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已無張居正

宋朝 張居正 明神宗 明朝 教育解碼 2017-03-30
世間已無張居正

世間已無張居正

文 / 崔海龍

01

“世間已無張居正”,語出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張居正的離去,以及被萬曆皇帝的清算,不僅讓張居正退出歷史舞臺,其嘔心瀝血十幾年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棄,明朝“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一去不復返。”

當事者的不珍惜只能讓後來者感慨“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萬曆的暴殄天物也讓之後的大明王朝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如此卓越的首輔,這一做法加速了明王朝的結束。天啟、崇禎年間的首輔如果按照海瑞的標準估計只能是“一味甘草,二字鄉愿”,難怪崇禎帝最後感慨“諸臣誤我”!

02

記得我們那個年代的歷史書上沒有介紹過張居正變法,只有商鞅和王安石。後來嘗試著進行了一些比較,總感覺張居正新政至少比王安石的變法成就要大不小,而且對後世的影響也要大得多。一直不明其理,難道是因為張居正德行不如王安石?

在廉政上張確實不如王來的兩袖清風,但在那樣一個年代,這些問題不應算作問題,只能是現在的問題。在徹底性上,張的變法也要比王來的迅猛,張之變更為新,尚法家,執行更堅決;王之變尚周風,尊儒家,力度差不少。一鞭法和青苗法雖然都觸動權貴階級,讓底層百姓受益,但從實效來看一鞭法的效果遠勝青苗法。青苗法到後來甚至收到老百姓的抵制,而一鞭法卻讓大明王朝進入了經濟最為繁榮的階段,後期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老百姓也從中受益良多。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安徽鳳陽,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嶽,諡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360百科)

03

從一介草民到一朝元輔,經歷過十年苦讀,一朝成名的科舉之路,超越同科進士李春芳(曾為首輔)、殷士儋(dan,官至內閣大學士)、王世貞(《金瓶梅》疑似作者)、楊繼盛(與嚴嵩不懈鬥爭而死),徘徊於徐階嚴嵩的內閣之爭,與馮保聯合擠走高拱,位相十年。對他而言,做的最偉大的兩件事,推行新政,教育萬曆。

早在隆慶二年,張居正呈《陳六事疏》,闡述治國理念、改革思想。一是“省議論”,“慮之貴祥,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二是“振紀綱”,推崇法家之“綜核名實,信賞必罰”;三是“重詔令”,做到令行禁止;四是“核名實”,“用舍進退,一以功實為準。毋徒眩於聲名,毋盡拘於資格,毋搖之以譭譽,毋雜之以愛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節”;五是“固邦本”,“帝王之治,欲攘外必先安內”;六是“飭武備”,加強國防建設。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真正開始推行“考成法”“一鞭法”,張居正傾入了其一生之心血,也換來了萬曆前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經濟繁榮。(摘自樊樹志:張居正與萬曆皇帝)

考成法直指當時“人心陷溺已久,宿垢未能盡除”的政府,直指那些用當年明月的話說除了臉不要什麼都要的官僚,且效果顯著,“大小臣工,中外淬礪,莫感有偷心”,可謂大快朵頤。一鞭法將各種稅役合併,劍指稅收中官吏以等級、踢斛等方式營私舞弊,魚肉百姓的做法,可謂順應民心。

04

為帝王師,教育萬曆,張居正親自編纂《帝鑑圖說》,以連環畫的形式,圖文並茂列舉八十一例“善可為德”,三十六條“惡可為戒”的德育故事。對萬曆的教育同樣嘔心瀝血,想為大明王朝培養一位明君天子。

李太后、馮保、張居正圍繞在萬曆成長的周圍,李後既為嚴母又為嚴父,非常重視對萬曆的教育,並且把全部的信任都給了張居正。就像某位嚴格而又負責人的家長,找到了一位名校的名師,於是把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全拋給了對方,而且還有人監督,即馮保,萬曆曾經的“大伴”。至少從萬曆的結果來看,這種做法不可取。這位孩子在年齡較小的階段表現出了很好的素質,對課程接受領悟極快又到位,對張居正親而敬畏。但隨著自我意識的崛起,反抗的力量越發強大。結果天不遂人願,萬曆只在張居正位相十年表現出了英明天子的一面,之後陷於搞倒搞臭張居正,爭國本,妖書案,梃擊案,流連於方術煉丹,從萬曆十五年乾脆不上朝,明王朝正式進入無政府狀態,留於後人“明亡亡於萬曆”一說。

張居正自以為傲的這項長期工程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萬曆學來的權謀之術皆用作對付之後的那些無論智商還是計謀都不如張居正和萬曆的首輔。

05

張居正為何被清算,而且被曾經親切稱之為“元輔張先生”的萬曆小皇帝清算,就在張居正死去不到一年的工夫,讓我很是費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這基本上是史學家的一致觀點。

但是,一是張居正“我本將心向明月”,一心為萬曆皇帝和大明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此高位五十七歲算得上早逝了,早逝的背後與為國家為工作勞心戮力不無關係。二是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完成大婚、“耕藉禮”“謁(ye)陵禮”之後,多次上疏乞求致仕。

作為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深諳歷史,也深諳政治潛規則,也早已意識到“威震主者不蓄,霍氏之禍萌於驂乘”。將滿二十歲的萬曆已經接近答應,怎奈李太后對兒子說:“待輔爾到三十歲,再作商量”。亦有不少人分析這是萬曆對張居正由愛轉恨的一個開始。三是張居正居位相時,萬曆皇帝對其表現出的一言一行已超越君臣,接近父子。

06

中國是人情的社會,萬曆從兒時就與張居正可謂朝夕相處,雖然期間有因為耍小脾氣捱過訓斥,但十幾年的感情更多是積極的,最後也不至對這樣一位不世之臣做出抄家,搞倒搞臭,差點把屍體挖出來再斬一次的結果。難道這就是“政治”,政治中沒有感情可言?

《神宗實錄》給出的評價:功在社稷,過在身家。不明白為什麼以張居正的聰慧,熟讀四書五經,史書的背景,經歷其師徐階對嚴嵩十幾年的隱忍哲學最終取而代之的高層鬥爭,居然在自己家中掛出“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的對聯,也不明白他為何把“吾非相,乃攝也”的話掛在嘴邊,為了震懾其身邊官員?用得著嗎?比皇帝還要皇帝的位置。性格使然,壓力使然?

無法站在那樣一個時代,無法感同身受去體驗。看來政治不是每個人能玩的,能壽終正寢者無幾,玩的越大,死的越慘。但萬曆皇帝這樣對張居正進行清算,從一個常人角度覺得太為過分,後人自有評說“自江陵(張居正)歿後,……一誤再誤,宦寺乘之,而國不可以為矣。”

07

悲哉,張居正!悲哉,萬曆!悲哉,大明王朝!世間已無張居正!

讀完《張居正與萬曆皇帝》,非常想寫一下關於張居正,看看到底有多少內容留在了記憶裡或筆記本上,於是嘗試著第一次這樣膽大妄為的評價一個偉大的(可能有異義)歷史人物!

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對張居正的最後評價:是啊,張居正先生,你為什麼要這麼鬧騰呢?你已經爬上了最高的寶座,你已經壓倒了所有的人,你可以佔據土地,集聚財富,培養黨羽,扶植手下,只要你不找大家的麻煩,沒有人會反抗你,也沒有人能反抗你。但你偏偏要搞一條鞭法,我們不能再隨意魚肉百姓,你偏偏要丈量土地,我們不能隨意逃避賦稅,你偏偏要搞什麼考成法,我們不能再隨意偷懶。大家都是官員,都是既得利益者,百姓的死活與我們無關,你為什麼要幫助他們,折騰我們呢?因為你們不明白,我和你們不同。


我知道,貧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兒,也想活下去。

我知道,我有極為堅強的意志,我的鬥志不會衰竭,我的心志不會動搖,即使與全天下人為敵,我也決不妥協。

我知道,在幾十年之後,你們已經丟棄了當年的激情壯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們已別無所求,但我不同。

因為在歷經無數腥風血雨、宦海沉浮之後,我依然保存著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公理和正義。

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力。

這就是我的理想,幾十年來,一天也不曾放棄。

這就是張居正,一個真正的張居正。


在對他的描述中,我毫不避諱那些看上去似乎不太光彩的記載,他善於權謀,他對待政敵冷酷無情,他有經濟問題,有生活作風問題,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而我之所以如實記述這一切,只是想告訴你一個簡單而重要的事實:


張居正,是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

再無張居正。

【往期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