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辦案的故事4篇(民間故事)

宋朝 包拯 張玉 展昭 半世紀童話 2017-04-06

包拯辦案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開封發生一起因房屋歸屬產生的糾紛案。當時京師有個叫劉保衡的富商開了一家酒場,但卻經營不善,欠下官府一百餘萬文酒麴錢。三司屢次派人督催劉保衡還債,劉保衡自然不敢與官府抗衡,不得不變賣家產以還債。劉保衡的房屋甚是豪華氣派,三司使(主管國家財政)張方平在劉保衡拍賣家產時,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了他的房屋。

這件事後不久,平地再起風雲,劉保衡的姑姑到開封府告狀,說劉保衡並非劉氏後代,而是一個無賴地痞,無權賣掉劉氏祖宗基業。開封府派人調查後,發現劉保衡姑姑所說的情況屬實。如此一來,當初購買劉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張方平就成了風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極大。包拯當時任御史中丞,立即上書彈劾張方平,指責他身為三司使,卻乘人之危,賤買所管轄富民的住宅,寡廉鮮恥,實在駭人聽聞,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處之以高位。張方平由此被貶。

集賢院修撰宋祁繼任三司使職務,由此再度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右司諫吳及上書彈劾宋祁任,說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時,不但政績平平,還縱容家人借貸公使庫錢數千貫,擔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時則奢侈過度。包拯上彈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時遊山玩水,宴請賓客,不理政事,並指出宋祁的親兄弟宋庠此時正擔任執政大臣(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職務,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職務。

為了避嫌,參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動上書宋仁宗,說明自己處於執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為國家財政大臣,權力太重,於政事大大不便。於是,在一系列輿論的壓力下,宋祁去職,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剛剛下達,翰林學士歐陽修立即上書彈劾包拯:認為官僚士大夫理應重義輕利,珍惜名節,輕視官位高低,但包拯卻恰恰相反,他大肆攻擊三司使張方平,迫使張方平下臺;宋祁剛剛接任,又不遺餘力地抨擊宋祁的過失,宋祁被罷免後,包拯順利地擔任三司使職務,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包拯是個奸詐小人;更何況包拯才疏學淺,雖有剛直不阿的美名,但於事無補,恐怕難當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順父母,品德欠佳,這些事實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此時宋仁宗正為三司使一職焦頭爛額,因而並未採納歐陽修的意見。但歐陽修的彈劾並非沒有任何效果,過了一段時間,包拯才走馬上任。

包拯任三司使後不久,河北都轉運使李參下令裁減禁軍年老年弱者一萬餘人。被裁員的士兵怨氣滿腹,大發牢騷。驍騎士兵張玉也在被裁之列,他懷疑是三司使包拯為了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所以才暗中支持李參裁減士兵。憤恨之下,張玉直接闖入三司衙門,當眾破口大罵包拯,由此引發了另一起風波。

包拯開始認為張玉有精神病,先委託醫生檢查,得知此人正常後,便將其擒送殿前司。皇城司查明事實真相後上報朝廷,宋仁宗下令開封府審理此案。臺諫官們紛紛上書指責張玉目中無人,竟敢當眾欺凌大臣,不得不殺。於是,司法官員按照士兵違反階級法,判處張玉死刑,張玉被杖殺。

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櫺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借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

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

秋菊說:“老太師儘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隻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

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

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

“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隻蛋竟不見了。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裡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乾淨的人?”

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

“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

“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

“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

“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

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

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

“不必客氣。”

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裡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

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

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牛舌被割案

有一個無賴,將一個農民告到縣衙,包拯對那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自己留一點吃,其餘拿到市場上去賣。”按當時宋朝的法律規定,民間私殺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縣老爺的許可,那位農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殺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殺牛的農民,反而將這告狀的人扣押起來,怒問道:“你為什麼把人家牛的舌頭割了?”那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追問弄得驚慌失措,只得如實招供。這個無賴再也沒有想到,這是包拯使了個“引蛇出洞”之計。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報案後,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這個農民。

如果讓那個農民把牛殺了,就觸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會進一步告發。所以包拯叫那農民回家把牛殺了,藉以引誘割牛舌者前來告狀。此計果然很靈。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機智。

包公斷案

一日,包公出巡江南小鎮,見一牧童正坐於一小道旁啼哭,便喚展昭上前問詢。

牧童正哭得起勁,忽覺有人拉他衣袖,擦擦淚眼,朝上一瞧,見是包大人一行,立刻上前跪下,直喊冤:“冤枉啊,包大人! ”

“當今天下太平,何來冤枉?”

“大人啊,我家那頭小牛說我欺負她!”

“這可奇了?你慢慢道來。”

“大人,您可知道,我每天為她梳毛、喂水,找最好的草給她吃,還吹最好的樂曲給她聽,可她竟不識好歹,說我欺負她!好心卻不得好報,這不是冤枉我嗎?包大人可要為小民作主啊! ”

“真有此事?展昭,傳小牛!”

……

“小牛,你家牧童說你冤枉他,可有此事?”

“大人,您是明白人。俗話說,人善被人欺,牛善被人騎。我這主人天天騎著我到處閒逛,我累的夠嗆,他倒有心情吹什麼短笛,聲音也真夠難聽的,還說什麼‘牧童橫笛頻頻吹’,吹得我心煩意亂。您說,是他冤枉,還是我冤枉?請包大人明鑑!”

“恩,恩,恩……”包公捻著鬍鬚,沉思著。

此時,展昭上前,附在包公的耳畔,輕聲道:“大人,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還是儘快脫身吧!”

“咳,咳……”包公故意乾咳了幾聲,道:“牧童,小牛,你們聽判,牧童,罰你下輩子做小牛;小牛呢,罰你下輩子做牧童。角色互換,試試看!展昭,起轎!”

“啊!……”

“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