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在太原城外耀武揚威,楊業說了一番話,北漢國主大吃一驚

宋朝 楊業 遼朝 趙匡胤 唐風宋月 2017-03-30

開寶元年(968年)八月,趙匡胤派李繼勳、党進、曹彬統軍北征。

趙匡胤突然對北漢用兵,是因為看到劉鈞病死,北漢國內政權交替,認為有機可趁,臨時起意北伐。

知道宋軍來勢洶洶,北漢方面立即派出手下大將侍衛都虞侯劉繼業率軍迎戰。

命令劉繼業出戰,正是因劉繼業打遍北漢無敵手。或許有人會不以然:蕞爾小國有什麼無敵可言?

劉繼業此人並非浪得虛名,乃是名聞遐邇,戰必勝、攻必克的名將——歸宋之後,名字叫做楊業,楊無敵是也!

契丹人在太原城外耀武揚威,楊業說了一番話,北漢國主大吃一驚

他好端端的楊不姓,為什麼也姓了劉了呢?原來,楊業原名重貴,父親曾任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地區)刺史。

年青時代的楊業就是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他每次出獵都不會空手而返,並且收穫遠多於同伴。

北漢劉鈞知道楊業武藝超群,於是把他網羅至帳下,令他改姓賜名為繼業。劉鈞子侄都是以‘繼’字排行,這樣做不過是示以異寵,收買人心的一種小伎倆罷了。

劉繼業果然不負重託,驍勇善戰,為北漢東征西討、屢立功勳。由於他每戰必勝,所以人贈美號“無敵”。

戰端一開,宋軍進展順利,在洞渦河大敗北漢軍。北漢大臣多有降附之人,而隨著戰線向太原城下推進,宋人補給不便,而北漢拼命抵擋,一時間雙方成對峙之勢。

次年二月,心有不甘的趙匡胤率軍親征。他一面調集各州糧草運往太原軍前,一面分兵扼守契丹軍馳援可能途經的軍事要塞。

御駕親臨的效果非常顯現,很快,宋軍就突破北漢防線,兵臨太原城下。漢軍龜縮在太原城中拼死抵抗,宋軍在城下久攻不下,戰事一時出現膠著,雙方死傷數字每天都在增加。

契丹人在太原城外耀武揚威,楊業說了一番話,北漢國主大吃一驚

見太原城易守難攻,於是有人獻計水攻,只是太原城堅固異常,水攻一時難以奏效。

劉繼元見情勢危急,派人前往契丹求援。遼廷擔心北漢滅亡之後,與宋人從此干戈不休,於是派大軍前來解圍。

宋軍大將何繼筠來陣以待,在陽曲地方大敗契丹軍。為打擊對手士氣,宋軍故意將斬獲的契丹人首級、甲冑等物扔在城下“晒”給北漢軍兵觀看,守城軍兵見了,更是沮喪不已。

閏五月,太原南面城牆終於被汾河水浸塌,大水灌入城中,太原城竟成了澤國。城中雖然亂作一團,卻並沒有放棄抵抗。這時正是炎夏時節,天氣不是大雨連綿,就是驕陽如火。

宋軍在太原城下師老兵疲,始終無法攻入城中。就在此時又傳來契丹援軍大至的消息。雖然契丹人一時半刻難以逾越宋軍的阻擊,殺到太原城下,但是同樣給攻城的宋軍帶來相當壓力。如果再無法攻克城池,就有腹背受敵的危險。隨師出征的趙普關鍵時刻又力主退兵,許多大臣也紛紛附和。

趙匡胤考慮到已方補給困難,軍中瘟疫流行。契丹援軍一旦突破防線,宋軍就必須腹背受敵、兩線作戰。萬一大雨如注引發山洪驟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事小,攻城宋軍被洪水吞噬將是滅頂之災。與其師老兵疲在堅城下蹈不測之地,不如及早離開危險之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趙匡胤權衡利弊得失之後,撤圍而去。

當遼軍來趕來之時,城內大水已經退盡,太原城牆大段大段的圮壞倒塌。

遼人也替宋軍惋惜不已:如果宋軍先浸後涸,如此反覆數次。再堅持數日,太原城勢必易手。

遼人卻不知趙匡胤一國之主,弄險之事是萬萬不做的。太原易主之後,宋、遼兩國兵連禍結,宋的統一戰爭腳步就不得不放緩。如此一來,更是得不償失。

遼軍到了太原城之外,縱軍大掠,全無紀律。

契丹人在太原城外耀武揚威,楊業說了一番話,北漢國主大吃一驚

劉繼元驚魂甫定,也不能加以禁止。劉繼業見狀心中憤憤不平,建議道:“遼人貪利背信,如此行為他日必破我國。不如趁其驕而不備之時,以精騎掩襲。可獲良馬萬匹,然後舉國內附趙宋。如此不但可使河東人民免受塗炭之苦,陛下亦可長保富貴!”

好不容易保住了太原,劉繼元豈肯拱手奉獻?

楊業雖在太原保衛戰期間數敗宋師,但他的這番言語足以知他心中仍是對趙宋漢民族的認同,而恥於受翼護於異族。後來楊業歸宋,皆因他本是漢人,寧可順天下大勢而歸降宋廷,助趙宋一統天下,而不願意看到中原地土淪陷於契丹鐵騎之下。這是一種強烈的民族情節,這也是他歸宋之後,戰敗不降遼廷卻選擇絕食而死的一個重要原因。

楊家數代人為國守邊,滿門忠烈,人們作詩褒揚——

楊家傳說遍河東,婦孺皆能說令公。

莫道封侯無李廣,人民巨眼識英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