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文/趙心放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一組古代官署圖片)

張擇端,字正道,琅琊東武人,北宋畫家,其“清明上河圖”是古代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珍品。畫面上展示了北宋時市井昌隆,商業繁榮的景象,僅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醫館、民宅等房屋樓閣就有上百棟。但奇怪的是畫上只能找出城門口旁有個三開間酷似稅務所的平房,看不到一座衙署。

啥原因呢?悉聽筆者詳細道來。

(一)北宋朝地方官要修建衙署,必須經報朝廷審批,擅自修建的要被議罪

從北宋伊始,對管理和修建衙署控制得很嚴。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頒佈詔書:凡官舍物業的損壞和增建要記錄在案,是前任向後任辦理交接的內容,作為朝廷考核官吏的項目,不合格者扣一分;經批准修建衙署,不向民間攤派不擾民者加一分......

據《宋會要輯稿》、《宋史·地理志》載,雍頤二年(985年),楚王宮失火,宋太宗打算藉機擴建宮城,規劃設計圖出來了,屬於皇宮旁拆遷範圍內的居民聽聞後紛紛不願搬遷,差點出現了群體性上訪事件。估摸是想到其皇兄宋太祖在位時頒發的詔令?宋太宗說皇宮內城確實狹窄,但就將就用吧,進行強制拆遷,朕也不忍心啊!於是下詔叫停了擴建宮城的計劃。因此北宋皇室的宮城是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中規模最小的。據說在開封當時的著名大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整個宮禁。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景德三年(1006年)杭州知府薛映因與上司姚鉉不和,舉報其不經批准擅自修建衙署,朝廷派員核實後,經大理寺議罪,被降了N級,貶為“連州文學”,一個偏遠小縣的閒職。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各地修建府衙的管理,宋真宗詔令各地“無得擅修廨舍”。按現在的話說,修建府衙必須經過朝廷的審查批准,違反者嚴懲不貸。由此“官不修衙”的慣例就慢慢形成了。

北宋文人孟元老在所著《東京夢華錄》中,形象地描寫了了京城皇宮、御街、大相國寺,以及眾多酒樓、茶館、商鋪、食肆、瓦舍勾欄的熱鬧景象,但寫到開封衙署,只說一句在浚儀橋之西就帶過了。為啥?一座毫不起眼、淹沒在商民建築中的房子有啥寫頭?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大學士蘇軾宦遊到杭州擔任通判(相當於副市長)。甫到衙署,只見那幾間屋屋不僅破爛不堪,還歪歪斜斜的,一副大風吹來就要坍塌的模樣,感到十分鬱悶。

杭州以前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都城,修建的衙署用房都是用的十分珍貴的巨木。但由於宋代百多年來,官府無力維護,就變成這模樣了。蘇軾曉得朝廷的政策,盯得到“遭頭”,不會去幹擅自修房的蠢事,進衙署辦公小心些就是了。三年任期幹滿後,道聲“拜拜”就告辭。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殊不知十幾年後的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由副市級提為正市級,當上“還鄉團”,重返杭州當知府。來到府署一瞧,“桃花依舊笑春風”喲!同僚們說,下雨就只能像農民們一樣窩在家裡“軋雨班”,誰敢待在那屋裡,垮了咋辦?這種倒黴事啊,真格兒是人人都說不得,沒過幾天衙署裡就倒塌了一間房屋,壓傷衙門兩名書吏,剛過兩月,衙署的鼓角樓也倒了,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內有孕婦一人。從此不管當官的還是當差的都怕進衙署上班了。

蘇軾知道,這些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三令五申壓縮經費,自己連開支十貫錢以上的權力都沒有,但身為一市的最高領導,不拿出主意不行呵!

那時世人出家,要有官方頒發的度牘,就像現在做生意要有營業執照一樣才算合法。蘇軾是聰明人,冥思苦想打好主意後,手捏生花妙筆,在給朝廷的奏章中,述說了維修衙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維修計劃,共有27處需大修,需要錢四萬餘貫(約合現在人民幣1500萬元左右)。請求朝廷批准頒發度牒200道,頒發度牒所收的辦理費用來解決維修經費。朝廷可派員來核查我說的情況,如有不實甘願領罪。

由於預算數目過大,朝廷沒有同意。

過了一年,杭州接連發生水災和饑荒。蘇軾再次向朝廷申請批准頒發200道度牒,野史載蘇軾還悄悄請了當朝的高太后出面通融。蘇軾想的辦法是,頒發這200道度牒收的管理費,購二萬五千石大米再減價糶出後,可得錢一萬五千貫,雖然無法徹底翻修衙署,但把緊要處修繕一下也可放心將就用。

但朝廷只批准頒發30道度牒。在這之後杭州衙署怎麼整修的,史書上就沒記載了。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二)北宋“官不修衙”的慣例,一直延續至明清

元朝存世不足百年,就不必提了。明代和清代延續了宋代“官不修衙”的慣例。

明朝萬曆年間,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在其寫的《宛署雜記》中描述:作為京畿首縣的宛平縣,縣衙署僅有一座房屋,質量比民房還要差,府衙與民房合用一堵牆,兩邊說話的聲音互相能聽到。本縣的大部分官吏是無房戶,只有租民房住。哎!搞成這樣子,真不知何時開始的。

明代永樂帝遷都北京至萬曆年間,宛平縣已設縣近兩百年,這麼長的時間,居然沒修建一座像樣一點的衙署。萬曆十八年,沈榜本來想擴建衙署,雖經報批同意,但縣財政拿不出這麼多銀子,為了遮遮醜,只好重修了衙署大門。

據史料載,清代中葉,成都“文官衙署向皆欹側欲傾,破爛不堪”,“兩縣以下之各官署,或荒涼如僧廬,或朽蝕如陋室,雖列省會地面,而蕭條僻陋之氣,愴然滿目”。用現在的話說,文官衙署裡的房子破爛傾斜,縣級以下的各官署,荒涼簡陋得得像破廟,像即將被拆遷的房子,使人感到十分悽愴。

“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自述任廣西羅城知縣時,初次看到縣衙署的模樣:無大門,無儀門,兩邊長滿雜草如荒野。中堂草房三間,東邊隔為賓館,西邊隔為辦公用房兼書房,中間開一門入為內室......哀裁,此一活地獄也,胡為呼來哉?哈!廉史都認為這衙署太過於寒磣!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三)宋明清三朝,修衙署都是排在公共建設項目的末尾,並且有一套嚴格的辦法實行監督控制

如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為節減經費,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朝廷專門下詔“京城內外除修造倉場、庫務、店務、課利舍屋外,自宮殿、園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觀等,並權停。過七年取旨”。嗬嗬!宮殿、園苑、各級政府的府衙,還包括廟宇,停建七年後再說,優先建設的是貯存糧食的倉場、保管錢財的國庫、公租房屋和稅務所等公共項目。

據《明代建築大事年表》載,洪武朝三十一年,各地新建和重修學校674所,同期修府衙26所。宣德朝大規模興建府衙55所,但數量僅為同期各地興建或重修學校159所的三分之一

除了把修府衙排在公共建設項目末尾外,在資金安排上從嚴掌握,並逼地方官掏腰包或自行設法。

據野史載,當年蘇軾準備修府衙時,一方面向朝廷申請頒發度牒,一方面準備捐出自己的“公使錢”五百貫作為配套資金。什麼叫公使錢呢?就是朝廷撥給地方長官自主使用的,用於公務接待的特別經費。

清代甚至規定,地方官擬修建衙署,如果本地缺乏財力,可借支養廉銀,但必須從他們以後的養廉銀中分期償還。養廉銀算個人收入啊,自掏腰包修衙署,當官的誰不肉痛?外搭還有長達十年的質量保證期。期間如出現坍塌,要追責。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四)筆者點評

為什麼從宋代開始形成了”官不修衙“的習慣呢?筆者管見:

其一,從宋代開始的各朝代基層政府算貨真價實的“小政府”,財政規模非常有限,沒有專門的修衙署經費。

其二,修衙署如出現搞攤派、拖欠工錢等問題,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穩定,上級要嚴懲不貸。

其三,古時當官稱為宦遊,經常要調動,誰願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然以前也有清官和貪官之分,清官嘛忙於公務,大都不願趟修建衙署這灘渾水。貪官嘛雖然殫精竭慮大撈白花花的現銀,但也不會從修建衙署上打主意,因為上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和追責辦法。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看不到一座衙署?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熱文推薦:

沈從文筆下呈現、還原民國時期湘西“嫖”與“娼”的真相

嚴歌苓筆下的竹內多鶴的悲慘命運就是戰敗的侵略國的命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