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宋朝 山水畫 中國古代史 美術 青弘君 2017-06-24

山水畫意境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境界,它是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特定氛圍中所得到的感動和感悟,它是由山水外在的景和畫家內心的情構成的特定語境。

宋代山水畫意境的特徵

宋代山水畫的意境有其時代特徵:如詩畫結合的山水之美;如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表現出物我兩忘的禪意境界。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溪頭秋色圖》,宋代,馬麟(傳),絹本設色,規格不詳,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午夜時分,月亮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層巒奇峰》宋畫

山水畫的詩畫結合,其實就是以詩描寫畫面,並在畫中彰顯詩意,一個心有情景的詩人其心中應有豐富的詩情畫意,一個畫家,如果有詩的情懷,也可以在畫面裡增加詩的韻味。

詩畫結合的山水之美

宋代崇文,這一時期的文學空前繁榮。文學上的繁盛,不僅表現在文人將詩詞作為詠物抒情的手段;而且還表現在畫家們進行繪畫創作時,往往追求“畫中有詩”的意境。在宋代,常有文人蔘與繪畫創作,他們將詩與畫結合起來,追求詩、書、畫、印皆擅,努力使自己成為文人畫家;同時,宮廷畫院也要求畫家們將詩意融入畫中。於是,畫與詩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早春圖》,北宋,郭熙,軸,絹本淺設色,158.3米108.1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層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煙林清曠,咫尺千里。畫群山叢林溪流橋杓竹籬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鬆秀粗放,繪畫技法以乾擦為主,略施烘染,氣韻瀟灑,運筆自然,有山似夢霧,石如雲動之感。

詩畫結合能產生意境,詩與畫一樣能表現意境。文學家用山水詩這一文學形式勾勒出山水大美;讀者通過閱讀和想象,在內心生成美的意境。而畫家則以繪畫語言將山水之美直接表現出來,創作出具有深邃意境的畫面;觀者通過畫面直接感受山水之美,同時又任其思緒暢遊,感悟畫中意境。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月下觀梅圖》,宋代,馬遠,絹本設色,縱25.1釐米,橫26釐米,大都會博物館藏

當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畫家夜泊的小居,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這一切,和諧地統一在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冒雨尋莊》,宋代,夏圭,絹本水墨,縱24.8釐米,橫21.3釐米,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

幾方巨石,幾株拙樹,半帶溪流,一拱木橋。多用斧劈皴寫石,方硬瘦朗,水墨繪樹,雨色空濛。中景留白,似一帶仙霧,更反襯出山間風雨晦暗。遠景則是孤峰突兀,直頂畫端,旁邊隱約一峰,意境深遠。情趣處只在近景那座木橋之上,簡約幾筆,繪出一挑著酒葫蘆的人,往深山裡去。山間茅屋幾間,石下溪水潺洄,盡顯墨趣。

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

情景交融,是山水畫和山水詩意境的主要特點。宋代的文人和畫家十分推崇情景交融,這一時期大量存世的山水詩詞和山水畫說明了這一點。情景交融,是作者之情與山水之景的相互融合:畫家以山水映射人的情感,使山水具有了人的品格,成為擬人化的景物;詩人將人的思想融入山水,使人的性情具有了山水的形象——此時,畫中的山水已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客觀物象,而是能與人進行對話交流的朋友,人們似乎能走進其中暢神、縱情;而人們心中的山水正在畫家的筆下演變出生命的萬千氣象。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江楓漁火》,南宋

清晨時的景象: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孤孑的旅人面對夜江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物我兩忘的禪意境界

在宋代,禪宗有了很大發展。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畫家、禪僧相互間皆有較為密切的交往。山水畫家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往往將參禪悟道的心得融入繪畫,使宋代山水畫得以表現禪意境界。這種禪意不是刻意的營造,而是畫家的覺悟,使其筆下的畫面中表現出一種空靈的狀態,其意境深邃,令人聯想無盡,在去除外相的觀賞時能達到無我、無物的境界。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秋山紅樹圖》,宋代,蕭照,絹本淡設色,縱28釐米,橫28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遠山渲染,樹石運筆似草草而寫實,雖師李唐卻具己法,意境深遠。《秋山紅樹圖》原為一幅團扇畫,以邊角式構圖作峭壁危灘,江水潺潺,輕舟倚崖,紅頁爛漫,岸上曲徑通向幽靜的深山。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捕魚圖》,宋代,陳靖,扇面,絹本設色,縱23.3釐米,橫24.9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還不是大筆皴擦,卻也並非刻意描繪遠山近景。畫中蒼松偏安一隅,漁民在浩淼的江際捕魚,頻繁起網下罾,一派忙碌景象。

南宋以院畫為主,李唐的大斧劈皴,馬遠和夏圭的剛性,梁楷的大潑墨卻不似一般院畫寫實。南宋國勢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或心在廟堂,或志在疆場,故將完美的大自然置若罔聞,或只剪取一角,或僅略取半邊,愈到後來, 愈是直抒胸中的怨氣、怒氣,草草數筆,縱橫塗抹,極少作真實的細部描寫和刻畫。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江山秋色圖》,宋, 李唐。

空濛、深遠的意境並不是靠簡單生硬的留白,而是運用雨和霧造成的無痕遞進,營造出整體的如幻如詩。畫面中引人注目的是近景的紅色樹葉,以及整個畫面傑出的空間處理能力。紅色樹葉的表現手法,在南宋多件作品中出現過。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山水圖》宋代,李公年,絹本淡設色,縱130釐米,橫48.4釐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藏

北方冬日荒野清曠蕭索的景象,上端山巒在浮雲中層層疊起,山腳隱於漠漠暮靄之中,寒溪曲折自遠而近, 灘岸佈置崖岡枯木,通幅用淡墨圖寫,景物出沒於空曠有無之間,明潤秀雅,較李郭山水更為虛靈簡遠。此圖是李公年傳世的唯一的畫跡。李公年是北宋後期畫家。善於在山水畫中圖繪四時朝暮,抒寫富有詩意的景趣。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絕勝蒼松》之冬,冬日荒野清曠蕭索的景象

運筆立意寫蒼松四時之景:春為桃源,夏為欲雨,秋為歸棹,冬為鬆雪。而所佈置者,甚有山水天地、雲煙餘思。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絕勝蒼松》之秋,秋風起,乍暖還寒,蒼松偏安一隅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絕勝蒼松》之春,萬物復甦,小雨潤如酥。

宋代山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絕勝蒼松》之夏,草色遙看近卻無。

在這裡,山水成為審美對象,山水如生命活體感染了人。人可以寄情于山水,人亦給山水增添生氣,這不僅體現山水本身的自然美,還能彰顯生命本質的意境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