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寇準為何含冤離世?

宋朝 寇準 遼朝 丁謂 魏徵 深城往事 2018-12-11
名相寇準為何含冤離世?

寇準,是宋朝真宗時期著名的宰相,性格剛直,處事果斷。在契丹貴族南侵時,力排眾議,勸真宗御駕親征,簽定<<澶淵之盟>>,取得了舉世囑目的勝利,中外號稱"賢相"。可是,後來竟遭貶黜,冤死雷州(廣東海康)。

人們會問,歷史上眾多的名臣,為什麼會含冤離世呢?當然,各人的情況不會完全相同。眾多的不同之中,自然也可能找到某些相同的東西。寇準之死,人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發人深思的啟示呢?

(一)真宗病危,決定太子監國

寇準最後一次罷相,發生在天禧四年(1020年)。這時,宋真宗已經年過五十,經常生病, 處理政務的能力大為降低,說話顛三倒四,剛說出口的話,便加以否認,已經決定的事情, 不久就忘了。常常弄得大臣們無所適從。對他的話究竟聽不聽? 對他決定的事情究竟辦不辦?進退為難,十分尷尬。

一天,真宗怒氣衝衝地從宮中出來上朝,對輔臣們說道:"昨夜宮人都到皇后劉氏那裡去了,把我一個人留在宮中,無人照應。"眾大臣一聽出了這樣的事,都感到極不正常,甚至十分危險。萬一有人乘皇帝生病的機會,暗中搗鬼,進行陰謀活動,問題就大了。

但實際情況究竟如何,還不清楚,也不便輕率提出自己的看法。作為宰輔之一的李迪自感責任重大,皇帝既然說出來了 ,就應該提出一個處理意見,只好慎重地回答說:"如果卻有此事,何不按法處置呢?" 真宗聽了默不作聲,忽然又說:"沒有這回事!沒有這回事!"李迪和寇準聽了都搖頭。

當時,議論劉後干政的傳說很多,人們很不願意重見這個中國傳統社會非常敏感而又十分忌諱的事情。作為宰輔大臣的寇準和李迪等人,更應特別關心。好在這時太子已經確立,雖然年僅十一,但舉止穩重,性格溫和,頗受人們的稱讚。一天,君臣閒話時,李迪說:"皇太子舉止由禮,言不輕發,看戲劇節目時,從未妄笑,很好。"真宗接著說:"這孩子平常在宮中,也從不妄言呢!"寇準說:"皇太子天賦很好,懂得仁義道德,處事穩重溫和,真是我朝值得慶幸的啊!"只要太子人品不錯,大局已定, 估計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唯一值得擔心的是年齡畢竟尚幼,萬一母后臨朝, 輔弼非人,也可能把宋朝的天下搞亂。

宋真宗本人對這事也不是毫不考慮。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很可能不會康復了,對後事應該及早按排。六月初的一天,他在宮中休息,四顧無人,便靠在親近的宦官周懷正的身上睡覺,不免詢問宮內宮外的種種事情,並且透出欲令太子監國的意圖。周懷正,也是東宮的官,知道皇帝的意圖以後,當然很高興,便出宮去告訴了寇準。寇準正為皇帝多病,劉皇后漸欲干政的事發愁,忽然得到周懷政傳來的好消息,當然不會放過。於是,一天乘真宗單獨接他的時侯,對皇帝說:"皇太子聰明能幹,已經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人們都很擁護。 現在既然陛下身體不太好,日夜操勞國事,多有不便;何不讓太子監國,代行處理國政。只要選擇方正大臣輔佐太子,就可保無虞。不過,像丁謂, 錢惟演等奸佞小人,心術不正,不可以輔佐少主。"(<<宋史*寇準傳>>) 真宗對寇準所說全都同意。因為他考慮到自己的病情和朝廷中的局勢,也只好如此,沒有再說其他的話。寇準得到真宗的旨意以後, 便暗中積極佈置各項準備工作。一場讓太子監國的喜劇,便緊鑼密鼓地排練著, 即將登臺上演了。

(二) 才堪大用,簽定澶淵和約

讓太子監國,事實上就是真宗讓位。真宗為什麼要把這樣重大的決策,交給寇準去處理呢?原來寇準這人非同一般, 這就還得從他的經歷和貢獻談起。他是華州下圭(陝西渭南北)人,建隆二年(96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仕家,自幼出落得一表人才,英俊豪邁,通曉詩書 ,年方十九就中進士。歷任巴東,成安,鄆州等地方官,所到之處,政績顯著。未到三十歲即選拔到中央,擔任右正言,度支推官,樞密學士等職。

太宗時,有一年發生大旱,太宗召見群臣詢問災害原因。 多數人都以"天數如此,無關時政"回答。但寇準獨持己見,認為"天人之際, 應有影響"。這次天災是刑罰不平引起的。太宗聽了很不高興,怒氣衝衝地回宮去了。過了一會兒,又把寇準召去,詢問究竟有什麼不平的事實?寇準說:"請把對掌軍政大權的二府大臣們召來,我就可以明白說出。" 太宗只好把二府大臣召來,寇準隨即侃侃答道:"最近,祖吉和王淮都因違法亂紀,收受賄賂,加以懲處。但祖吉贓少,罪輕,伏罪而死。王淮卻因是參知政事王沔之弟,雖盜取他守管的財物,數至千萬,卻只受仗刑,仍官如故。從這兩件案子的處理看,不是刑罰不平,又是什麼呢?" 太宗當即問王沔:"果有其事?"王沔只好頓首謝罪,一句話也不敢說。太宗於是把王沔狠狠地責備了一頓。當然,也由此看出寇準是個剛正亮節, 才堪大用的人才,馬上便提升他為樞密副使。寇準與太宗接近的機會多了,奏事用語常有不當,太宗有時發怒而起,寇準常拉著皇帝的衣服,不讓離去,請帝復坐 ,直到把事情解決了,才退出。太宗知道寇準性格如此,並非無禮,因而嘉嘆道:"朕得寇準,好象是唐太宗得到魏徵啊!"

真宗即位後,寇準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政績的顯著,在群臣中的威望越來越高,終於在景德元年(1004年) 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登上了宰相的寶座。

名相寇準為何含冤離世?

當時,宋王朝的國力雖然並不薄弱,但由於最高統者奉行" 守內虛外"的政策,對北方的遼國防禦不力,自視軟弱,畏敵如虎。相反,契丹貴族卻得寸進尺,經常在邊境劫掠,氣焰十分囂張。寇準出任宰相不久,便接到邊境告急的緊報,遼軍二十萬大舉入寇,深入宋境,越過保州,定州,邢州,名州,直逼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澶州(河南濮陽)。軍情緊迫,中外震駭。

真宗急召群臣詢問方略。參知政事王欽若是臨江(江西清江)人,建議駕幸金陵(江蘇南京);同知樞密院士陳堯叟是閬州(四川閬中)人,建議駕幸成都(今屬四川)。真宗問寇準這兩種建議如何?寇準說:"不知是誰為陛下畫此策?"真宗說:"你姑且判斷二策是否可行? 何人所獻就不必問了。"寇準說:"我是想將獻策之人斬首祭師,斷絕逃跑念頭,然後率師北伐啊!以陛下的神明威武,將臣的團結一致,只要大駕親征,敵軍就會自行逃遁。不然的話,我們還可派出奇兵,阻撓敵軍的陰謀,堅守城池,拖垮敵軍的供應,以逸待勞,得勝是很有把握的。為什麼要拋棄宗廟和社稷,向江南和四川逃跑呢?如果大駕動搖,人心崩潰 ,敵軍乘勝深入,我們的國家還能夠保得住嗎?"真宗聽了寇準的分析,認為很有道理,雖然心中還不免膽怯, 但也別無他法,只好把指揮軍事的全權一齊委託給寇準,在他的部署指揮下,駕幸澶淵。

澶淵前線的軍民嬰城固守,等待援兵,已有多日,今見御駕親征,克敵有望,無不士氣倍增,踴躍歡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寇準秉承皇帝的制令,專斷決策,號令明肅,廣大士卒無不畏悅。敵兵數千多次發起進攻,都遭到迎頭痛擊,損兵折將,只好暫時引退。澶州的軍事形勢終於穩定下來,而且各地軍民抗遼獲勝的捷報又不斷傳來,遼軍統帥逐漸感到形勢於己不利,開始放出和平談判的信息。

真宗得知遼軍意欲談判退兵,唯恐拒絕,即派曹利用前往議"歲幣"的數量,"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曹臨行時,寇準卻對他說:"皇帝雖有敕旨,但汝所許不得超過三十萬,過則吾斬汝頭。"曹利用與遼軍多方交涉,終於達成了<<澶淵之盟>>:宋每年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兩國皇帝兄弟相稱,雙方罷兵,各守疆界。(<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澶淵之盟停止了兩國長期的兵端,基本上保持了平等的地位。從此以後邊境安寧,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作為宰相的寇準, 從戰爭的開始到和約的簽訂,始終處於決策的地位,其貢獻當然極為重大。正因為如此,宋真宗對他也就更加親近和信任了。

(三)嫉惡如仇,不為群小所喜

然而,寇準作為宰相,他那勇於負責的精神,未免鋒芒畢露;他那力排眾議的作風,也很使人難堪;雖有直言之風,卻少包荒之量;特別是嫉惡如仇,更常常召來群小的攻擊和傾陷;這就不能不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帶來陣陣的烏雲。澶淵之盟以後,寇準自持功高,洋洋自得。 由於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因此在處理政務時,就難免自以為是,個人說了算;在用人時, 也有隻看才幹不循資歷的現象。在他自己看來,本屬理所當然的事; 但對別人來說,就覺得他是獨斷專行,用人為私了。不滿意他的人便尋找機會,歪曲事實真相,進行造謠中傷。

一天,朝會結束,寇準先退,真宗目送久之。被寇準罵過"可斬"的王欽若乘機進讒:"陛下這樣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社稷有功嗎?"真宗說:"當然是這樣!"王又說:"從歷史上看,簽訂城下之盟,是可恥的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簽訂城下之盟,就更加可恥了。"真宗聽了很不高興。王又繼續說:"陛下聽說過賭博之事嗎?賭徒在錢將輸光時,便罄其所有來下注,謂之"孤注"。陛下,寇準是把你作為孤注啊!那時真是太危險了。"這幾句話把真宗嚇出了一身冷汗,感到十分後怕, 從此便對寇準不太信任了。不久,更罷其相位。

寇準離開朝廷以後,便到陝州,天雄軍,河南府,永興軍(陝西西安)等地擔任地方官。直天禧三年,宰相王欽若為了粉飾太平,詐稱 "天書"降於乾佑(陝西柞水)山中。許多人對這事不屑一顧 ,但真宗卻很相信。

王欽若對真宗說:"最不相信天書的人是寇準。現在天書降乾佑山,恰在寇準的轄區,令寇準上報天書,百姓必將大服。"於是命令宦官周懷政前往諭意。寇準開始不肯,後知卻屬皇帝的意思,只好違心地上報。真宗果然大喜,即命赴朝奏事。不久,即命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 ,同平章事,再次登上宰相的寶座。

寇準在中書的威信很高,受到同列的普遍尊敬。可是也正因為如此,寇準在日常生活中,便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他那直率坦誠的性格, 常常在不知不覺中使人難堪,雖屬不必要的誤會,卻也增加了不少難以挽救的麻煩。一天,幾個政府高級官員處理完公務後,在中書堂會餐。酒盞交錯,杯盤狼籍。寇準一不小心,在喝菜湯的時侯,把美麗的鬍鬚汙髒了。一時間,眾大臣不知如何處理。但見參知政事丁謂急忙離開自己的座位,走到寇準的跟前,徐徐拂拭,很快便清理乾淨了。寇準笑著說:" 參政是

國家大臣,怎麼為我這個長官做起拂鬚的事兒來了呢?" 這本來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但丁謂聽了很不是味道,一下把臉都羞紅了,十分慚愧。心想我這樣對待你,是表示尊敬,你卻當眾侮辱我。你既不能容我,我又豈能容你。開始想辦法傾陷寇準。無意之間得罪人的事,當然不只這一件。例如樞密院的曹利用, 也很被他瞧不起。前面說過早在澶淵之盟時,他就指令曹在與遼軍談判時,要按他的意圖辦,否則殺頭。後來曹升為樞密使,屬於國家大臣了,在議論朝政時還動輒斥責曹:"君一武夫,豈能懂得解決此事的大體呢?" 也許寇準對事的看法並不錯,但這種對人的態度未免旁若無人,使人難堪。曹利用對他不高興,自在意料之中。

還有一個翰林學士錢惟演,文章雖然寫得華麗漂亮,頗有名氣,但"急於柄用,阿附希進",是個不顧名節的小人。他見劉後獲寵, 便把妹妹嫁給劉後之兄劉美。他見丁謂權盛,便親附聯姻,子娶其女。"黨同伐異",因而也對寇準極為不滿。

特別是丁謂,通曉詩畫,機智過人,善於揣摩人意,頗得真宗皇帝的歡心。營建宮觀,詐稱祥瑞,偽造天書 ,都是由他和王欽若主謀策劃的。這時已經做到參知政事,距離宰相只差一步之遙了。但寇準對他奸狡的本性,早就看透。不除去寇準,他的陰謀就很難得逞。於是他就祕密勾結同夥,窺測方向,等待著有利的時機。

(四)丁謂肆奸,寇準蒙冤貶死

寇準對丁謂等人的陰險本性,雖然很不喜歡,但總認為既然自己大權在握,小泥鰍就翻不起大浪。特別是他向真宗請求"讓太子監國,不讓丁謂,錢惟演等奸佞小人輔佐少主"的建議,得到真宗的同意之後,便認為大局已定,只待具體執行,不會出什麼問題了。於是,寇準便聯絡參知政事李迪,翰林學士楊億, 籤書樞密院事曹瑋,史館修撰盛度,駙馬都尉李遵勉等人協議, 共商太子監國的具體計劃。經過周密的討論,進行分工,讓楊億起草各種詔書,選定時期, 剋日舉事。

寇準等人的活動雖然十分祕密,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檣。有人說寇準在一次酒後"漏言",引起了丁謂等人的注意。還有人說楊億的小舅子在外面揚言"過幾天,將出新鮮事兒!"一時間,滿城風雨,小道消息特多。丁謂唯恐禍從天降,在家裡再也待不住了,便在夜晚坐著婦人車前往曹利用的家裡,共商對策。第二天,曹利用入宮向急欲干政的劉後報告,捕風捉影地控告寇準正在謀圖不軌。

劉後,本蜀人,出生微賤,入京城播鼓,遇真宗,大見寵信,初為美人,進位德妃,立為皇后。真宗晚年多病,政事多決於後。其宗人在蜀, 仗後之勢橫行鄉里,奪民資產。寇準不肯循情,按法懲辦, 因此劉後對他早就不滿意。現在聽說他謀圖不軌,欲讓太子監國,當然是不讓自己干政,甚至自己的皇后地位也將難以保持,不禁怒火中燒, 當即跑到真宗面前,說了寇準許多懷話,要罷寇準的官。

真宗這時已經病得糊里糊塗,被劉後糾纏不過,便隨隨便便地答應了他的要求,把不久前與寇準商量過的事全都忘了。於是把錢惟演召來草擬製書,錢又乘機進讒:"逆準專恣跋扈,必須深責。" 但真宗認為寇準並無大過,應予優禮。六月十六日寇準罷相,另加太子太傅的官銜,封萊國公。仍然享有較高的待遇。

名相寇準為何含冤離世?

寇準罷相後,丁謂繼任宰相。丁謂奸險狠毒,為了斬草除根, 繼續製造事端進行迫害。七月初, 錢惟演又在真宗面前極言寇準的種種不是,什麼組織朋黨呀,交接內侍呀,誑惑聖聽呀,謀求再用呀,不一而足。於是,過去與寇準較為親近的人,每多獲罪。滿朝之內,人心惶惶。 民間出現了"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寧當去丁"的歌謠。

在這種民心所向的緊迫形勢下, 內侍省都知周懷政決定要採取非常行動了。前面說過讓太子監國的意圖,是他透露給寇準的。 現在寇準竟因此罷相,他當然感到不平和不安。如何才能真正實現皇帝的意圖,避免母后稱制,奸邪弄權的悲劇呢?他決定了一個計劃。 首先去找已被罷相的寇準。告訴說:"目前劉後干預朝政,天子失權,太子監國不成,何妨竟請太子受禪。"寇準亟加制止道:"你說得太遠了。" 懷政又小聲說道:"公何故這般膽小?令太子監國,本來就是皇帝的意思, 現在請皇帝傳位太子,自己當太上皇,想來也是同意的,並無什麼難行之處。

"寇準搖頭說:"內劉外丁,權焰熏天,談何容易。"周懷政奮然說:"劉可幽,丁可殺,公可復相,有何難處?讓我去幹罷!"寇準復加勸阻:"事或不成,為禍不少,還請三思。"周懷政坦誠說道:"事成國家之福,不成由我受禍,請公勿慮。"寇準見其意已決,雖不同意,也無法勸阻, 只好諄囑小心。

周懷政告別寇準後,便回到家中與其弟禮賓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等共同商定,在七月二十五日舉行大事。臨到事變前一天,周懷政陪真宗到後苑散步,在無人時拚著一死的決心,哭訴道:"臣前次建言社稷大事,陛下已經允許,但至今月餘,不見施行,不知何故?臣請剖心,以明忠款。"說罷便用所帶小刀劃破其胸,流血不止,僵撲倒地。真宗大驚,舊疾復發。劉後下令收周懷政下獄,嚴加拷問。周懷政挺身認罪,不肯妄扳。審視官員得不到更多的案情,不敢妄加株連,只得將周懷政斬首結案。但丁謂等人不肯就此罷休,幾天之後還是以"與周懷政交通" 的罪名,把寇準降為太常卿,知相州,趕出了京城。但相州即今河南安陽

市,距京城開封不遠,屬於內郡大州;丁謂還不滿意,又利用職權於八月初矯詔,把寇準徙往遠小處的安州(湖北安陸)。丁謂繼續利用周懷政案件興獄,偵騎四出,搜捕黨羽。他們終於回憶起周懷政曾與巡檢朱能偽造天書降於乾佑山的事, 而這事又與寇準有些干係,真是最好的材料,便立即派兵追捕。朱能是帶兵的武將, 知道被捕後必死無疑,遂舉兵拒捕,叛逃活命。不久兵敗自縊。此事本與寇準無關,但被妄事牽連,坐罪貶為道州司馬。不僅地屬偏僻的湘南山區,而且司馬之職,並無實際職掌,僅是發點生活費,苟延活命而已。寇準自罷相之後,又遭三黜,真宗全不知道。一天,真宗忽然問道:"我的眼中很久沒有看到寇準了,是何原故呀?" 左右的人誰也不敢回答他的話,他也不再問了。這說明丁謂確實膽大妄為,一手遮天; 也說明真宗確實病得不輕,糊里糊塗,難以問政了。到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久病不愈逝世,皇太子趙楨即位,是為仁宗,劉後被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丁謂,錢惟演等掌握了中樞大權。內外勾結,胡作非為。同列側目,怨聲載道。

寇準被貶為道州司馬,到那裡後連住的房子都沒有,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當地百姓知道後,紛紛送來瓦木,齊力修建,數間屋宇很快落成。寇準感謝眾人的關懷,常在家中宴會客人,也頗有一番樂趣。一天, 正與眾客集會,忽報有使者持<<敕書>>前來,並有錦囊貯箭掛在馬前。眾人大驚失色,以為必是丁謂矯旨賜公自盡。寇準神色自若,對使者說:"若朝廷賜我死罪,請宣讀敕書。"使者見寇準不肯自盡,只得宣敕,卻是再貶雷州司戶參軍。雖然地區更遠,職位更低,但既不是賜死, 也算不幸中的幸事了。

乾興元年二月,寇準不得不離開道州,前往更遠更南的貶所。臨行那天,"百姓遮道馬不前",寇準深情地說:"鄉親父兄們,我待罪之身,怎敢長期滯留此地啊!馬兒呀,你為什麼也不肯離去呢? "經過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雷州,登上郡城東南門一望 ,僅只十里之處便是浩瀚的大海,不禁悲從中來,吟道:"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 自己的年齡已過六十,身體又不好,歲月恐已無多,還能有明冤北還的希望麼?丁謂壞事做絕,積怨太多,終於引起劉後的震怒, 在這年六月被罷相,貶為崖州司戶參軍。崖州,在海南島,地方更為偏僻落後,去時需經過雷州,且有渡海風波之險。落到這樣的下場,大概是他料想不到的吧。

陷害寇準的丁謂雖然倒臺,但劉後還在臨朝稱制,平反的事尚難進行。天聖元年(1023年),大理評事賈同上書:"寇準忠規亮節,疾惡擯邪。自其貶黜天下之人不知其罪,應召還內地,以明忠邪善惡之分。"可是,竟如石沉大海。這年閏九月初七, 寇準在雷州走完了他六十三年悲壯的人生。五天之後,朝廷在尚未得知寇準已經逝世的情況下,始命衡州司馬,稍予內遷,以示優容。但為時已晚,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了。其妻宋氏請求歸葬西京(河南洛陽),得到准許。靈樞在經過湖北公安時,因他曾在此任官,百姓設祭於路,折竹植地,懸掛紙線。不久 ,枯竹竟然出筍,遂於其地立廟,號稱"竹林寇公祠"。不管朝廷對他的看法如何,百姓是不會忘記他的。

名相寇準為何含冤離世?

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太后因病大赦天下,寇準始得太子太保,復萊國公。不久劉後去世,仁宗親政。九月, 寇準的女婿王曙出任樞密使,把所藏當年寇準命楊億草奏,請太子親政, 被丁謂誣陷的證據和事實經過,全盤托出。仁宗親自審覽,方明事實真相,感嘆再三,當即下詔洗滌前冤,賜寇準中書令,諡號"忠愍"。這時, 距寇準逝世已經十一年了。

<<宋史>>在寇準的"傳論"中寫道:"澶淵之舉,力阻眾議,竟成雋功,古所謂大臣者,於斯見之。然挽衣留諫,面詆同列,雖有直言之風,而少包荒之量,定策禁中,不慎所與,坐竄南裔。勳業如是而不令厥終。"實在可惜!這蒙冤的緣由,究竟如何?我們的讀者通過上述事實,是不難找到自己的答案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