撤退,全部都準確應驗了。往後情況又如何呢?

大公司依然努力於發行拓展,大家對內容建設毫無方向,電腦特效技術只是被簡單的視為盈利工具。當觀眾淸楚瞭解國產片的大群經營者,已經不可能提供他們喜愛的新產品,中國電影緩緩下沉的階段將結束,劉老師認為往後將會是更慘烈的市場崩盤。票房失利令投入電影製作的資金減少,從而導致畫面質量更差,因此觀眾更失望,電影票房徹底失去魅力。惡性循環下,大家扭轉劣勢的可能性更低,暫時前景非常黯淡。

國產片退潮,但接近五萬個銀幕卻為好萊塢帶來好機會,多了龐大的中國市場,進口片製作費用相對上升,實力有增無減,最後原來大家多年來拚命建影院、搞院線、建立線上票務、新媒體宣傳...,一切一切只為了替好萊塢奔走,真搞笑。

十多年來製作技術、產業結構、商業質量都進展緩慢,國產片前行的速度太令人失望。到處談論投資電影,內容都是如何穩賺不賠、快賺不慢、多賺不少,從來不尊重電影市場需要,忽視建立創新、創意的激情。當速度與激情都沒有,國產片崩盤只是早晚的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