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宋朝 宋徽宗 道教 花鳥畫 大懿文化 大懿文化 2017-10-15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宋徽宗 《五色鸚鵡圖》局部 波士頓博物館藏

《五色鸚鵡圖》流傳有緒,幅上的“天曆之寶”璽表明它為元內府所有,明末歸戴明說, 清初屬宋犖,後入清乾隆、嘉慶皇帝內府,全卷為乾隆內府重裱。重裱時,徽宗的題詩被移到了前面,《石渠寶笈初編》卷二十六著錄。此後,賞賜恭親王奕訢,辛亥革命後被其孫溥偉、溥儒等售予古董商,1925年為張允中在琉璃廠購得,他連題五跋,確認此係徽宗之作,考證其流傳過程,並核對與《石渠寶笈》的記載無誤。後為日本山本悌二郎購得,著錄於其1931年刊印的《澄懷堂書畫目錄》中,二戰後其後人售予波士頓美術館。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該卷屬於為國祈禱鴻運而作,以工筆的形式完成,顯得鄭重而熱烈、喜慶,充分表達了畫家的虔敬心情。繪畫的表現手法十分工緻而清新見筆,杏花用白粉填色。本圖雖未用“生漆點睛”,但鳥目層次豐富,栩栩如生。趙佶在繪畫構思方面的要求是畫中應有詩意,並富有情趣。在畫幅右側,有作者瘦金書題文和七律詩一首:

五色鸚鵡來自嶺表。養之禁籞,馴服可愛。飛鳴自適,往來於園囿間。方中春繁杏遍開,翔翥其上,雅詫容與,自有一種態度。縱目觀之,宛勝圖畫,因賦是詩焉。

天產乹臯比異禽,遐陬來貢九重深。

體全五色非凡質,惠吐夛言更好音。

飛翥似憐毛羽貴,徘徊如飽稻樑心。

緗膺紺趾誠端雅,為賦新篇步武吟。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幅上的落款只剩下“制”、“並”二字和殘損的花押,根據《祥龍石圖》卷、《瑞鶴圖》卷後的款書規矩都作“御製御畫並書”六字和花押“天下一人”,可以判定《五色鸚鵡圖》卷破損的字為“御製御畫並書”,押署“天下一人”,與《祥龍石圖》卷、《瑞鶴圖》卷一樣,在“制”字處鈐印“御書”(朱文)。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畫中五色鸚鵡的雙爪正攀在杏花枝上,鸚鵡與杏花是花鳥畫中的固定搭配。杏花被道教視為“仙花”,常被用於道教吉語。仙人居住的地方有杏花,張籍《尋仙》:“溪頭一徑入青崖,處處仙居隔杏花。”杏花甚至還成為仙人的食物,《西京雜記》:“東海都尉於臺,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雲仙人所食。”“杏”在道家活動中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如杏壇為道家修煉處或道觀,白居易《尋王道士藥堂因有題贈詩》:“行行覓路緣鬆嶠,步步尋花到杏壇。”唐建業卜者《題紫微觀》:“昨日朝天過紫微,醮壇風冷杏花稀。”可見杏花在道教中的特殊意義。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正是由於杏花有道教仙花的地位,它成為了宋徽宗畫作中常見的植物。僅就上文所列四件寫意花鳥真跡中,就有兩幅繪有杏花,而且均出現在畫幅開頭,即《四禽圖》卷四段中的第一段“杏花山雀”,《寫生珍禽圖》卷十二段中的第一段“杏苑春聲”。這兩枝杏樹上均繪有盛開的杏花,枝端還有數朵含苞待放,先用淡墨輕擦出枝幹、花瓣形狀,再覆以較濃墨,最後用濃墨點染枝幹、部分花萼,層迭描繪,墨色豐富。對照現代植物學對杏花形態的描述:“花單生於杏樹小枝端;花梗短或幾無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橢圓形,基部合生成筒狀;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闊卵形,長闊幾相等”,可以看出畫家驚人的寫實能力。但與徽宗稱讚的北宋趙昌所繪的《杏花圖》相對照,可見他將胭脂萬點、佔盡枝頭的繁密花朵實景作了疏簡的藝術處理,枝幹像他的瘦金書法一樣瘦勁。工筆《五色鸚鵡圖》中的杏花,顯然接近於趙昌,花朵、樹枝勾線細勁,更為形象生動,由於杏花在畫幅上的重要性,此畫又名《杏花鸚鵡圖》。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五”在《易繋詞》中曰:“天數五,地數五。”“五色”為青黃赤白黑,五色象徵著五個方位,按照道教的陰陽五行說,祭祀五穀之神的社稷壇裡應擺放五色土,亦為青黃赤白黑,象徵天下。畫家筆下的“五色鸚鵡”基本上與社稷壇裡的五色大體相同,如頭頂、眼後為黑色,頸部上方為白色,背部和翅、尾、腿部為青色,也許是為避免與黃絹同色,鳥腹毛色為橘黃色。以此“五色”向諸朝臣表明此係“天產”、“異禽”、“非凡質”,乃“誠瑞雅”也,正如《宣和畫譜》所云:“五行之精,粹於天地之間,陰陽一噓而敷榮,一吸而揫斂,則葩華秀茂……而粉飾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觀眾目,協和氣焉。”不知是巧合,還是畫家刻意所為,這隻吉祥鸚鵡的毛色恰好與社稷壇供奉的五色土相近,它預示著國家社稷出現祥兆。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據北京動物園動物學家喬依倫先生的研究,現存與畫中“五色鸚鵡”有關的是華麗吸蜜鸚鵡(Trichoglossus ornatus)類,屬於鸚形目、鸚鵡科。它們生活於東南亞,其羽色鮮豔,主要以花粉、花朵、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略長,其身長25釐米,體重110克。鳥體為綠色,前額、頭頂和耳羽上方為藍色,耳羽下方紅色;耳羽後方的頸部兩側有一條黃色的羽毛,頭部後方為紅色並帶有深藍滾邊;喉嚨和胸部為橘紅色,每片羽毛均帶有很寬的藍黑色滾邊;翅膀內側覆羽黃色;尾巴內側黃色,虹膜紅色,鳥喙橘色。它們分佈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帝汶島等島嶼,生活在約1000米高的山林裡,其生性活潑大膽,不懼人,叫聲尖厲。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畫中“五色鸚鵡”的造型和大小與華麗吸蜜鸚鵡相同,毛色的佈局相近,但毛色有一些不同,當今中國僅存的七個鸚鵡品種沒有華麗吸蜜鸚鵡,可見“五色鸚鵡”已不存在了,也許“五色鸚鵡”屬於華麗吸蜜鸚鵡的近親,它們遠在東南亞一帶。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鸚鵡在古代被視作為是有智慧的鳥,如同徽宗所言,鸚鵡能“惠吐夛言”,系祥瑞之禽,徽宗稱之為“瑞雅”。據幅上徽宗所題,畫中的鸚鵡是來自遙遠的“嶺表”的供品,“嶺表”即今廣東、福建一帶,唐代劉恂有《嶺表錄異》卷中說道:“容管廉白州產秦吉了,大約似鸚鵡嘴,腳皆紅,兩眼後夾,腦有黃肉冠。善效人言,語音雄大,分明於鸚鵡。以熟雞子和飯如棗飼之。或雲容州有純白者,俱未見之也。”可知嶺表是盛產奇異鸚鵡的地方。大凡宋人見到此類祥物,總要記上一筆,如熙寧六七年間,一段姓商賈,養一鸚鵡,能誦李白宮詞、心經,還能待客,一出獄的訪客憐其被囚,將其放歸,鸚鵡歸林後,見有商旅之車,都要問及段二郎安否。

徽宗具有一定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抓住了鸚鵡登枝的獨特方式(即前後各兩隻爪趾抓住樹枝),但鸚鵡的嘴部畫得還不夠圓厚。徽宗的寫實繪畫出現失真的現象不止一次,例如他繪製《瑞鶴圖》卷,在“政和壬辰(1112年)上元之次夕”,“倏有群鶴飛鳴於空中,仍有二鶴對止於鴟尾之端……感茲祥瑞”,故作畫賦詩題字。鳥類專家指出畫中的丹頂鶴出現了兩個常識性的錯誤:丹頂鶴的黑色長羽是長在翅膀外側的卻被畫在鶴尾上,鶴不可能曲頸飛翔。想必當時群鶴在端門上空迴旋時,徽宗未曾親眼見到,只是在耳聞之後,圖繪吉兆。徽宗的御題畫《芙蓉錦雞圖》軸中的錦雞,其腹部應當是白色而不是紅色,均屬於觀察錯誤所致。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北宋滅亡後,《五色鸚鵡圖》卷在萬幸中遇到不幸,在混戰中被裹挾到了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幅上趙佶的瘦金書題字已經不完整了,細查破損處,完全是人為所致,究竟為何人所為?值得一探。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南宋初期,宋高宗自建元起就非常注重收藏散落在民間的歷代書畫,特別是徽宗所藏曆代法書名畫的下落,據吏部侍郎楊王休(1135-1200年)在慶元五年(1199年)所著《南宋館閣續錄》卷三載,當時已彙集了一千餘幅歷代繪畫,達到了南宋書畫收藏之盛。高宗在紹興年間鑑定、裝裱了一批書畫,元代周密《齊東野語》、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三《書畫裝裱》和周密《思陵書畫記》記述了高宗收藏的十餘件晉唐宋書畫的裝裱形式。與徽宗不同的是,高宗不直接介入書畫鑑定,延請他人定奪。高宗在建炎四年(1129年),“駐蹕錢塘,每獲名蹤卷軸,多令辨驗”。辨驗者就是畫家馬興祖,高宗任用曹勳、宋貺、龍大淵、張儉、鄭藻、劉琰、黃冕、魏茂實、任源等一批庸才主持內廷書畫裝裱事務,他們“品藻不高、目力苦短”,其勾當十分荒唐,大凡見到“古書畫如有宣和御書題名,並行拆下不用。別令曹勳定驗。別行撰寫名作畫目,進呈取旨”。“凡經前輩品題者盡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無題識。其源委授受歲月考訂邈不可求為可恨耳。其裝裱裁製各有尺度。印識標題具有儀式。”即便是徽宗御筆,也不例外,徽宗有數件花鳥畫就是這樣被裁去了徽宗的題識和印璽。這是“紹興裱”令人遺憾之處,客觀上給今人鑑定徽宗書畫製造了許多麻煩。高宗在晚年十分珍重徽宗的畫跡,“睿思殿有徽祖御畫扇,繪事特為卓絕”,高宗“時持玩流涕,以起羹牆之悲”。但為時已晚,許多徽宗御筆的題字處已被破壞了。到了元代,畫商們補上徽宗的偽款、印,以求善價,幸好本圖沒有這些蛇足。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1127年,北宋滅亡,該圖的作者趙佶連同宋廷的三千親屬、僕從和藝匠被金軍押赴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直到此時,他依舊是道袍裹身,頭戴逍遙巾,自稱是“流道”。有意味的是,他幾乎停止了此類繪畫活動,只是書寫一些他的自作詩,致力於尋求被釋放的兆頭。在萬里北行的途中,趙佶又一次見到了爛漫的杏花,他百感交集,寫下了《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宋徽宗花鳥畫中的道教意識

趙佶於紹興五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兩年後,安問使何蘚等還朝,南宋的高宗才得到父皇的死訊。無情的歷史沒有使這隻“五色鸚鵡”給北宋帶來吉兆,更何況徽宗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