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王安石興修水利橫挑鼻子豎挑眼,逼得宋神宗無奈吃土

宋朝 王安石 宋神宗 蘇軾 唐風宋月 2017-06-05

熙寧二年冬十一月,王安石主導實施的農田水利法頒佈。神宗雖是生於膏樑之家、長於宦豎女子之手,錦衣玉食之人,卻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的建設問題。他曾經說過“灌溉之利,農事大本”這樣有見地的話,因此積極支持王安石制定的這項利國利民的變法措施。

新法鼓勵懂得水利技術的官員與貧民重在參與,希望所有人積極建言獻策。而且承諾凡是做出突出貢獻者不論官員與百姓皆給予一定之獎勵。

蘇軾對王安石興修水利橫挑鼻子豎挑眼,逼得宋神宗無奈吃土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人們興修農田水利的熱忱。許多不同身份的人,無論吏胥或農商,因“爭言水利”而被召至朝堂,其中優異者更得到了相應的官職。

很快,宋廷掀起了百年未有的興修農田水利熱潮。

農田水利法是體現專制國家經濟職能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惟一真實體現了王安石變法思想中“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一項新法。

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動盪不已,五代更是干戈紛紛,百餘年間無人過問治河築堤之事。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決堤改道,成為第三次大改道,形成了北流與東流並存的局面。北流經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1060年,又分出一流經西漢大河故道、篤馬河(今馬頰河)入海,黃河下游分為北流與東流兩股,史稱二股河。

蘇軾對王安石興修水利橫挑鼻子豎挑眼,逼得宋神宗無奈吃土

宋神宗熙寧年間,不論東流還是北流,仍時常決溢,嚴重影響了黃河下游廣大人民的生活與生產。宋廷對河患只是採取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權宜之計,得過且過、並無根治辦法。長久以來,人們日循苟且,竟然對偶爾的疏浚河道工程,也有人極力反對。深恐因“聚大眾、興大役”而引發民變。甚至有人胡說什麼“開河如放火、不開河如失火”,治理與不治理,結果都一樣。

王安石對黃河的水患形成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他明白黃河之所以常常決口,正是因為河床抬高,如果不加以治理,聽任這種情況繼續發展,那麼河水流速越來越緩,泥沙越沉積越多,水患的發生就會成為一種常態。

熙寧元年的黃河洪水,損毀良田無數。對黃河水患,神宗皇帝深以為憂,組織相關部門研究對策。這時河北屯田都監內侍程昉提議:“開浚二股河,堵塞北河道,使黃河歸入東流。”

蘇軾對王安石興修水利橫挑鼻子豎挑眼,逼得宋神宗無奈吃土

此議一出,立即招致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王安石卻對此議極為讚許。他力排眾議,果斷組織力量開修疏浚二股河,把河水導向東流,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將北流堵塞。“程昉以開浚功,遷宮苑副使”。

三年之後,王安石不無得意的向神宗彙報了治理黃河以來取得的成績:“昨修二股河,所用工夫、物料,比北流所費不多,又出公私田土為北流所佔者極眾,向時潟鹵,今皆沃壤。河北自此必豐富如京東,其功利非細也。”

從此,程昉受到神宗賞識與王安石的重用,他也兢兢業業,勤於政事,認真貫徹農田水利法,在治水與淤田工作中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蘇軾對王安石興修水利橫挑鼻子豎挑眼,逼得宋神宗無奈吃土

史載,漳河疏浚之後,根除了原武地方二、三十年來的水患,使數千頃的田地得到了豐收。此後程昉又馬不停蹄,在河北地區導引滹沱河水淤田,不久工作大見成效,“淤卻四千餘頃好田”。他又率領他的治河大軍修整了滹沱河的河床和堤壩,“出卻好田一萬頃”,並引漳、洺河淤地凡二千四百餘頃,使沿河諸縣百姓得到沿河三四百里的退灘沃田,百姓深受其惠,他們聯名上書向北宋政府致謝,頌揚程昉的政績。程昉還在滄州“增修西流河堤,引黃河水淤田種稻”,“添灌塘泊”,使滄州百姓受益良多。

反對變法的官員無視程昉治水與淤田的巨大成績,抓住他工作中個別的失誤,大肆上書攻擊,或說治理水患之舉“豈惟徒勞,必大煩擾”(蘇軾語)。或指責他“假朝廷威福,恐動州縣”(御史盛陶語)。更有甚者,如文彥博之流,竟閉目瞎說,說疏浚漳河“只移得東邊河,卻掘得西邊民田,空勞民,何所利?”

蘇軾對王安石興修水利橫挑鼻子豎挑眼,逼得宋神宗無奈吃土

面對各種非議,神宗也產生了疑慮。一度派出中使去取回淤田之土“自嘗之”,神宗吃到口中“極為細潤”,味道好極了!事實勝於雄辯,經過調查,這才相信王安石所說的“灌溉民田,可以變斥鹵而為肥沃”並非虛妄,反對派的謠言不攻自破。

程昉以一介刑餘之身,因治水一技之長,對熙寧變法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程昉也因此而見知於神宗,更為王安石所推重。然而,在一些反對派官員的眼中看來,這卻成了王安石勾結內侍的鐵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