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宋朝 文天祥 張弘範 南宋 中國古代史 老張在路上 2018-11-30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文/老張在路上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1278年三月,文天祥進駐麗江浦。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國公。此時軍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了幾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個兒子和他的母親都死了。

十一月,文天祥的軍隊進駐潮陽。潮州盜賊陳懿、劉興多次叛附,為潮陽一大禍害。文天祥趕走了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惱羞成怒的陳懿暗中勾結元軍統帥張弘範,幫助、引導元軍逼攻潮陽。

這一天,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範的軍隊突然出現,眾士兵隨從措手不及,都埋頭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文天祥吞食腦子(即龍腦),沒有死成。這種毒藥,按後來李時珍的說法,是用熱酒沖服才能毒死人,文天祥忙亂之中,當然找不到熱酒,所以殺身成仁而不可。

為了紀念文天祥,後人在文天祥被俘處建立一處亭子,名叫方飯亭。至今仍矗立在海豐一所學校校園裡。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到張弘範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文天祥沒有跪拜,張弘範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然後帶著文天祥一起進入南宋朝最後的據點厓山。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從潮陽進攻崖山途中, 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招降正與小皇帝在一起的陸秀夫、張世傑。這三人並稱“宋末三傑”。

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於是,文天祥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了張弘範。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讀了文天祥的詩,連贊“好詩好人。”感動歸感動,但做為敵國主將,張弘範也並不能放了文天祥,他只是沒有再逼迫文天祥。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人們知道“張弘範”這個名字,大多歸功於一個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段子,張弘範俘文天祥於廣州五坡嶺,次年崖山擊敗南宋張世傑大軍,南宋最後的一支軍隊全軍覆沒,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殉國。張世傑衝出重圍,準備招集舊部;找尋趙宗室後裔再圖恢復。元軍的艦隊追至大洋,沒有追趕上。不幸遇大風浪,船翻之後全船的人包括張世傑都淹死在平章山下。

張弘範在石壁上刻“張弘範滅宋於此”七個字而還。後來,有個秀才,在他這七個大字前面又加了一個“宋”字,於是變成“宋張弘範滅宋於此”。春秋筆法,褒貶之意,不言自明。這樣一來,張弘範便是自取其辱。

而事實上,不但張弘範說不上是宋人,連他的父親張柔也是金國將領,同大宋朝扯不上任何關係。

不過張弘範畢竟一個漢族人,滅掉了漢族的宋朝還得意洋洋,在漢族人看來,確實有點過分,讓人五味雜陳。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據史書記載,張弘範是漢族人,元太宗十年(1238年),張柔四十九歲時,張弘範出生,金朝已經亡國四年了,所以他其實是元朝的臣民。

張柔,是河北定興人,農民出身,原為金國人。金國衰亡期間,張柔發展地方武裝,成為軍閥。1218年,張柔與蒙古軍交戰被擒,投降了蒙人。後來在連年征戰中,積功累進,成為蒙古軍中的頭號漢人大將。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崖山之戰後,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範讓人請來文天祥,對他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1279年3月19日,隨著南宋大臣陸秀夫揹著8歲的幼帝趙昺奮身躍入冰冷的大海,享國153年的南宋王朝宣告覆滅。

南宋的覆滅,有元朝大將張弘範的一份特殊功勞。正是他持續不斷地追擊,先後擊敗了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並在崖山海戰中給了南宋王朝最後的致命一擊。

張弘範雖然從小就生活在元朝國土上,接受蒙古文化的薰陶。但由於本來是漢族人,再加上父親給他請了儒學名家郝經為師,他對中原傳統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詣。

一邊是蒙古鐵血文化,一邊是中原儒家文化。這種文化上的交鋒,張弘範曾經深切地感受過。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1275年,元朝大軍攻克了江南重鎮建康(今南京)。為了慶祝勝利,元朝丞相伯顏召開勞軍大會,並拿出庫存黃金分賜諸將。

當時,各位將領都準時到達,唯有張弘範來遲。伯顏大怒,說:“我們祖宗早就規定,凡是軍事性集會,遲到者都有罪,不允許寬赦。你難道連這規矩都不懂?”

大家都為張弘範捏一把汗。伯顏治軍嚴厲,不會輕易饒人。

張弘範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認為祖宗所指軍事性集會,是戰場上的集會,打仗時我從來沒有遲到過。今天聚會是領受犒賞,在犒賞之前我不敢爭先,這有何不可以呢?”

伯顏聽了,臉色緩和過來,點頭稱是。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文天祥書法)

包括成吉思汗鐵木真在內的蒙古可汗,都以殺戮著名。他們在率部出征時,遇到抵抗和反叛,往往展開無情的屠戮,整個城市、村莊都不放過。張弘範在攻打南宋時,也遇到強烈的抵抗甚至反叛,他怎麼處理的呢?

1276年初,南宋朝廷已經宣告向元朝投降。張弘範率部進入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可是,雖然南宋皇帝宋恭宗和皇太后都已投降,可浙東一帶的人民不甘心接受元朝統治,發起反抗。他們殺了使臣,又焚燒了招降書。

按照蒙古人的慣例,這種情況是絕對要大開殺戒的。張弘範不忍心這麼做。他只殺了幾個為首的人,以示懲罰,總算保全了全城人的性命。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在這一點上,張弘範才展現出了中原文化的化育之功。

在對待文天祥歸降一事上,張弘範依然遵過了儒家的“忠信”之道。

當初,張弘範讀罷文天祥《過零丁洋》詩,除對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肅然起敬。張弘範與文天祥在政治上雖然是對立的,但他對文天祥的人格則是崇敬和欽佩的。當部下勸告他:“敵國的丞相,居心叵測,不可親近。”時,張弘範笑著說:“他是個忠義至性的男兒,決不會有其他。”

張弘範對文天祥這個敵對陣營的高官,從內心裡有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他不單在生活上給以照顧,還把文天祥失散的僕人找回來,送到文天祥身邊。他向元皇帝忽必烈上書,說明不能殺文天祥的原因。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崖山之戰後,南宋徹底覆亡。忽必烈得知文天祥不投降,說,誰家無忠臣。下令將文天祥押往大都。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到京師,行前訓誡部下,不許侮辱文天祥人格。

至元十七年(1280年)年後,張弘範的病轉重了。他自己也意識到病不會好了,要求從病房回到自己的舊居室,把親戚賓客們召集來,和他們一一告別。同年十月,他叫人把南征時忽必烈賜給他的尚方寶劍與鎧甲取出來,握著兒子張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給他。並且說:“我當年用這劍與甲為國家的統一立過功勞,你佩帶寶劍、穿戴盔甲時,不要忘記了父親的功勞!”說完就端坐而逝了,享年43歲。元廷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諡武烈。

值得一提的是,張弘範臨終前,專門上書元朝皇帝,說文天祥是忠貞之士,南宋狀元,生有奇才,不可殺之。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對於文天祥來說,張弘範本是仇敵,只是文天祥沒有想到,張弘範卻成了最懂得他的知音。在這個世界是,敵人的以誠相待是最難得的。

文天祥押到大都後,氣度不凡的一代雄主忽必烈下令優待這位狀元宰相,然後是一波接一波勸降文天祥的行動。

首先來勸降的是故宋宰相留夢炎,他是浙江衢州人,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的狀元,也是投降的第一位宰相級高官。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文官紛紛投降,毫無羞恥感。

兩人相見後,文天祥一身宋朝衣冠,面南而坐,冷冷的打量著留夢炎。一身元朝高官華服的留夢炎渾身不自在,他還沒開口,文天祥就痛罵道:“堂堂狀元宰相,甘為異族鷹犬,飽讀聖賢書,卻毫無禮義廉恥,你有何面目去見兩浙父老?”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留夢炎只有蒼惶而退。

第二個出場勸降的人竟是投降後被元廷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文天祥讓宋恭帝端坐於上,隨即面北而跪,鄭重的行了臣子大禮。

見禮後,文天祥說道:“君臣緣分已盡,請聖駕速回!”為其忠誠所感,宋恭帝背好的所有勸說臺詞一句也說不出來,最終黯然離場。

最後是朝中重臣、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出馬。

阿合馬受到忽必烈的器重走上高位,他見慣了各級官員的曲意奉承、卑躬屈膝。眼見面前的這個南人竟俘虜竟然如此無禮,他大喝一聲,命其跪下。

誰知文天祥只是冷笑了一聲:“南朝丞相為何要跪你北朝丞相!”

阿合馬氣極而笑:“你一個南朝丞相做了階下囚,還敢在本相面前逞能!”

文天祥爭鋒相對:“朝廷若是早日用我為相,何至於讓你北人如此猖狂!”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一月後,另一名宰相孛羅在張弘範的陪同下,提審文天祥,一番言辭交鋒後,孛羅依然奈文天祥不得,他向忽必烈建言,不如直接殺了他。

張弘範仍然堅決反對,理由很簡單,大元初立,如果能招降文天祥,一定對穩固統治、安撫漢人有很大的作用。忽必烈深以為然,不過各種方法用過了都不好使,只有暫時先關起來。

文天祥在獄中最後一年,他的幾個前同事王積翁等人,商議上奏元朝皇帝,請求釋放文天祥,讓他去道觀做道士,從此不問世事,文天祥也表示同意這種安排,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王積翁正要上書,留夢炎卻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此事於是作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天祥死於漢人前同事之手也未嘗不可。

公元1282年底,中山有人自稱“宋主”,聚集數千人起事,揚言“救出文丞相”。大都內也有匿名書信出現,言某日率兵馬為亂,可保丞相無憂。滿朝大臣都紛紛建言忽必烈,請殺文天祥,以安社稷。

忽必烈決定做最後一次努力,他召見文天祥,誠懇道:“你以對待宋朝的忠心對待我,我讓你做宰相!”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文天祥說道:“天祥既受宋恩,忝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願一死!”

忽必烈感慨道:“好男子,惜不為我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文天祥在大都城南柴市從容的面南而拜。隨即他索取紙筆,寫下詩歌:

昔年單舸走淮揚,萬里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神歸嵩嶽風雲變,氣入煙嵐草木荒。

南望九原何處是,關河暗淡路茫茫。

然後從容就義,年僅47歲。

他俘虜了文天祥,卻在臨終前上書皇帝請求保文天祥一命

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人們在他的衣帶上,發現了他最後的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