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趙眘(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眘,“慎”異體字,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曾名伯琮,字元瑰,一字元永,他是宋太祖之幼子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宋太祖的子孫。自宋朝的帝位淪入宋太宗的子孫之手後,恢復由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時隔186年。孝宗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同時期的皇帝是金朝的金世宗。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趙眘,是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27年,期間與金達成隆興和議。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遜位,讓位予兒子宋光宗趙惇。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終年67歲。葬於永阜陵。

南宋第二位皇帝-趙眘

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出生。六世祖為太祖趙匡胤的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父親為遠支宗親趙子偁,後封為秀安僖王

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宗室中選擇繼承人,有野史稱宋高宗受宋太祖託夢,稱“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故高宗過繼了太祖七世孫作為養子,並立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記載,但為孟太后受託夢。

宋高宗在苗劉兵變後,患上陽痿而不育,又因為民間傳說多年的宋太宗燭影斧聲,強奪宋太祖之位,且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是宋太祖投胎(一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宋太祖投胎),要來報仇,滅了宋太宗一家,導致北宋亡國及失去半壁江山,加上為了阻止欽宗後代及部分宋太宗後裔繼承,且有見金朝同樣因太祖系及太宗系的皇位繼承導致自相殘殺,故高宗在有生之年將帝位傳承給宋太祖的後代,以阻止相關情況發生。

紹興二年五月,高宗於太祖系宗室中選了趙伯琮養於宮中。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為和州防禦使,賜名趙瑗,改貴州防禦使。五年(1135年)五月,用左僕射趙鼎議,在宮中設立書院教育他,建成後以書院為資善堂。孝宗讀書強記,天資特異。詔授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因傳言金朝欲在北宋舊都開封擁立欽宗太子趙諶為傀儡皇帝挑戰高宗法統,大將岳飛密請高宗立趙瑗為皇太子以讓金人的圖謀落空,高宗也安排岳飛與趙瑗相見,岳飛感嘆趙瑗是興復宋室之主。

十二年(1142年)正月,趙瑗封普安郡王。此後,宋高宗另一位養子趙璩亦封郡王。兩人官屬禮制相同,號為東、西府。太子多年未定,內外頗以為疑。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趙璩則稱“皇侄”,兩人名分終定。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六月,高宗禪位,孝宗登基,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將岳飛平反並追封為鄂國公,肅清秦檜餘黨,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突襲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此後雙方互有勝負,但金無法越過長江,宋亦未能渡黃河。宋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金世宗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

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加上高宗除對金和戰外較少干政,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腐的局面。由於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乾淳之治(乾道,淳熙)的小康局面。

宋孝宗有一批寵臣,如曾覿、龍大淵、張說等人,與宦官樑珂等“相與盤結”,“士大夫無恥者爭附之”,被列入《佞幸傳》。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死於德壽宮中,孝宗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又禪讓帝位予太子,太子即位,是為宋光宗。守孝三年後,孝宗退位,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

光宗由於皇后李鳳娘挑撥,與孝宗不睦,長期不去探望孝宗,孝宗為此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逝於臨安重華殿內,享壽六十七歲。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脫脫等的評價是:“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後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即位之初,銳志恢復,符離邂逅失利,重違高宗之命,不輕出師,又值金世宗之立,金國平治,無釁可乘,然易表稱書,改臣稱侄,減去歲幣,以定鄰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寢異於前日矣。故世宗每戒群臣積錢穀,謹邊備,必曰:‘吾恐宋人之和,終不可恃。’蓋亦忌帝之將有為也。天厭南北之兵,欲休民生,故帝用兵之意弗遂而終焉。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終喪三年,又能卻群臣之請而力行之。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