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關於泰山封禪,有這樣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宋真宗泰山封禪後,導致後世帝王覺得他的行為嚴重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所以去泰山不再進行封禪,只舉行祭祀儀式。我認為,後世帝王究竟是不是因為羞與宋真宗為伍而不再進行泰山封禪,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泰山封禪的帝王可不只有宋真宗啊,與宋真宗為伍是“恥辱”,與秦皇漢武並列卻是無上榮耀啊!

言歸正傳,當歷史的車輪來到了唐宋時期,泰山確實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它由國家祭祀與宗教信仰中的“神山”逐漸變成了文學藝術和思想學術中的“文化山”。泰山的神性減弱,而關於泰山的文學創作卻空前繁榮。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泰山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是春秋戰國時齊魯方士和儒生共同創造的文化,它包含了國家天命德運和個人長生成仙的內容。由秦始皇首先將泰山封禪理論付諸實踐,漢武帝將其接續到上古聖王的歷史譜系,秦皇漢武兩位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帝王為其背書,泰山封禪因此成為了秦漢人心目中的盛世之舉,順天應民的曠世大典。從此以後,封禪大典高潮迭起,歷代帝王即使去不了泰山,也要找一個附近的名山大川進行封禪(如三國吳末帝孫皓封禪國山,今江蘇宜興境內)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而唐宋時期,是泰山封禪的高潮。先後有唐高宗攜老婆武后(沒錯,就是後來的女皇陛下,上位後還去了嵩山封禪)、唐玄宗與宋真宗三帝接踵東封。這三次封禪規模之大,場面之盛,遠超秦漢。

  • 《冊府元龜》卷三六·帝王部·封禪記載: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封禪,“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罽賓、烏萇、崑崙、倭國及新羅、百濟、高麗等諸蕃酋長,各率其屬扈從。”
  • 《舊唐書》卷二十三記載: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封禪朝覲盛典,“文武百僚,二王后,孔子後,諸方朝集使,嶽牧舉賢良及儒生、文士上賦頌者,戎狄夷蠻羌胡朝獻之國,突厥頡利發,契丹、奚等王,大食、謝颭、五天十姓,崑崙、日本、新羅、靺鞨之侍子及使,內臣之番,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柯、烏滸之酋長,鹹在位”
  •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封禪,亦是“梯航萬國,冠帶諸酋,四遠雲來”(宋·王旦《封祀壇頌》)。———“石閭閃爍迎陽洞,玉簡光華封禪臺”(宋·查道《登岱》)

這三大盛典,表面上看起來是泰山封禪的一個新高峰,但背後卻有許多不同前朝的信息。

一、封禪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受到廣泛質疑

事實上,封禪在南北朝開始就受到質疑了。前面提到三國吳末帝孫皓封禪國山(今江蘇宜興境),不久即國破身虜。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在《梁書》卷四十·許懋傳中藉此嘲諷道:“此朝君臣,有何功德? 不思古道而欲封禪,皆是主好名於上,臣阿旨於下也。”(孫皓這幫君臣有什麼功德?不想想古道而想要封禪,都是君主好名,臣子阿諛奉承罷了)。為何姚思廉會在許懋的故事中借用三國的歷史?那是因為許懋最先開啟對封禪的抨擊,他在阻梁武帝封禪的議文中認為封禪是“緯書之曲說,妄亦甚矣”(讖緯神學的邪說,非常荒謬不合理)。更是直接表明:若聖主,不須封禪;若凡主,不應封禪。唐宋時對封禪質疑最大的是柳宗元。他在《貞符》中說:漢用大度,克懷於有氓,登能庸賢,濯痍煦寒,以瘳以熙,茲其為符也。而其妄臣乃下取虺蛇,上引天光,推類號休,用誇誣於無知之氓。增以騶虞神鼎,脅驅縱臾,俾東之泰山石閭,作大號,謂之封禪。皆《尚書》所無有。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不僅僅是學界質疑,朝廷也是有人質疑反對封禪的。唐太宗李世民掌權數年之後,唐朝局勢一片大好,所以李世民的自我感覺非常好,就想要效仿秦皇漢武,登泰山封禪以威加海內、揚名萬世。《冊府元龜》、《資治通鑑》、《全唐文》等史籍中關於李世民封禪的事情記載的非常多,雖然李世民沒有封禪,但他或下令封禪、或下令討論封禪、或下令停止封禪,反反覆覆,不厭其煩:

  • 貞觀五年正月,趙郡王李孝恭等提議泰山封禪,有大臣反對,李世民下詔不許;貞觀五年年底,地方大臣提議,被李世民否定;貞觀六年,文武官復請封禪,魏徵“獨以為不可”,最後否定;貞觀十一年,大臣上書封禪,然後李世民下令研究封禪事宜,這次關於封禪儀典的研究非常詳細(史書中泰山封禪禮儀最詳細的記載就發生在這裡),朝廷內外,上上下下,爭論了五六年,爭論完後,貞觀十五年下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於泰山”,但是,因為“有彗星出於西方,朕撫躬自省,深以戰慄”而流產;貞觀二十一年正月,李世民想要圓十五年來未曾實現的夢想——“餘並依十五年議”,決定明年泰山封禪,但是八月份因河北水災取消。

看到這段,是不是會覺得李世民的行為很有趣?我在仔細研究李世民幾次否定封禪的詔書後,發現李世民實在是太可愛了。這些詔書中不厭其煩,反覆向人們表達這麼一個觀點:我,李世民,無論是“文治、武功、仁愛、敦本、崇信”等等各個方面,在歷史帝王裡都是頂級中的頂級,我是非常有資格去泰山封禪的(詔書有點長,小編簡單提取一些:我提三尺劍,數年之間,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強敵突厥現在穿漢服做我的臣子,是“朕文教所來也”;突厥君臣以赤子之心待我,是“朕仁愛之道也”),可能是覺得自我表揚的太過了,有點不好意思,所以又說“非朕苟自矜伐(不是我自大啊)”,只是“欲明聖人之教不徒然也(是為了弘揚聖人之道,不讓聖人之道白費啊)。”看懂了沒?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所以李世民底下的大臣都是人精啊,心裡都門清著:老大想要封禪泰山,但是怕擔上勞民傷財的名聲(民物凋殘,憚於勞費,所謂惶也)。所以李世民一次次否決後,仍然不斷有大臣上書請求封禪啊。泰山封禪就是李世民暗戀的女神,心心念念、戀戀不捨,但是害怕表白被拒,最終女神被兒子隆重娶走(公元665年,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武后率內外命婦,海內外各國使臣參觀,於泰山封禪)。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逝世。縱觀李世民一生,封禪泰山,是他一個欲求而不得的夢想,他熱烈期盼著能加入秦皇漢武光榮的行列,但是,李世民又對封禪泰山保持克制,以國家利益為先,約束個人慾望,當得起《新唐書》對他的評價——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二、祥瑞神話的敗露破壞了封禪的神聖性

第一件事是武則天為了維護其正統,製造了許多祥瑞之兆,並在嵩山舉行封禪,但是隨著武則天的逝世,唐玄宗即位,其種種祥瑞真相被揭露。更是在封禪泰山的《紀泰山銘》中,直接抨擊秦漢封禪是“方士虛誕,儒書齷齪”,封禪導致“秦災風雨,漢汙編錄”,向天下人宣示我的封禪不是登封告成,而是“道在觀政(為了考察政治)”。這直接讓封禪的神聖性減弱。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第二件事是宋真宗假託天書,渲染符瑞,宣稱封禪是“奉符瑞而行事”,想要增強封禪泰山的神聖性與合理性,結果不但沒成功,反而讓世人對封禪更加唾棄。當時的大臣直接說:“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後代史官更是在《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二·天書封祀中譏諷:“及澶淵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唐宋時,泰山是怎麼從神山變成文化山的?武則天跟宋真宗要背大鍋

至此,泰山雖然仍然享有國家致祭,但卻不再視為帝王與上天對話的聖壇,泰山“神性”光環減弱,同時也激發人們的文藝創作與學術思考,變成了文學藝術和思想學術中的“文化山”。

參考文獻:《冊府元龜》、《舊唐書》、《梁書》、《貞符》、《資治通鑑》、《全唐文》、《新唐書》、《宋史紀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