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解暑“酸梅湯”

清涼解暑“酸梅湯”

“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出自清朝郝懿行寫的《都門竹枝詞》,生動地記載了昔日老北京街頭賣酸梅湯的商販手敲冰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酸梅湯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飲料之一。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用梅子提取酸味作為飲料。我們喝的酸梅湯配方源於清宮御茶坊。清朝時,酸梅湯風行於宮闈,尤其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愛。而酸梅湯如此風靡清宮也是有原因的,興起於白山黑水間的滿民族,好漁獵,喜吃肉食,進而發明了酸湯子這種滿族食品。酸湯子是用玉米麵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吃完了高熱油膩的肉類,再喝點酸湯子,有助於消化吸收。後來,滿人入關,酸湯子被帶到了北京城。北京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常年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在身體、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應。酸湯子由玉米麵發酵而成,其糖分高,過剩的糖在沒有被消耗的情況下就會轉化成脂肪,存於體內,造成體重增加。常食含熱量較高的肉類之後再喝玉米麵做的酸湯子,容易使體內外的溼熱相搏。因此乾隆帝下令要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御茶坊絞盡腦汁,終於調製出了能替代酸湯子的飲品——酸梅湯。其配方為:去油解膩的烏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熱解毒、滋養肌膚的甘草,降脂降壓的山楂,益氣潤肺的冰糖一併熬製。酸梅湯一問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無論史料記載還是宮廷畫家的影像記錄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且瘦而有神。這也許就與常飲酸梅湯有關。從此,這酸酸甜甜的味道風靡宮廷,成為傳統消暑飲料的經典。酸梅湯真正風行,是清代之後的事情,而且似乎尤以北京城為正宗。

酸梅湯,顧名思義,裡面的主要成分就是烏梅。烏梅,藥食同源,歷代醫家都愛使用它,對烏梅使用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無疑是名醫彭子益。彭子益雲:“暑月熱極之時,心慌意亂,坐臥不安,面紅膚熱,身軟無力,不思飲食,舌淨無胎,或舌色滿紅,此暑火不降,木氣失根也。方用烏梅5大枚,冰糖2兩,煎湯熱服,酸甘相得,暑月發熱,烏梅湯特效。”後來經改進,酸梅湯裡還配了山楂、桂花、甘草、冰糖,使酸梅湯更酸甜可口,同時還具有了健胃消食、促進食慾的功能。

如果單純把酸梅湯當成解暑飲品有點低估了它的功效。除了好喝,去油解膩,烏梅湯治療溫病的神奇功效也是逆天的。據《神農本草經》記述:烏梅味酸,能斂浮熱,能吸氣歸元,故主下氣,除熱煩滿及安心也。酸能斂虛火,化津液,固腸脫,所以主之也。烏梅奇酸,收斂而不澀滯,還能生津液,斂虛火。而冰糖補中益氣,但又不滯膩,與烏梅的酸甘相應,生陰液,最適合溫病的虛症。

酸梅湯雖然好,但也應注意以下幾點:烏梅酸度很高,煮的時候一定不能用鐵鍋,可以用砂鍋。熬好的酸梅湯要倒入玻璃器皿或者陶瓷器皿中盛放。在常溫下,酸梅湯是很容易變質的,如果看到表面有細細的泡沫浮起,就說明已經變質而不能喝了。如果酸梅湯一次喝不完,最好在冰箱裡存放。過度飲用酸梅湯,易腹瀉,不利於腸胃健康,尤其是對於小朋友來說。

(作者系北京市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