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定鼎天下,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辦了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除定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隨後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想要將都城洛陽定為“陪都”,而將長安城作為首都,根據《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

“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天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而長安城是‘金城千里要人豪,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5年),洛陽城終於迎來了轉機,從原來的“陪都”變成了東漢的著名“首都”,卻將長安設為陪都,稱為“西都”。

漢光武帝劉秀的反其道而行之,讓長安和洛陽的角色互換,實際上也是中國都城“東進”戰略的繼續。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北宋時期的四京

說到陪都最為重要和繁榮的時期,要屬北宋了!

北宋的首都為汴京開封府,在今天的河南地區,當時稱為“東京”,宋朝實行的“兩京制”,趙匡胤即位之後,設陪都“西京”,和東京相對應,但是當時的西京並不是長安城,而是洛陽!

此後,又設立了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兩大陪都,應天府一南一北,被稱為“南京”和“北京”,所以,北宋的都城實際上是“四京制”!

說到這幾個地名,熟悉《水滸傳》的朋友們立即就能想到裡面的地名。

在《水滸傳》中,一共出現過兩次“南京”,第一次是第二回,魯智深在客棧裡和金翠蓮父女的對話,金翠蓮說:“奴家是東京人氏,因和父母來渭州投奔親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

在書中的第十三回,晁蓋也提到過南京:"(外甥)四五歲時隨家姐和姐夫上南京去住,一去去了十數年。"這裡面兩次提到的南京,都指代的是今天河南的商丘地區。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南京在北宋的重要地位

商丘在今天不算是大城市,但是在古代地理位置很重要,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它是東京開封和西京洛陽之外的第三座都城。

趙匡胤本是後周君主柴榮的大將,柴榮臨終之前任命他為殿前督檢點,也就是禁軍的統帥,柴榮死之後,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但因年齡太小,掌握不到實權,真正有權利的是朝中的大臣。

在顯德六年,柴榮駕崩後,朝中權臣就下了一道命令,命令趙匡胤“領歸德節度使”,衙門設在了當時的宋都,也就是今天的商丘。

表面上看是增添了一層榮譽,但是趙匡胤馬上就嗅到了不祥的預感,他預測到了是顧命大臣對他產生了猜忌,想要通過去商丘打點軍事分散他的軍權,所以,不到半年時間,便發動了“陳橋兵變”!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趙匡胤的影視形象

對於古人而言,很講究風水,看重“龍潛”,龍潛指的是大宋朝的發祥地,所以商丘便成為了“龍潛之地”。

到了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才將原來叫做“宋州”的商丘該做了“應天府”。到了1014年,應天府再次升格,稱為“南京”,而我們熟悉的《水滸傳》故事發生在宋徽宗年間,當時“南京”已經被宋人叫了一百年了。

真宗在修建南京的時候,還特意修建了南京鴻慶宮,專門用來供奉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御容“,可以想象北宋時期的南京的重要性了。

對當時的重臣來說,在”京“這樣的行政區裡做官也是需要保守著一定的規矩,絕不可以進皇城”歸德殿“,否則就是僭越!

在這裡當”一把手“的人,級別也是和東京的開封府尹地位相當,比一般的州郡官員地位高很多。比如歐陽修,晏殊等人都曾經任職過南京的首府官員,有的再行選擇退隱,也會來這裡居住和養老,比如和范仲淹同道改革的杜衍,以及當地人張方平等,都在這裡長期居住過。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西京洛陽的特殊地位

再說到西京,也就是今天的洛陽都城,按道理說,洛陽在唐朝滅亡之後,優勢都已經不復存在,為什麼還要將洛陽設置為”陪都西京“呢?

第一,趙匡胤出生地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也是”真龍天子“出生的祥瑞之地,有著君王出生地的神祕色彩;

第二,趙匡胤曾經想要遷都

在宋太宗建國之後,搬來想要將都城遷回自己的故鄉洛陽去的,但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因為當時的西北戰事正緊,軍閥強悍,為了防止有變,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第三,洛陽的地理位置和風水

洛陽是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有著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最適宜下葬的北邙山也在洛陽境內,而宋朝的皇帝陵墓都修建在洛陽,”峻極於天“的嵩山也在洛陽境內,可以說,不管是從人文環境還是風水位置方面,洛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北京:軍事重鎮和外交重要陣地

在宋朝,南京和西京的位置如此重要,而北京的知名度遠不如前兩座都城那麼高,《水滸傳》裡面位高權重的蔡京女婿”樑中書“就是北京大名府的知府!

北京是宋仁宗時期修建的都城,宮殿的規模比南京還要大,皇城周長三裡一百九十八步,京城周長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城四周開了十七座門,流經此處的河流被稱之為“御河”!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關於為什麼要在這裡建陪都,歷來說法不一,但是總體來說主要是軍事方面的防禦。

第一,宋真宗在位期間,和契丹的關係較為緊張,曾經也不止一次御駕親征,均是駐兵在此,為軍事上提供了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第二,在慶曆年間,宋朝和契丹達成了合約,並且約定從此不再興兵打仗,而為了彰顯自己的誠意,又對契丹有所防備,所以,在此興建陪都也是最合適的理由了!

以宋代“四京”為例,淺析古代“陪都”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

大名府

北宋時期的”四大陪都“是陪都地位最為重要和顯赫的時期,和東京遙相輝映,共同為政治的統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依據。

到了明清時期,陪都的政治功能進一步弱化,但是象徵寓意突出,朱棣稱帝之後的南京,雖然也有完整的機構,但是已經流於形式了!

參考文獻:

1,《漢書·張良傳》

2,《水滸傳》

3,《宋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