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一支後裔在鄒城

宋朝 國學 孟子 南宋 孔孟之鄉網 2017-06-11

在鄒城市郭裡鎮前、中、後黃三村,太平鎮高莊村、夾道村,魚臺縣張家寨村居住有宋代大儒張載後裔。

據後黃山村張懷亮先生《村史軼事》《始祖張載》記載,“吾祖生於陝西眉縣,因仕元,宦遊於燕,遂築居焉。四世而生始祖克敬,字慎修,慕聖人之化,欲近聖人之居,當大明初年始遷鄒縣西南鄉朱莊村。”考之張載族系及遷衍,對照黃山張氏族譜,鄒城張載後人繁衍、遷徙的脈絡十分清晰。張載,生於宋天禧四年(1020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葬於陝西眉縣橫渠,妻郭氏攜子張因(二世)遷河南南陽,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南遷,金人封張因為“朝列大夫”,封張載第三世張炎(張因之子)為“中奉大夫”,並將其遷居陝西鳳翔府,第四世張昶被金國封為“奉議大夫”,第五世張晉、張智。後因戰亂,張炎及其後裔先後離開關中。後來,張晉仕元,授“定遠大將軍”“睢州防禦使”,封食邑於灤,開始了張載後人在燕地的繁衍。據鄒城市郭裡鎮黃山村張氏族譜及祖塋碑文記載,張載第八世,也是灤州張姓第四世張克敬於明初遷居山東鄒縣,始遷地為西南鄉朱莊 村(今鄒城市太平鎮高莊),再遷夾道、黃山及魚臺張家寨等村,這也是目前見之於報道的山東唯有的張載後人,在鄒已繁衍25世,為張載後裔三十二世,僅鄒城市即有近3000人。張載後人遷鄒600多年來,不忘先祖教誨,詩禮傳家,耕讀為先,讀書入泮者眾,不乏出仕為官者,五世祖張旻任漷邑少尹,六世祖張天敘官至將軍。即便現代,也有張載後裔任職鄒城市機關部門及市級領導幹部,2013年,黃山張姓後生張洋以鄒城市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其先祖的風光依舊。

“慕聖人之化,欲近聖人之居”這是張載八世孫張克敬仰慕亞聖而遷居鄒城的原因。侯祥斐先生《尋訪張載後人》一文說,在亞聖故里能尋到張載後裔,是很有意義的。張載繼承了孟子的心性論,也自比孟子。南宋的陳亮曾說:“世以孟子比橫渠,”有學者說,此論顯示出張載與孟子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一方面在於張載與孟子一樣對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具有自覺的擔當精神;另一方面則在於張載與孟子在思想上具有明確的聯繫。《宋史.張載傳》稱橫渠之學“以孔孟為法”,王夫之則在《張子正蒙注》稱橫渠之學是“《論》《孟》之要歸也”。凡此,都說明張載與孟子確實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張載一支後裔在鄒城

張載(1020—1078)字子厚,世居大梁。祖父張覆在真宗朝為給事中,集賢院學士,贈司空。其父張迪仕仁宗朝,終於殿中丞,知涪州事,贈尚書都官郎中。由於家道清寒,張迪死後,全家便僑居鳳翔郿縣(今屬陝西)橫渠鎮之南大振谷口。張載的學術又稱為橫渠之學,他開創的學派被稱為關學。張載的思想在北宋的理學中,同二程的理學相比,有自己的特色,在理學形成過程中有獨特的地位。

張載研求“六經”,同時與當時二程、邵雍相互交往、問難。嘉祐二年(1057)張載登進士第,任祁州司法參軍,又遷丹州雲巖令,籤書渭州軍事判官公事。任職期間,在興教育、變風俗、關心民瘼以及斷獄案諸多方面,頗有政聲。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冬,被召入對,神宗詢以變法事,張載以“復三代為對”。除崇文院校書。但他同朝中執政大臣議論不合,次年,他的弟弟張天祺因為極力反對新法,受到貶斥。張載不願在京師呆下去,請求回故里。一批學人師事張載,形成一個學術群體。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三呂兄弟執弟子之禮。蘇昞、範育、遊師雄、种師道等,先後俱列門牆,關學興盛。

熙寧十年春,張載被召還館,乃知太常禮院。朝中有關的官員同他議禮不合。時他身患重病,無心在京師住下去,又一次辭官;在回陝西的路上,路過洛陽見二程。十二月,到達臨潼,便與世長辭。從理學形成的角度看,張載創立的關學,至少有這幾個方面是值得提出來的。

一、《西銘》與理一分殊的思想。張載的著作很多。重要的篇目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西銘》在張載的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開篇寫道: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張載把乾坤的天,作為萬物也包括人的父母;人在天地之間,與天地混然為一。張載的思想是萬物萬事為一,他在《經學理窟·詩書》中說:“萬事只一天理。”乾坤是萬物、人的父母,但是人、物畢竟相異。這裡麵包含了理一分殊的思想。

二、太虛即氣說。張載認為世界的本體是“氣”,他在《正蒙》開篇的《太和篇》中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總之,氣為萬事萬物的本源,萬事萬物的變化是氣的變化。《誠明篇》說:“性者,萬物之一源”,“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張橫渠把性、天道歸之於“誠”,這是他的心性論的一個方面,也應當指出。世界上各個事物都有兩個對立的雙方,張載稱作“一物兩體”,而“一物兩體者,氣也”。所以他的氣的本體論又是辯證的運動觀。

此外,張載指出人人都有“天地之性”,但由於“氣質之性”的差異,造成人和人的不同。為了成聖人、君子,應當“窮理盡性”、“窮神知化”。學習可以改變氣質之性,“今人所以多為氣所使而不得為賢者,蓋為不知學”。

總之,張載的氣本體思想,在宋代理學家中,顯示了他的特點,顯示了他在理論上的光彩。他的理論思路和一些命題成為宋代理學的思想資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張載的“橫渠四名句”,雖歷千年而不朽,仍能振奮人心。(張景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