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賞賜一人姓趙,此人婉言拒絕,而要姓另一更有影響力的姓

宋神宗 中國歷史 北宋 趙匡胤 唐風宋月 2017-04-15

賜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政治文化現象,在我國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據《續文獻通考-氏族考》記載,“炎帝姓姜,太皥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是天子之賜也。”華夏始祖炎黃二帝的姓都是受賜而得,可見賜姓之事數千年前就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在我國,姓氏不單純是一個符號,還是血緣、家族乃至社會地位的象徵,有著特殊的意義。上古之時,三皇五帝的姓皆為天子所賜。到後來,賜姓制度成了天子專利,是封建統治者用來維持和加強統治的手段之一。自秦始皇一掃六合,車同軌、書同文,歷代封建帝王都將天下視為私有,一人一姓一家之天下。

宋神宗賞賜一人姓趙,此人婉言拒絕,而要姓另一更有影響力的姓

這些孤家寡人為鞏固政權、籠絡人心,往往對立有殊勳異姓臣民賜以皇族姓氏。第一個將國姓賜臣下的是漢高祖劉邦,項伯因為胳膊肘往外扭,身在楚營心繫漢,有幸成了第一批改姓劉的漢臣。

從此,歷代君王賜臣下國姓相延成習,唐代賜姓李,宋則賜姓趙,明代則賜姓朱,鄭成功因收復臺灣有功,賜姓朱,因此江湖人稱“國姓爺”……

流風所及,就連遊牧民族政權也有樣學樣,女真人賜姓完顏、蒙元賜蒙古氏姓,滿清賜愛新覺羅氏等等不一而足。

賜姓,具有重要的政治內涵。上古時期的賜姓最多屬於精神獎勵的層面。封建王朝的賜姓不僅範圍廣,規模大,而且形式複雜多變。民族衝突尖銳的兩宋與前代相比,更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宋神宗賞賜一人姓趙,此人婉言拒絕,而要姓另一更有影響力的姓

民族問題始終是北宋的突出問題,疆域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林立。如何安撫和羈縻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是宋廷慎重考慮的大政。趙宋統治者出於開拓疆上、安撫蕃邦的政治需要,常向內附的少數民族權貴賜姓,從而使賜姓成為緩和民族矛盾消弭戰爭風險的一種重要政治手段。

最早接受宋廷賜姓的是盤踞在西北,據有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的李繼捧三兄弟。李繼捧兄弟本來是党項人拓跋氏。唐時,其祖助唐廷平黃巢之亂有功,賜國姓李。唐末五代以來,夏州地方李氏割據勢力,利用中原戰亂,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良機,經數十年的發展、壯大,經歷了數世積累,到北宋立國時已經成了雄踞一方的藩鎮。

趙匡胤在代周建立趙宋王朝之日始,就採用種種辦法,甚至不惜動武消滅地方割據勢力。在他的努力之下,消滅中原地區的方鎮割據勢力比較順利。然而在如何處理邊疆地區如夏州李氏的地方勢力時,卻大感棘手。

宋神宗賞賜一人姓趙,此人婉言拒絕,而要姓另一更有影響力的姓

斟酌再三,忙於統一大業的趙匡胤決定利用夏州地方的党項勢力牽制北漢,在近二十多年時間中,雙方各取所需、保持著友好往來。趙光義繼位後,隨著北漢政權的覆滅,宋廷與夏州李氏政權的關係頓時緊張起來。趙光義利用李氏兄弟之間的矛盾,決意削藩。因趙光義的草率顢頇,結果導致夏州邊事成為困擾宋王朝的邊患,宋廷不得不再次祭出以夷制夷之術,趙光義親書五色金花箋賜李繼捧國姓——趙,賜名保忠;李繼衝為趙保寧,李繼遷為趙保吉。宋真宗在位時期,李繼遷反叛,宋廷“削保吉所賜姓名,復為李繼遷”。

宋仁宗時,李元昊宣佈獨立,為緩解西北邊防軍事壓力,宋廷轉而採取聯藩制夏的策略,對青唐吐蕃的唃廝囉政權予以拉攏,而唃廝囉政權出於抵抗西夏人的需要,對宋廷此議積極響應。

神宗熙寧四年(1071),宋廷命王韶開邊。王韶勸降了青唐首領俞龍珂。追隨俞龍珂入宋的青唐人民有十二萬餘人,這場兵不血刃的勝利對北宋掌握西北局勢主動權極為有利。宋神宗大喜過望,一面不吝封賞,一面準備賜俞龍珂國姓——趙!然後,俞龍珂卻拒絕了神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因為仰慕包拯,求神宗賜姓包!

宋神宗賞賜一人姓趙,此人婉言拒絕,而要姓另一更有影響力的姓

神宗並沒有因此而龍顏大怒,而是爽快的予以應允,封其為西頭供奉官,賜姓包,名順。不管你姓趙,還是姓包,都是我大宋朝的順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