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古代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部族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幾乎貫穿數千年的中國歷史。雙方各自擁有對方無法比擬的優勢,遊牧部族擁有充足的良馬、狂野彪悍的戰士,和來如閃電去似奔雷的騎兵優勢,而中原王朝則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戰爭資源儲備,千百年來雙方互爭雄長,難分高下。遊牧部族也曾南下牧馬,定鼎中原,中原王朝也曾長驅北伐,勒石燕然。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不過,歷代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遊牧部族時,都有一個無法彌補的天然劣勢。由於中原內地缺乏大面積草原,無法大量繁殖養育馬匹,因此長期以來,軍隊只能以步兵作戰為主。步兵方陣面對騎兵衝擊,很容易陷入“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了”的窘境。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加之遊牧部族騎兵習慣用掠奪方式補充給養,實在不行還能殺馬充飢,絕少受到後勤保障方面制約,使得其機動性極強、作戰範圍很廣,對任何朝代的皇帝而言,他們都是一個讓人頭痛不已的對手。千百年來能真正打垮遊牧部族、讓“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無非是漢武帝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等寥寥數人。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如果用戰爭方式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另一種方式就會登場:以“歲幣”換和平。所謂“歲幣”,就是中原王朝皇帝每年向敵國交納一定數量的金銀財貨,以換取對方不再發兵侵擾。“歲幣”起源於東漢初年,《後漢書》記載,東漢為了安撫遼東興起的鮮卑人,“青、徐二州給錢歲二億七千萬為常”,使得雙方之間大約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兩宋時期,周邊國防形勢非常緊張,先後面臨北方遼國、西北的西夏、東北金國的極大威脅。由於開山老祖趙匡胤奉行重文抑武之策,使用各種手段嚴格限制武將的權限與地位,歷代趙宋皇帝奉為圭阜,漸漸使得宋朝成了一個武備虛弱的跛足巨人。即使在宋朝初中期武力最為鼎盛的時期,面對遼國、西夏的騎兵,屢屢被人家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完全喪失了戰場主動權。

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騎兵再度南下,兵鋒直指黃河岸邊的澶州。心慌膽怯的宋真宗無心戀戰,匆忙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約定每年交付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作為歲幣,換來對方的息兵止戈。此後宋遼之間也得以維持了百餘年的和平局面。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此後,宋朝皇帝一發不可收拾,把“歲幣”當成護國之寶,先後與西夏、金國締結合約,大把大把白花花銀子撒出去,以此換取和平。甚至直到南宋覆滅之際,還試圖用“歲幣”讓元朝忽必烈退兵。長期以來,對於宋朝這種做法,一直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有反對者認為這愚蠢之極,支持者認為這高明之至。

支持者認為,宋朝每年付出很多“歲幣”,表面上看來吃了大虧,但從深層次分析,這樣做還是很合算的明智之舉。宋朝每年付出的“歲幣”總是有限的,如果放棄支付“歲幣”,轉而動用戰爭手段解決邊境問題,那麼“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消耗的軍費要遠遠多過“歲幣”。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如果不幸再遭遇兩場“雍熙北伐”、“元豐西征”那樣的大敗仗,損失更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另一方面,宋朝在與各國開展的邊境貿易中,可以憑藉壓倒性的貿易順差,很輕鬆就能把“歲幣”賺回來。因此這一招未嘗不是一個高明之舉。

反對者認為,宋朝身為堂堂“天朝上邦”,不僅不能讓“四夷賓服”,反而要低三下四向敵國支付歲幣來換取和平,喪權辱國莫此為甚,再“合算”也不能幹。當時宋朝使節每年去北方向遼國或者金國交納歲幣,都會路過盱眙名勝都梁山,很多使節都會登都梁山題詩留念。有詩人寫詩諷刺這種情況:“燕山有石無人勒,卻向都樑記姓名”,就代表了這種反對心態。

那麼,宋朝交納歲幣,到底該如何評價?《齊東野語》中有一篇《淳紹歲幣計》,給出了答案。文中記載,金國大將金兀朮在臨死前,留下一句遺言,談及歲幣問題:“江南累歲供需歲幣,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斂於民。非禮擾亂,人心離怨,叛亡必矣”。

宋朝用“歲幣”換和平,聰明還是愚蠢?金兀朮的一句話做出回答

金兀朮認為,讓宋朝連年支付鉅額歲幣,是搞垮宋朝的不二法門。每年上百萬兩的白銀、數十萬匹絹帛,宋朝皇帝必定不會自掏腰包,最後都會轉嫁到百姓頭上,使得宋朝百姓在正項賦稅之外又多了一項沉重負擔。長此以往,讓宋朝民力耗竭,怨聲載道,眾叛親離,民心一失,宋朝江山豈能穩固?學者研究也證實,所謂從邊境貿易中賺回“歲幣”之說,純屬想當然,並無有力證據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朝支付歲幣還是弊大於利的愚蠢之舉,不僅失去了金銀,也失去了民心,兩宋最終都被遊牧部族所滅,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參考史料:《宋史》《齊東野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