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泉州南少林寺

宋朝 少林寺 中國古代史 唐朝 敬天更愛人 2017-03-25

泉州少林寺,亦稱南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相傳為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唐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封樑王,泉州少林寺反當時閩王王審知附樑,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修。

第一次被毀,原因是反粱篡唐及閩王附粱,這與李世民同嵩山少林的歷史相附,我認你為明君,你認我為護國武僧;而北宋重建時泉州的部隊興化軍已經從泉州分出去併成為當今的莆田行政區,以趙匡胤懼怕武將的分權設計,南少林如果在興化(莆田),不可能允許重建的。當然,還有其他多種證據,這裡不一一列出,因為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金庸先生在2004年“中國福建南少林武術大賽”時也聲稱“早期創作有誤”,南少林應在福建的泉州,並表示以後修訂小說時會改為“泉州少林寺”。

宋朝泉州南少林寺

南少林,單單這個名字就人熱血沸騰啊

第二次被毀: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在東門外“格鬥元嶽三萬,元唆都(元攻泉州將領)遣胡騎衝少林寺”,再次被毀;明洪武十年(1377年),州官黃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第三次被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參與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活動,乾隆下令火燒少林寺,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毀,“從茲無復敢修者”。

三次被毀的泉州南少林,在前兩次中可以看出,從北宋到南宋,終宋一朝,皆存世於泉州,而本文要重點討論的就是南少林與泉州在宋朝的相互影響,即少林武僧精神與泉州社會風貌的關係。

武僧,這在印度並沒有,但佛有兩相:佛門既有菩薩慈悲相,又有金剛怒目相。所謂“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僧人習武一則強身健體二則護衛寺院三則以武入禪的修行,這是武僧在中國發展的本義,到了唐朝,因救李世民參與到國之大義,武僧與俠結合,成為俠僧。用郭靖教導楊過的話定義,“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泉州南少林三次被毀,皆為國為民,可稱大俠僧也。

發展於唐興盛於宋的泉州,在宋弱思漢唐的當時,當地社會必以唐人為傲,全力保留唐朝全套文化義理系統為榮,只有李白的豪爽任俠,才能讓宋朝泉州人生命得以舒展,四肢放得開,中宮守得正,中宮唐之俠義也。所以在唐朝鼎盛的少林武僧,宋時泉州人認可之學習之必也成風氣,泉州子弟定有大量上南少林拜師學藝,才有“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壽庚之降元”。而接下才有明朝俞大猷教授嵩山少林弟子宗擎、普從棍法,才有清朝洪熙官、方世玉避禍泉州南少林學習少林武功,才有溶合了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五祖拳。所謂的南拳北腿中的少林拳法,十三棍僧的少林棍法,才在泉州民間都能找到傳承者。

宋朝泉州南少林寺

泉州南少林棍法表演

宋朝泉州南少林武僧精神,對宋弱思漢唐的泉州子弟,必有致命的吸引力號召力,料如當今的武俠迷一樣。如此高度的精神契合,以致泉州南少林發展到“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閩僧武派之始焉”,“寺僧千人,隴田百頃”,“千僧皆能武”。

是為國為民的大俠精神,讓泉州南少林和本地子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且形成泉州地域性格的一部份,流傳至今。閩臺歌仔戲的哭腔唱法和閩南歌的滄桑風塵,都在一代一代地教育著當地人,同情弱者,行俠仗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