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宋朝 包拯 乾隆 蘇轍 康熙 那些年 2018-12-01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宋朝歷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之後,出現了一位“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宋仁宗趙禎 ,就是“狸貓換太子”傳奇中那個大難不死的“太子”。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他去世時,“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就連曾經的“死對頭”——遼國的皇帝都痛哭不已。直到700年後,自視甚高的乾隆皇帝,也坦承: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一個皇帝,得做到什麼份上,才能擁有如此之感召力?

今天我們就從貫穿仁宗一生的這個“仁”字裡,找尋答案。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少年包青天》劇照


1 對官員之仁

生活在仁宗朝的官員們是幸福的。朝臣上書言事,往往無所顧忌,哪怕情緒衝動,仁宗也不介意。

仁宗曾考慮封張貴妃的叔叔張堯佐當三司使,當時身為御使的 包拯 不同意。他認為,三司使是主管全國財政工作的,張堯佐不堪此任。仁宗只好讓步說,“那不行就封他個粗官,當節度使吧”。

包拯倒是同意封張堯佐這麼個虛職,但對仁宗“粗官”的說法還不放過,說太祖太宗不都當過嗎,怎能說是粗官?在爭論過程中,包拯情緒激動,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的臉上,仁宗也不生氣……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回宮後,張貴妃鬧脾氣,仁宗訓她說:“你就知道給你叔叔要這個使、那個使的,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使嗎?”

也許正是仁宗這份寬容,使得他那一朝名臣輩出。如包拯、晏殊、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王安石等等,皆出於這一時期,可謂群星璀燦。


2 對僕人之仁

仁宗善於納諫,對朝臣寬容,對身邊奴僕也極其體諒。

有一次吃飯,他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一陣劇痛,趕緊吐出來,囑咐宮女:“千萬別聲張我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還有一次,他在宮苑內散步,屢屢回頭張望,隨從們都不明白皇帝是什麼意思。等他還宮後,對嬪妃說道:“真把我渴壞了,快快倒水來。”嬪妃頓覺奇怪,問道:“陛下在外面怎麼不喝水,而讓自己受渴這麼久呢?”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問的話,就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了。

3對學子之仁

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嘉祐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

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當時,一個讀書人給成都知府獻了一首詩,中有:“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意思是隻要守住劍門關,用火燒掉入川必經棧道,西川就能割據一方。這無疑是一首“反詩”,嚇得成都知府趕緊把此人捆綁至京。宋仁宗瞭解後卻哈哈一笑,說:“這不過是老秀才急於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遠小郡,出任司戶參軍一職。”


4對百姓之仁

仁宗對待老百姓也是仁慈的。《宋史》中,幾乎每隔幾行,就有一次仁宗為百姓做善事的記錄:

或是下令減少某一地方的賦稅,或是下詔賑濟某地災民,或是因為某地的自然災害、邊境戰爭失利而下詔自責、停止宴飲歌舞。每逢水旱災害,他要麼在宮廷內誠心祈禱上天賜福,早日結束災害;要麼光著腳站在庭院裡,自己罰站,以向上天謝罪。他幾乎每隔幾年,就遣散數百名宮女出宮,他說:“過去太后臨朝,臣僚親屬多安排女子入宮,現在我都讓她們回家了。”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這些善舉的密度之高,在中國曆代皇帝中,都是不多見的。仁宗每次退朝後,都會將所有的奏章親自閱覽一遍。有大臣勸他說:“如果是一些小事,陛下都要閱覽的話,實在太耗精力了。”仁宗說:“朕承先帝之託,況以萬機之重,豈敢泰然自若?

全國判處死刑的案子仁宗都要親自複審,每年經他由死刑改為其它刑罰的人數動輒上千人。他對大臣說:“你們知道,我平時生氣罵人時,從來都沒有罵過‘你去死吧’這種刻毒的話,就更不敢在斷獄中濫用死刑了。

對於濫用死刑的官員他十分憎惡,他給吏部的規定是:如果一個官員在斷案時錯殺了人,則終生不能再提拔。

即便對其他國家的百姓,仁宗也同樣仁慈。遼國發生了旱災,饑民湧入了宋境,仁宗命令地方官員等同於本國的人民一樣給予救濟。當時向宋稱臣的高麗國朝貢的物品越來越少,有大臣建議出兵懲戒,宋仁宗說,那只是國君的罪過,現在出兵的話,也不一定殺得了高麗的國王,還會殃及兩國的黎民百姓,還是算了吧。後來南宋的皇帝高宗趙構評價北宋的皇帝說:“先帝兼愛南北,不輕啟戰端”,仁宗趙禎正是如此。

5 對眾生之仁

一天上朝時,仁宗對大臣們說:“這幾天晚上朕總是餓得睡不著覺,昨晚特別想吃燒羊肉。” 有大臣說:“陛下為何不讓御膳房燒製呢?”

宋仁宗說:“朕一張口,御膳房可能就會形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公元1059年,距仁宗駕崩還有四年時,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但是仁宗都沒有批准。但他離世後卻難以阻止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就連元相脫脫編寫的《宋史》也對這段時期讚頌有加: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百姓無不哀傷痛哭,連乞丐與小孩都焚燒紙錢,煙霧飄滿了開封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遼道宗耶律洪基聽到其駕崩的訃告,抓住宋朝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宋仁宗:一個“仁”到骨子裡的皇帝

遼國將宋仁宗送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歲歲祭奠。

《大學》有言“為人君,止於仁”,即為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而縱觀宋仁宗的一生,他無愧於這個“仁”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