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的“隱款”愛好者不在少數,只不過大部分都不像范寬藏得那麼隱蔽。比如李成《讀碑窠石圖》藏“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於畫中殘碑之側面;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的“隱款”愛好者不在少數,只不過大部分都不像范寬藏得那麼隱蔽。比如李成《讀碑窠石圖》藏“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於畫中殘碑之側面;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的“隱款”愛好者不在少數,只不過大部分都不像范寬藏得那麼隱蔽。比如李成《讀碑窠石圖》藏“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於畫中殘碑之側面;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隱款“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於遠處山峰之中。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的“隱款”愛好者不在少數,只不過大部分都不像范寬藏得那麼隱蔽。比如李成《讀碑窠石圖》藏“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於畫中殘碑之側面;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隱款“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於遠處山峰之中。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對於這一雅趣的形成,後世存在各種推測。有人認為,宋代這些職業畫師,並不擅長書法,所以才只畫畫不題字;也有人認為,宋朝畫家追求真實自然,不想讓文字破壞畫作意境……不管怎麼說,宋人這一雅趣,讓後人在觀畫賞畫時,多了一份“尋寶”之樂。

創新丨誰說我們只會“寫實”

宋朝畫壇固然以“寫實”為最高審美標準,但也不乏追求“寫意”的叛逆者。

最先帶起這股風氣的便是蘇軾和他的一幫文人朋友,包括文同、米芾父子等。他們覺得,作畫不應該囿於“形似”,而應該跟寫詩一樣,不僅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比如蘇軾的《枯木怪石圖》中,虯結的枯木與怪異的石頭,不見得是自然界的真實物像,而是作者抒發胸臆的憑藉之物。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的“隱款”愛好者不在少數,只不過大部分都不像范寬藏得那麼隱蔽。比如李成《讀碑窠石圖》藏“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於畫中殘碑之側面;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隱款“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於遠處山峰之中。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對於這一雅趣的形成,後世存在各種推測。有人認為,宋代這些職業畫師,並不擅長書法,所以才只畫畫不題字;也有人認為,宋朝畫家追求真實自然,不想讓文字破壞畫作意境……不管怎麼說,宋人這一雅趣,讓後人在觀畫賞畫時,多了一份“尋寶”之樂。

創新丨誰說我們只會“寫實”

宋朝畫壇固然以“寫實”為最高審美標準,但也不乏追求“寫意”的叛逆者。

最先帶起這股風氣的便是蘇軾和他的一幫文人朋友,包括文同、米芾父子等。他們覺得,作畫不應該囿於“形似”,而應該跟寫詩一樣,不僅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比如蘇軾的《枯木怪石圖》中,虯結的枯木與怪異的石頭,不見得是自然界的真實物像,而是作者抒發胸臆的憑藉之物。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蘇軾《枯木怪石圖》


南宋時期出了一個更為瘋狂的叛逆者,他叫梁楷,喜歡喝酒,擅長繪畫,行為放蕩不羈。皇帝賜他金帶,他不僅不接受,還把金帶掛在畫院中離職而去,因此被人稱為“樑瘋子”。“樑瘋子”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那副著名的《潑墨仙人圖》

"

文丨小小那(微信公號:jjzsnxn)

宋朝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巔峰。

近代收藏家鄭振鐸曾激情洋溢地介紹說:“宋朝繪畫能夠使我們看到中國繪畫中最優秀的傳統……我們的畫家們,在這個時代,達到了最好的而且最高的成就,正像闢罩克里士時代(注:可能是指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雕刻,米凱朗琪羅時代的歐洲雕刻與繪畫似的。在這個藝術繁榮、百花似錦的三百二十年裡,不止一次地產生了新的作風,那些新的作風,都曾給予後人以很大的影響,有的影響到今天還存在著。”

作為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很遺憾不能將宋朝繪畫作品向大家一一講解,但是,我們可以帶大家走進宋朝畫家這一群體,從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中,感受那些畫裡畫外的魅力。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寫實丨行走的“照相機”

如果你是強迫症、細節控,相信你會愛上宋朝的繪畫。因為,宋朝畫家對於細節的追求和把控,超乎我們的想象。

宋徽宗時期,畫院曾有一條戒律:“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總之,不管畫什麼,你得畫得像、畫得真,否則就會被鄙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宋代畫家就像一群行走的“照相機”。

出門寫生,他們不僅要帶紙筆,還要帶尺子。尤其是在刻畫宮室、屋木、器物、舟車等對象時,他們會用界尺引線,力求精確、細緻、逼真,是所謂“界畫”。比如北宋“界畫”高手郭忠恕筆下的作品,“棟樑楹桷,望之中虛,若可投足;欄楯牖戶,則若可以捫歷而開闔之也。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寸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少差。”這哪裡是國畫,分明是建築圖紙!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宋人鄧椿描述過一張令他印象深刻的畫——“畫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門半開,一宮女露半身於戶外,以箕貯果皮作棄擲狀。如鴨腳、荔枝、胡桃、榧、慄、榛、芡之屬,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筆墨精微,有如此者!”宮女倒垃圾,垃圾裡有什麼,都要一一刻畫還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也正是因為重寫實、工寫真,宋朝繪畫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擁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神作已不必多說(文章鏈接)。還有比如李公麟的《五馬圖》,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的毛色狀貌各不相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每匹馬前還有一位牽馬人,其中三位少數民族,兩位漢人。無論是人物的形象裝束,馬的體格神態,還是畫上的文字介紹,都為後人研究宋朝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格物丨用科研的精神搞藝術

繪畫是一門藝術。但宋朝畫家的日常卻像在搞科研。

畫山水畫的,會鑽到深山老林裡,研究地域風貌、山水土質、花草林木。

比如北宋畫家范寬就曾“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下過這番苦功,才有了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范寬《溪山行旅圖》


再如南宋畫家李唐,七十多歲還在野外寫生,鑽研不同山石的畫法。有了這些觀察和積累,才成就了後來開創山水畫新天地的《萬壑松風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

還有南宋畫家馬遠,為了把“水”畫好,他終日觀察水、記錄水,於是在《水圖》中總結了水的十二種形態,包括層波疊浪、雲舒浪卷、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等等。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馬遠《水圖》組圖

當然,畫花鳥畫的也不輕鬆。宋朝書畫鑑賞家郭若虛認為:

畫翎毛者,必須知識禽形體名件,自嘴喙口臉眼緣,叢林、腦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節小節,大小窩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風、掠草、散尾,壓磹尾,肚毛,腿袴,尾雉,腳有探爪、食爪、撩爪、託爪、宣黃八甲。

由此可以想象,北宋畫家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裡,那些惟妙惟肖的蟲鳥是怎麼來的了。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黃筌《寫生珍禽圖》

據說有一次,宋徽宗看到一隻孔雀,便召畫師將這一幕繪成圖畫。眾畫師“各極其思,華彩爛然”,但徽宗卻說畫錯了。眾人不知錯在哪裡,徽宗說,“孔雀升高,必先舉左”,而畫師筆下的孔雀卻是“先舉右腳”。眾人駭服。

有個連孔雀先抬哪隻腳都要較真兒的皇帝,也難怪宋朝畫家一個個把自己逼成了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雅趣丨找到落款算你贏

宋朝的畫家,嚴肅起來,像一絲不苟的科研人員。但“皮”起來,又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宋朝畫家流行“隱款”,就是畫完一幅畫後,不直接落款,而是把名字等信息隱藏在畫作中。有時候,若不拿著放大鏡仔細尋找,根本發現不了。

就因為這事兒,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還被搞了個烏龍。

范寬的這幅《溪山行旅圖》是山水畫中的典範之作。正因為它太出名了,所以自古以來,“盜版”層出不窮。由於在畫中一直沒有發現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來推測畫的真偽。這種推測,難免出錯。著名山水畫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判定《溪山行旅圖》時,居然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

直到1958年的一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才在這幅流傳千年的名畫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祕密:原來,范寬把他的名字,藏在了樹林之中。李霖燦記錄下了那一刻的情景——“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右下角,看到沒?來,再放大一點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的“隱款”愛好者不在少數,只不過大部分都不像范寬藏得那麼隱蔽。比如李成《讀碑窠石圖》藏“李成畫樹石,王曉補人物”於畫中殘碑之側面;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李唐《萬壑松風圖》隱款“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於遠處山峰之中。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對於這一雅趣的形成,後世存在各種推測。有人認為,宋代這些職業畫師,並不擅長書法,所以才只畫畫不題字;也有人認為,宋朝畫家追求真實自然,不想讓文字破壞畫作意境……不管怎麼說,宋人這一雅趣,讓後人在觀畫賞畫時,多了一份“尋寶”之樂。

創新丨誰說我們只會“寫實”

宋朝畫壇固然以“寫實”為最高審美標準,但也不乏追求“寫意”的叛逆者。

最先帶起這股風氣的便是蘇軾和他的一幫文人朋友,包括文同、米芾父子等。他們覺得,作畫不應該囿於“形似”,而應該跟寫詩一樣,不僅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比如蘇軾的《枯木怪石圖》中,虯結的枯木與怪異的石頭,不見得是自然界的真實物像,而是作者抒發胸臆的憑藉之物。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蘇軾《枯木怪石圖》


南宋時期出了一個更為瘋狂的叛逆者,他叫梁楷,喜歡喝酒,擅長繪畫,行為放蕩不羈。皇帝賜他金帶,他不僅不接受,還把金帶掛在畫院中離職而去,因此被人稱為“樑瘋子”。“樑瘋子”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那副著名的《潑墨仙人圖》

宋朝畫家,行走的“照相機”

梁楷《潑墨仙人圖》

此畫以高度簡練的手法,用蘸墨大筆,廖廖幾筆,如墨潑紙,信筆而成,描繪出了一個醉醺醺的神仙形象。而且畫家故意壓縮了人物的五官間距,如此一來,絕妙地表現出了仙人清高超脫、不屑凡俗的精神狀態。

正是這位“樑瘋子”開啟了元明清寫意人物畫的先河,揭開了寫意山水的序幕,讓寫意畫成為了未來中國畫的主流。

宋朝繪畫,在這種“寫實”與“寫意”的碰撞和交融中,呈現出了別具一格的魅力,並在今天依然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發展。宋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比宋畫更寶貴的,還有古代畫家身上那種永不褪色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