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漫步|南宋初期的淮南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金人攻破宋都汴京,金人俘獲太上皇宋徽宗、當朝皇帝宋欽宗,扶植張邦昌為大楚“皇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商丘)即位,重建宋朝,改元建炎,歷史進入南宋時期。

南宋初期,位於淮河以北的山東、豫南、蘇北等地區尚未完全淪陷。以李綱、宗澤等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保京師,忠於趙宋王室的朝臣勸退張邦昌還政,並要求高宗皇帝還都汴京以安定軍心民心。民情雖然可用,但實力才是決定因素。宋代建立後,推行文人治國,武將基本處於被抑制的狀態,即使武將征戰,也有文官充任監軍,國家邊備以守禦為主,每遇重大戰事多以和議方法加以解決。景德元年(1004年)的“澶淵之盟”是先例,宋真宗與契丹人達成和議,每年向遼國納貢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以求邊關無事。此時,金人的實力遠比契丹人強大。宋高宗深知,返都汴京,難免重蹈父兄覆轍。經過一番盤算,決定避開強敵,以圖來日。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宋高宗以巡幸東南的名義離開南京(商丘),十月到達揚州,以揚州為“行在”(皇帝行鑾駐蹕的所在地,相當於臨時首都)暫避強敵。丞相李綱對於高宗的做法十分不滿,處於戰無實力、和無可能極度矛盾狀態下的趙構將李綱罷相,宗澤等人固守汴京苦撐危局。此時,淮南全境籠罩在戰雲之中,經常是重兵集結,來往頻繁。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人兵分三路大舉南下,圍攻汴京,直逼淮南,向高宗施壓。次年三月,宋高宗由揚州匆匆出逃江南,淮南戰事更急。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人再次分路南下,西路大軍攻陷壽春府(下蔡,今鳳台),但未作停留。此時,金兀朮進攻的目標是宋高宗,他要俘獲高宗以徹底摧毀南宋的鬥志。宋高宗在杭州立足未穩,金兵即至,急忙移駕越州(紹興),再入明州(寧波),金人尾追不捨,高宗只得下海躲避,吃盡苦頭。

淮南歷史漫步|南宋初期的淮南

避過金兵的攻勢,宋高宗在臨安(杭州)立足,建立南宋朝廷,政局漸趨鞏固。而淮河一線一直處於宋金的爭奪之中。壽春府(下蔡,今鳳台)位於淮河以北,時時遭到金兵的騷擾,遂移治南壽州(壽春縣,今壽縣)。數年間的兵連禍結,壽春城池屢遭毀損,只能在戰火的間隙緊急搶修,守禦設施不全,難以抵禦金人鐵騎。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十二月,金人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派遣王彥先圍攻壽春府(今壽縣),雙方爭奪長達百餘日,次年三月,壽春府(今壽縣)終於為偽齊所佔領。

偽齊“皇帝”劉豫,本是宋朝舊臣,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任河北提刑。金人南侵時,劉豫棄官南逃。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經人舉薦擔任濟南知府,本有臨危受命的意思,但劉豫以濟南離金人太近,不願就官,而是謀求遠離金人的東南地區任職。朝廷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劉豫雖然赴任濟南,但卻心存怨恨。濟南遭到金人圍攻,劉豫束手無策,當守將被殺之後,便投降了金人。

劉豫歸降,黃河流域大片土地盡數為金人所有,金人也對劉豫給予“厚賞”:劉豫當了金國東平府知府,同時任金國淮南路的安撫使;劉豫的兒子劉麟當了金國濟南府知府,成為金人的鷹犬。金人為鞏固黃河流域既佔州郡,於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宣佈成立所謂“齊國”,冊立劉豫為皇帝,史稱“偽齊”。劉豫的偽齊一經成立,在金人的卵翼下積極與宋為敵,不斷滋擾淮河流域。

南宋朝廷深知淮河防線的重要性,朝中也不乏善戰敢戰之臣。劉豫的為虎作倀,激起有識之士的極大義憤。紹興元年(1131年),廬州知府王亨收復壽春,給劉豫當頭棒喝。劉豫知道,自己只有與宋為敵方可得到金人的賞識,也才能坐穩“兒皇帝”的寶座,不斷南向興兵,淮南地區是其用兵的主攻方向。壽春府(今壽縣)為江南屏障,雖有八公山之險可據,但城池廢弛,易攻難守,偽齊採取軍事進攻與招降納叛相結合的手法不斷施壓。紹興四年(1134年)四月,壽春知府羅興叛降劉豫,淮南再度易手。

此時,有“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在荊襄至淮陰一線與金人和偽齊展開爭奪,戰況激烈。岳飛在荊襄屢屢獲勝,韓世忠在揚州一線也屢屢得手。此時,劉光世任江東、淮西宣撫使,也不甘人後。十一月,淮西將王師晟、張琦合兵壽春府(壽縣),俘獲偽齊壽春知府王靖。此時,廬州尚為偽齊所佔,王師晟未敢久留,隨即撤出壽春。

紹興初年,南宋與偽齊之間所進行的是戰略性決戰。一方面,南宋高宗建都臨安,必須守住東南半壁,否則斷無立足可能。雖然朝中主和派畏懼金人,但為生存自保,宋高宗也必須奮力一搏。另一方面,偽齊政權在金人的卵翼下初建,劉豫知道金人的意圖就是以偽齊來對抗南宋,只有與宋為敵才能生存。其在金人的強援下與南宋死磕,以求一逞。對雙方而言,都是輸不起的戰爭。正是因為這樣,戰爭始終逞膠著態勢,圍繞戰略要地反覆爭奪。淮南地區是戰爭的焦點之一,數度易手,人民備受熬煎。

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宋將劉光世收復壽春府(今壽縣)。九月,劉豫糾集三十萬之眾,號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南犯,直指淮南地區。中路由其子劉麟統兵十萬,號三十萬,由壽春南下廬州(今合肥)。劉麟在淮河上搭建三座浮橋,從壽州到濠州(今鳳陽)一線全面出擊,偽齊的強大攻勢一時銳不可當,壽春府再次淪陷,廬州危在旦夕。劉光世身在廬州,見劉麟來勢洶洶,棄城南逃,廬州被劉麟佔據。

面對偽齊洶洶來勢,南宋不敢怠慢,調兵遣將分路迎擊。壽春淪陷,淮南西路告急,高宗急命江東安撫使張俊統轄淮南西路,張俊率兵迎擊偽齊直抵濠州,急命劉光世回師:“膽敢渡過長江則就地處斬!”劉光世接此嚴令,只得還師廬州,與張俊所部相呼應。與此同時,韓世忠駐揚州據守東路,聲援淮南西路;岳飛所部由西路深入偽齊蔡州,焚其糧秣。劉豫的東路軍先是在韓世忠的阻擊下屢遭敗績,隨後又遇到張俊所部干將楊沂中,一敗再敗。劉麟孤懸廬州,失去強援,只得北撤,張俊、楊沂中乘勝收復壽春。這一役南宋大捷,偽齊“失運車七千輛、船七百餘隻,歸正、亡沒、散去者大半,喪器甲、偽交鈔、告敕、軍需金銀犒賞之物不可勝計。”(《三朝北盟會編》)

經此一戰,劉豫再難有所作為,偽齊隨即被金人廢去,而南宋朝廷也無意擴大戰果。紹興九年(1139),金熙宗與南宋議和,河南、陝西讓予南宋,南宋向金納幣稱臣。不久,金朝毀約進犯,遭到南宋反擊,岳飛乘勢北伐中原,卻被朝廷召回。金人得到喘息,再次進犯。紹興十一年(1141)正月攻陷壽春,肆虐淮西;三月,宋韓世忠率部收復壽春,金兵渡淮北去。十一月,宋金議和,約定兩國以淮河、大散關一線為界,從此確立了較為穩定的南北格局。今淮南市境淮河以南屬於南宋安豐軍壽春縣,淮河以北屬於金國南京路壽州下蔡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