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燕雲十六州

而傳統養馬地,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恰恰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以及後來的金所佔據,一個被西夏所佔據。北宋不能像漢、唐那樣大規模組建騎兵,以攻勢立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一較長短的機會也喪失。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宋朝屢次攻遼失敗後,被迫實行“以兵為險”,“設險以制敵”的國防政策。“以兵屯為險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進行防禦。

北宋的城池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強,建築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磚結構,而且城外由外到裡依次有壕溝(護城河)、羊馬牆、甕城在配合城牆上的門樓、敵樓、敵臺、雉堞形成了多重防禦,這樣使城池的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燕雲十六州

而傳統養馬地,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恰恰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以及後來的金所佔據,一個被西夏所佔據。北宋不能像漢、唐那樣大規模組建騎兵,以攻勢立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一較長短的機會也喪失。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宋朝屢次攻遼失敗後,被迫實行“以兵為險”,“設險以制敵”的國防政策。“以兵屯為險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進行防禦。

北宋的城池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強,建築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磚結構,而且城外由外到裡依次有壕溝(護城河)、羊馬牆、甕城在配合城牆上的門樓、敵樓、敵臺、雉堞形成了多重防禦,這樣使城池的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北宋城池防禦

在遼軍第二次南侵的瓦屋關之戰中,宋軍就是用了依託堅城的戰略。瓦橋關是宋雄州治所,是孤懸在河北的一座城池,守將張師所率守城兵力不足萬人,面對遼軍的二十萬大軍,仍然聚兵守城。

因為城池堅固,遼軍圍攻三天兩夜也沒有攻下,因為北宋援軍被遼軍擊退,張師準備突圍,在野戰中被耶律休哥率領的精騎衝入陣中,陣斬張師,但餘眾再次退入城中憑城固守。後來北宋援軍終於反敗為勝,將遼軍打退。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燕雲十六州

而傳統養馬地,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恰恰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以及後來的金所佔據,一個被西夏所佔據。北宋不能像漢、唐那樣大規模組建騎兵,以攻勢立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一較長短的機會也喪失。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宋朝屢次攻遼失敗後,被迫實行“以兵為險”,“設險以制敵”的國防政策。“以兵屯為險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進行防禦。

北宋的城池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強,建築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磚結構,而且城外由外到裡依次有壕溝(護城河)、羊馬牆、甕城在配合城牆上的門樓、敵樓、敵臺、雉堞形成了多重防禦,這樣使城池的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北宋城池防禦

在遼軍第二次南侵的瓦屋關之戰中,宋軍就是用了依託堅城的戰略。瓦橋關是宋雄州治所,是孤懸在河北的一座城池,守將張師所率守城兵力不足萬人,面對遼軍的二十萬大軍,仍然聚兵守城。

因為城池堅固,遼軍圍攻三天兩夜也沒有攻下,因為北宋援軍被遼軍擊退,張師準備突圍,在野戰中被耶律休哥率領的精騎衝入陣中,陣斬張師,但餘眾再次退入城中憑城固守。後來北宋援軍終於反敗為勝,將遼軍打退。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遼軍精騎

有鑑於城池在此次戰役中的重要作用,北宋在戰後大修城池守備。攻堅能力薄弱的遼軍在南侵過程中,城池成為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既入南界,分為三路,廣信軍、雄州、霸州各一……各路軍馬遇縣鎮,即時攻擊。若大州軍,必先料其虛實、可攻次第而後進後兵。……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以議攻取,乃退亦然。……軍行當道州城,防守堅固,不可攻擊,引兵過之。”(《遼史》)。

對於縣鎮之類規模相對較小的城池,遼軍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發動進攻,而對於州城之類規模相對較大的城池,遼軍的攻城行動會比較謹慎,一般先進行偵察,然後根據情況決定是攻城還是繞道而過。

由此可見,這些規模較大,不宜攻取的城池對遼軍所構成的一定阻礙。不過這時北宋還是採用消極的城池防禦策略,只是以每座城池為單位的單獨防禦,或者一兩座城的之間互相支援,並沒有形成體系,所以並不能完全有效阻擋遼軍。

慶曆年間,有了改變。北宋對邊防進行重大調整,范仲淹主持西北邊事,富弼主持北方邊事,富弼根據之前經驗,調整戰略,開始組建城池防禦體系。

“今雖然用兵三十萬,然而分置十九城,右敗則左救,縱失則橫援”(《上河北守禦十三策》。)富弼從河北三十六州中選出十九個重點城池作為整個防禦體系的中心和關鍵點,把三十萬兵力分駐到這十九個地方,同時強調各城池之間的協調配合,確定了“左右出入,縱橫救應”的戰術原則。這使整個河北的城池變為了一個防禦整體,代表著北宋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的形成。

此後這種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在北宋成為了城池防禦的主要形式,有效地阻擋了遼軍南下,直到遼滅亡也再未對北宋有過大的衝擊。

這種城池的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也使宋和西夏的對抗產生了重大影響,宋夏戰爭開始後,前期的大敗,使北宋改變策略,開始實行守中有攻,積極防禦的“堡寨進築”策略,就是步步築城,各城之間互為倚靠,逐步推進。這個戰略也是城池整體防禦體系的體現,“堡寨進駐”策略一舉扭轉了北宋對西夏的被動形式,使北宋對西夏開始佔據上風

南宋城池防禦的升級與因地制宜

北宋滅亡後,南宋面對比之前更嚴峻的形式,由於北方大部的淪陷,從淮河到秦嶺一線,漫長的邊境線都暴露在金以及後來蒙(元)的鐵蹄下。

此時攻城武器也有了很大發展,石砲和火炮越來越多的用於攻城戰,威力越來越強。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燕雲十六州

而傳統養馬地,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恰恰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以及後來的金所佔據,一個被西夏所佔據。北宋不能像漢、唐那樣大規模組建騎兵,以攻勢立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一較長短的機會也喪失。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宋朝屢次攻遼失敗後,被迫實行“以兵為險”,“設險以制敵”的國防政策。“以兵屯為險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進行防禦。

北宋的城池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強,建築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磚結構,而且城外由外到裡依次有壕溝(護城河)、羊馬牆、甕城在配合城牆上的門樓、敵樓、敵臺、雉堞形成了多重防禦,這樣使城池的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北宋城池防禦

在遼軍第二次南侵的瓦屋關之戰中,宋軍就是用了依託堅城的戰略。瓦橋關是宋雄州治所,是孤懸在河北的一座城池,守將張師所率守城兵力不足萬人,面對遼軍的二十萬大軍,仍然聚兵守城。

因為城池堅固,遼軍圍攻三天兩夜也沒有攻下,因為北宋援軍被遼軍擊退,張師準備突圍,在野戰中被耶律休哥率領的精騎衝入陣中,陣斬張師,但餘眾再次退入城中憑城固守。後來北宋援軍終於反敗為勝,將遼軍打退。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遼軍精騎

有鑑於城池在此次戰役中的重要作用,北宋在戰後大修城池守備。攻堅能力薄弱的遼軍在南侵過程中,城池成為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既入南界,分為三路,廣信軍、雄州、霸州各一……各路軍馬遇縣鎮,即時攻擊。若大州軍,必先料其虛實、可攻次第而後進後兵。……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以議攻取,乃退亦然。……軍行當道州城,防守堅固,不可攻擊,引兵過之。”(《遼史》)。

對於縣鎮之類規模相對較小的城池,遼軍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發動進攻,而對於州城之類規模相對較大的城池,遼軍的攻城行動會比較謹慎,一般先進行偵察,然後根據情況決定是攻城還是繞道而過。

由此可見,這些規模較大,不宜攻取的城池對遼軍所構成的一定阻礙。不過這時北宋還是採用消極的城池防禦策略,只是以每座城池為單位的單獨防禦,或者一兩座城的之間互相支援,並沒有形成體系,所以並不能完全有效阻擋遼軍。

慶曆年間,有了改變。北宋對邊防進行重大調整,范仲淹主持西北邊事,富弼主持北方邊事,富弼根據之前經驗,調整戰略,開始組建城池防禦體系。

“今雖然用兵三十萬,然而分置十九城,右敗則左救,縱失則橫援”(《上河北守禦十三策》。)富弼從河北三十六州中選出十九個重點城池作為整個防禦體系的中心和關鍵點,把三十萬兵力分駐到這十九個地方,同時強調各城池之間的協調配合,確定了“左右出入,縱橫救應”的戰術原則。這使整個河北的城池變為了一個防禦整體,代表著北宋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的形成。

此後這種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在北宋成為了城池防禦的主要形式,有效地阻擋了遼軍南下,直到遼滅亡也再未對北宋有過大的衝擊。

這種城池的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也使宋和西夏的對抗產生了重大影響,宋夏戰爭開始後,前期的大敗,使北宋改變策略,開始實行守中有攻,積極防禦的“堡寨進築”策略,就是步步築城,各城之間互為倚靠,逐步推進。這個戰略也是城池整體防禦體系的體現,“堡寨進駐”策略一舉扭轉了北宋對西夏的被動形式,使北宋對西夏開始佔據上風

南宋城池防禦的升級與因地制宜

北宋滅亡後,南宋面對比之前更嚴峻的形式,由於北方大部的淪陷,從淮河到秦嶺一線,漫長的邊境線都暴露在金以及後來蒙(元)的鐵蹄下。

此時攻城武器也有了很大發展,石砲和火炮越來越多的用於攻城戰,威力越來越強。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回回炮

宋金太原之戰,金人“每攻城,先列砲三十座,凡舉一砲,聽鼓聲齊發,砲石入城者。其大如鬥,樓櫓中砲無不壞……”(《資治通鑑後編》)。金軍進攻蘄州使用鐵火炮,“被金人已鐵火炮所傷,頭自面霹碎,不見一半。”(《辛已泣蘄錄》)。宋元襄樊之戰,元軍用的回回砲“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催,入地七尺。”(《元史》)。

更多的戰爭與威脅,更先進的攻城重武器,使南宋城池防禦不得不升級。

南宋時期,城池防禦在繼承了北宋的基礎上,又有了變化,城身普遍進行了加厚,城身坡度更緩、城樓用磚石結構並改為平頂,敵樓由外懸鐘改為磚砌牆身上開箭窗,甕城建萬人敵,吊橋外建月城等。現存鐫刻於桂林鸚鵡山崖壁上《靜江府城池圖》就對南宋城池防禦結構的典型代表。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燕雲十六州

而傳統養馬地,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恰恰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以及後來的金所佔據,一個被西夏所佔據。北宋不能像漢、唐那樣大規模組建騎兵,以攻勢立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一較長短的機會也喪失。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宋朝屢次攻遼失敗後,被迫實行“以兵為險”,“設險以制敵”的國防政策。“以兵屯為險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進行防禦。

北宋的城池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強,建築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磚結構,而且城外由外到裡依次有壕溝(護城河)、羊馬牆、甕城在配合城牆上的門樓、敵樓、敵臺、雉堞形成了多重防禦,這樣使城池的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北宋城池防禦

在遼軍第二次南侵的瓦屋關之戰中,宋軍就是用了依託堅城的戰略。瓦橋關是宋雄州治所,是孤懸在河北的一座城池,守將張師所率守城兵力不足萬人,面對遼軍的二十萬大軍,仍然聚兵守城。

因為城池堅固,遼軍圍攻三天兩夜也沒有攻下,因為北宋援軍被遼軍擊退,張師準備突圍,在野戰中被耶律休哥率領的精騎衝入陣中,陣斬張師,但餘眾再次退入城中憑城固守。後來北宋援軍終於反敗為勝,將遼軍打退。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遼軍精騎

有鑑於城池在此次戰役中的重要作用,北宋在戰後大修城池守備。攻堅能力薄弱的遼軍在南侵過程中,城池成為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既入南界,分為三路,廣信軍、雄州、霸州各一……各路軍馬遇縣鎮,即時攻擊。若大州軍,必先料其虛實、可攻次第而後進後兵。……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以議攻取,乃退亦然。……軍行當道州城,防守堅固,不可攻擊,引兵過之。”(《遼史》)。

對於縣鎮之類規模相對較小的城池,遼軍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發動進攻,而對於州城之類規模相對較大的城池,遼軍的攻城行動會比較謹慎,一般先進行偵察,然後根據情況決定是攻城還是繞道而過。

由此可見,這些規模較大,不宜攻取的城池對遼軍所構成的一定阻礙。不過這時北宋還是採用消極的城池防禦策略,只是以每座城池為單位的單獨防禦,或者一兩座城的之間互相支援,並沒有形成體系,所以並不能完全有效阻擋遼軍。

慶曆年間,有了改變。北宋對邊防進行重大調整,范仲淹主持西北邊事,富弼主持北方邊事,富弼根據之前經驗,調整戰略,開始組建城池防禦體系。

“今雖然用兵三十萬,然而分置十九城,右敗則左救,縱失則橫援”(《上河北守禦十三策》。)富弼從河北三十六州中選出十九個重點城池作為整個防禦體系的中心和關鍵點,把三十萬兵力分駐到這十九個地方,同時強調各城池之間的協調配合,確定了“左右出入,縱橫救應”的戰術原則。這使整個河北的城池變為了一個防禦整體,代表著北宋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的形成。

此後這種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在北宋成為了城池防禦的主要形式,有效地阻擋了遼軍南下,直到遼滅亡也再未對北宋有過大的衝擊。

這種城池的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也使宋和西夏的對抗產生了重大影響,宋夏戰爭開始後,前期的大敗,使北宋改變策略,開始實行守中有攻,積極防禦的“堡寨進築”策略,就是步步築城,各城之間互為倚靠,逐步推進。這個戰略也是城池整體防禦體系的體現,“堡寨進駐”策略一舉扭轉了北宋對西夏的被動形式,使北宋對西夏開始佔據上風

南宋城池防禦的升級與因地制宜

北宋滅亡後,南宋面對比之前更嚴峻的形式,由於北方大部的淪陷,從淮河到秦嶺一線,漫長的邊境線都暴露在金以及後來蒙(元)的鐵蹄下。

此時攻城武器也有了很大發展,石砲和火炮越來越多的用於攻城戰,威力越來越強。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回回炮

宋金太原之戰,金人“每攻城,先列砲三十座,凡舉一砲,聽鼓聲齊發,砲石入城者。其大如鬥,樓櫓中砲無不壞……”(《資治通鑑後編》)。金軍進攻蘄州使用鐵火炮,“被金人已鐵火炮所傷,頭自面霹碎,不見一半。”(《辛已泣蘄錄》)。宋元襄樊之戰,元軍用的回回砲“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催,入地七尺。”(《元史》)。

更多的戰爭與威脅,更先進的攻城重武器,使南宋城池防禦不得不升級。

南宋時期,城池防禦在繼承了北宋的基礎上,又有了變化,城身普遍進行了加厚,城身坡度更緩、城樓用磚石結構並改為平頂,敵樓由外懸鐘改為磚砌牆身上開箭窗,甕城建萬人敵,吊橋外建月城等。現存鐫刻於桂林鸚鵡山崖壁上《靜江府城池圖》就對南宋城池防禦結構的典型代表。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靜江府城池圖

這些變化能盡最大程度減少砲擊對城池的損害,也使單獨城池的防禦變得縱深化,更加牢固。

除了加強城池的防禦外,南宋還繼承了北宋的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的思想,因地制宜創建了兩淮的“山水寨”和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

“山水寨”最初是由民間自發組織的的一種自保形式,就是百姓據山依水,憑險結寨而成。

金兵入侵江淮時百姓或者流亡士兵入山,或入水結寨,不斷予金兵以襲擊。給金兵以極大牽制,使金人防不勝防,“山水寨”成為了一個個抗金據點。在建炎年間,面對金人的進攻,南宋軍隊兵敗如山倒的情形下,“山水寨”的不斷抗擊金兵,給了新生的南宋政權喘息的機會。鑑於“山水寨”的突出表現,南宋把這種體系也納入了沿邊防務體系,成為南宋城池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是南宋因地制宜防禦的又一代表。

1235年,窩闊臺兵分三路大舉攻宋,四川“一月之間,成都、利州、潼州三路俱陷沒”。(《宋史紀事本末》)。面對四川危機形勢,南宋將領開始修築山城,孟珙重修了重慶、夔州城,同時還建了合州的榕山城等,此後的餘玠八年時間建起了釣魚城等20座山城,這些山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依山據險,或扼守水道,再加上一些其他將領修築的山城,從而形成了有縱深、可互相支持的獨特的山城防禦體系。

"

導語:在古代,各國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攻城略地為主,對領土的佔領實際上就是對城池的佔領,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城池防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兩宋時期,是一個強敵環伺的時期,宋與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因為沒有了屏障燕雲十六州,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權的兵鋒下。面對北方政權一浪高過一浪的南下,由於“重文抑武”而“積弱”的宋朝依託城池防禦體系頑強抵抗,屹然堅守了320年,所以城池防禦堪稱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國城池起源較早,《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出現了原始城池,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大量考古發掘的證實。

在夏商時期,築城的主要材料為夯土,由於築城技術的提高,商朝時城牆開始加厚,但夏商時期城的規模都很小。

到了周王朝,由於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就紛紛在自己封地內修築起了城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築城高潮。為了加強對諸侯的威懾和控制,周王朝開始對他們的城池規格做了規定。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王城“方九里”,諸侯的都城則“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除了大小有了規定外,周王朝的城內開始有了“市場”,還多了一個管理市場機構——司市,因此這個時候的城池也可以稱之為“城市”。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春秋戰國史城池防禦簡圖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加劇,城池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城池的建造上出現了許多防禦設施,如城壕內側的城垣,城門口設置懸門、吊橋或者甕城,城門上建城樓,城牆拐角修角樓等。這種城池結構成為了中國古代城池的基礎形態。

到了秦漢時期,城池建設最大的變化是築城材料,由以前單純的夯土變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類似於現在的混凝土裡面加鋼筋)來提高城牆的抗損毀能力。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統萬城遺址

東晉義熙九年,赫連勃勃修築了統萬城。城牆四面均築有馬面牆臺,馬面內部建倉庫儲存軍需品,開創了後世城牆內構築“藏兵洞”的先河。同時築城牆的材料也變為沙子、粘土、石灰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南北朝時,城牆拐角和城門附近開始出現用磚砌牆,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全部用磚被覆的城牆。

隋唐五代時期,城防又有了一定發展,《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記載了城牆外弩臺的出現。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弩臺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禦發展一直是緩慢而穩定發展的。而城池的防禦也僅僅侷限於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開,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北宋的城池防禦

由於與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北宋的城池防禦,面臨著深刻的時代危機。

北宋同時跟遼、西夏、金、等政權先後並存,可謂強敵環伺。周邊這些先後崛起的強大少數民族政權時刻威脅著大宋王朝。

由於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使中原腹地門戶大開,長城這樣的線性防禦變得支離破碎,毫無用處,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樣用長城抵禦北方的敵人變為不可能。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燕雲十六州

而傳統養馬地,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冀北之野,一是甘涼河套一帶。”恰恰這兩個地方一個被遼以及後來的金所佔據,一個被西夏所佔據。北宋不能像漢、唐那樣大規模組建騎兵,以攻勢立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一較長短的機會也喪失。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宋朝屢次攻遼失敗後,被迫實行“以兵為險”,“設險以制敵”的國防政策。“以兵屯為險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進行防禦。

北宋的城池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加強,建築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磚結構,而且城外由外到裡依次有壕溝(護城河)、羊馬牆、甕城在配合城牆上的門樓、敵樓、敵臺、雉堞形成了多重防禦,這樣使城池的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北宋城池防禦

在遼軍第二次南侵的瓦屋關之戰中,宋軍就是用了依託堅城的戰略。瓦橋關是宋雄州治所,是孤懸在河北的一座城池,守將張師所率守城兵力不足萬人,面對遼軍的二十萬大軍,仍然聚兵守城。

因為城池堅固,遼軍圍攻三天兩夜也沒有攻下,因為北宋援軍被遼軍擊退,張師準備突圍,在野戰中被耶律休哥率領的精騎衝入陣中,陣斬張師,但餘眾再次退入城中憑城固守。後來北宋援軍終於反敗為勝,將遼軍打退。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遼軍精騎

有鑑於城池在此次戰役中的重要作用,北宋在戰後大修城池守備。攻堅能力薄弱的遼軍在南侵過程中,城池成為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既入南界,分為三路,廣信軍、雄州、霸州各一……各路軍馬遇縣鎮,即時攻擊。若大州軍,必先料其虛實、可攻次第而後進後兵。……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以議攻取,乃退亦然。……軍行當道州城,防守堅固,不可攻擊,引兵過之。”(《遼史》)。

對於縣鎮之類規模相對較小的城池,遼軍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發動進攻,而對於州城之類規模相對較大的城池,遼軍的攻城行動會比較謹慎,一般先進行偵察,然後根據情況決定是攻城還是繞道而過。

由此可見,這些規模較大,不宜攻取的城池對遼軍所構成的一定阻礙。不過這時北宋還是採用消極的城池防禦策略,只是以每座城池為單位的單獨防禦,或者一兩座城的之間互相支援,並沒有形成體系,所以並不能完全有效阻擋遼軍。

慶曆年間,有了改變。北宋對邊防進行重大調整,范仲淹主持西北邊事,富弼主持北方邊事,富弼根據之前經驗,調整戰略,開始組建城池防禦體系。

“今雖然用兵三十萬,然而分置十九城,右敗則左救,縱失則橫援”(《上河北守禦十三策》。)富弼從河北三十六州中選出十九個重點城池作為整個防禦體系的中心和關鍵點,把三十萬兵力分駐到這十九個地方,同時強調各城池之間的協調配合,確定了“左右出入,縱橫救應”的戰術原則。這使整個河北的城池變為了一個防禦整體,代表著北宋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的形成。

此後這種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在北宋成為了城池防禦的主要形式,有效地阻擋了遼軍南下,直到遼滅亡也再未對北宋有過大的衝擊。

這種城池的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也使宋和西夏的對抗產生了重大影響,宋夏戰爭開始後,前期的大敗,使北宋改變策略,開始實行守中有攻,積極防禦的“堡寨進築”策略,就是步步築城,各城之間互為倚靠,逐步推進。這個戰略也是城池整體防禦體系的體現,“堡寨進駐”策略一舉扭轉了北宋對西夏的被動形式,使北宋對西夏開始佔據上風

南宋城池防禦的升級與因地制宜

北宋滅亡後,南宋面對比之前更嚴峻的形式,由於北方大部的淪陷,從淮河到秦嶺一線,漫長的邊境線都暴露在金以及後來蒙(元)的鐵蹄下。

此時攻城武器也有了很大發展,石砲和火炮越來越多的用於攻城戰,威力越來越強。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回回炮

宋金太原之戰,金人“每攻城,先列砲三十座,凡舉一砲,聽鼓聲齊發,砲石入城者。其大如鬥,樓櫓中砲無不壞……”(《資治通鑑後編》)。金軍進攻蘄州使用鐵火炮,“被金人已鐵火炮所傷,頭自面霹碎,不見一半。”(《辛已泣蘄錄》)。宋元襄樊之戰,元軍用的回回砲“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催,入地七尺。”(《元史》)。

更多的戰爭與威脅,更先進的攻城重武器,使南宋城池防禦不得不升級。

南宋時期,城池防禦在繼承了北宋的基礎上,又有了變化,城身普遍進行了加厚,城身坡度更緩、城樓用磚石結構並改為平頂,敵樓由外懸鐘改為磚砌牆身上開箭窗,甕城建萬人敵,吊橋外建月城等。現存鐫刻於桂林鸚鵡山崖壁上《靜江府城池圖》就對南宋城池防禦結構的典型代表。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靜江府城池圖

這些變化能盡最大程度減少砲擊對城池的損害,也使單獨城池的防禦變得縱深化,更加牢固。

除了加強城池的防禦外,南宋還繼承了北宋的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體系的思想,因地制宜創建了兩淮的“山水寨”和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

“山水寨”最初是由民間自發組織的的一種自保形式,就是百姓據山依水,憑險結寨而成。

金兵入侵江淮時百姓或者流亡士兵入山,或入水結寨,不斷予金兵以襲擊。給金兵以極大牽制,使金人防不勝防,“山水寨”成為了一個個抗金據點。在建炎年間,面對金人的進攻,南宋軍隊兵敗如山倒的情形下,“山水寨”的不斷抗擊金兵,給了新生的南宋政權喘息的機會。鑑於“山水寨”的突出表現,南宋把這種體系也納入了沿邊防務體系,成為南宋城池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是南宋因地制宜防禦的又一代表。

1235年,窩闊臺兵分三路大舉攻宋,四川“一月之間,成都、利州、潼州三路俱陷沒”。(《宋史紀事本末》)。面對四川危機形勢,南宋將領開始修築山城,孟珙重修了重慶、夔州城,同時還建了合州的榕山城等,此後的餘玠八年時間建起了釣魚城等20座山城,這些山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依山據險,或扼守水道,再加上一些其他將領修築的山城,從而形成了有縱深、可互相支持的獨特的山城防禦體系。

王朝堅盾:強敵環伺下,“積弱”兩宋的城池防禦

釣魚城復原模型

四川山城防禦體系的建立代表著城池大縱深整體防禦戰略的成熟。在與蒙(元)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釣魚城一直堅守了36年,更是讓蒙古損失了大汗,直到1279年守將王堅投降才讓元軍徹底佔領了這座山城。夔州城也一直堅持抵抗到1278年。

結語:兩宋的城池防禦不只是城池構建上的發展,也有城池防禦大縱深體系的發展,防禦縱深的增加不僅僅是指單座城池,在戰略上也是如此。從宋遼戰爭時期的河北防線建設,到南宋時四川的山城防禦體系建設,兩宋的城池防禦縱深戰略日趨成熟。

縱觀兩宋與遼、西夏、金、蒙(元)的歷次鬥爭,城池防禦維護了國家安全,真正發揮了保護兩宋王朝的堅盾作用。而兩宋在城市防禦方面所取得成就也對後來的明清以及近代軍事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遼史》、《元史》、《宋紀事本末》、《守城錄》

《宋元戰史》等

文/沸點鮮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