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駕崩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哭:我在他手下只能當個舉傘的都虞侯

一提起宋朝,人們就會想起富而不強整天捱揍,似乎在周邊強敵環繞下從來就沒直起過腰桿,宋太宗趙光義被人家一箭撂倒,最後坐著驢車(一說為騎驢)逃命,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更是直接當了俘虜,宋高宗的幾個女兒也都被金人搶去弄死了。但是這並不能說宋朝一個好皇帝都沒有,比如有一個皇帝執政期間名臣輩出,呂夷簡、范仲淹、龐籍、包拯、文彥博、種世衡、狄青等數十位文臣武將青史留名,而這位皇帝駕崩的時候,遼國舉國大哭,還為他建了一個衣冠冢,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樣祭奠。這位宋朝皇帝就是宋仁宗趙禎,他拒絕吃螃蟹一事也被傳為美談——嫌貴!

宋仁宗的仁政,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宋徽宗趙佶跟他相比,就像乾隆弘曆比之於雍正胤禛、唐中宗李顯比之於唐太宗李世民,讓人忍不住懷疑這些王朝的皇宮裡是不是混進了隔壁老王,要不然怎麼會出現如此性格迥異的不肖子孫?

宋仁宗駕崩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哭:我在他手下只能當個舉傘的都虞侯

“宋仁宗夜想燒羊,恐廚司為例,寧肯忍飢”這樣的故事太多,咱們就不說了,今天咱們要說一件宋仁宗趙禎拒絕吃螃蟹的故事。在宋仁宗慶曆年間——這個年號大家應該很熟悉。“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夢溪筆談》中的這篇文章不知道還在不在語文課本里了,但是活字印刷術確實是宋仁宗時期發明的。經濟發展文化才能繁榮,宋仁宗時期不差錢,所以老百姓才有心情搞發明創造,要是像宋徽宗那樣花天酒地,估計畢昇也被抓去運花石綱去了。

宋仁宗時期國富民足,是因為宋仁宗很能嚴於律己:對百姓大方,對自己摳門兒,連吃螃蟹之前都要先問問價格。那是在一次家庭聚餐上,宋仁宗的皇后妃嬪們似乎在實行“AA制”:大家都自己帶菜,然後湊到一起吃。這時候不知道哪一殿的妃嬪帶了二十八隻蒸好的大螃蟹,擺在那裡鮮紅油亮,讓宋仁宗趙禎雙眼放光食指大動。

其實宋仁宗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好像還有點兒小小的嘴饞,要不然也不會想吃燒羊肉想的一宿沒睡著覺了。有點嘴饞卻不肯亂吃的宋仁宗,看著這二十八隻大螃蟹,嘬著筷子說話了:“這螃蟹我可是沒吃過,不知道市面上多少錢一隻?”有小太監在一邊表功:“可是不便宜,一千個大錢才能買一隻呢!”宋仁宗一聽傻眼了,筷子也伸不出去了:“我平日裡總是跟你們說要節儉、要節儉,好傢伙,這一筷子下去,兩萬八千個大錢沒了,我可吃不起,趕緊撤下去!”

宋仁宗駕崩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哭:我在他手下只能當個舉傘的都虞侯

這也難怪宋仁宗趙禎生氣,要知道在他執政時期,物價是很低的,一頭牛價值兩千到一萬個大錢,一匹馬七千到十萬個大錢(質量有別,價格不同)。宰相呂夷簡剛一當官的時候,每個月的工資五千八百個大錢,就已經足夠一大家子人衣食無憂、呂夷簡喝酒吃肉了——呂夷簡當了宰相,每月工資是三萬個大錢。宋仁宗一道菜吃掉呂夷簡一個月的工資,或者十四頭牛四匹馬,這讓他怎麼下得去筷子?

於是有人說宋仁宗趙禎小氣,但是翻開《宋史》我們就會發現,宋仁宗一點都不小氣,他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動輒就是數十萬石糧是百萬貫錢,要是羅列起來,又夠寫一篇文章的了。當然,也有人說賑災和見面賦稅花的是戶部的錢糧,跟皇帝私人腰包沒關係。但是同樣是在《宋史》了,我們也能找到宋仁宗花自己小金庫賑濟百姓的記錄,這似乎可以證明宋仁宗不差錢,也很大方:“景祐元年春正月……淮南飢,出內藏絹二十萬代其民歲輸,二年六月甲戌,出內藏銀、絹三百萬助邊費。”把朝廷劃撥給自己的活動經費花光了怎麼辦呢?宋仁宗只好“啃老”——向皇太后伸手。

宋仁宗駕崩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哭:我在他手下只能當個舉傘的都虞侯

這個皇太后就是被誣陷“狸貓換太子”的那個章獻明肅皇后劉娥,史稱其“有呂(後)武(則天)之才,無呂武之惡”,把宋仁宗一手帶大並且感情極好,於是“皇太后出金銀器易左藏緡錢二十萬,以助修內。”看來老太后也是被兒子“啃”得沒辦法了,只好變賣自己的收藏品幫兒子補貼家用——誰讓兒子娶了那麼多老婆呢。

但就是這個既“小氣”又“啃老”的宋朝皇帝,卻博得了當世之人的廣泛崇敬,1063年,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當時的遼道宗(仁聖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就是天龍八部裡蕭峰的那個結拜大哥)抓著使臣的手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絮叨:“有他在世,我們已經四十二年未見烽火狼煙了。”哭完馬上下令:為宋仁宗趙禎建衣冠冢,百姓都去祭拜——其實不用耶律洪基下令,契丹百姓早已哭聲震天了。

宋仁宗駕崩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哭:我在他手下只能當個舉傘的都虞侯

耶律洪基收藏著一張宋仁宗趙禎的畫像,那是他在嘉祐二年秋天求來的。耶律洪基經常看著趙禎的畫像流淚感嘆:如果我生在他的地盤上,應該只能為他舉著黃羅傘蓋,當一個都虞侯……

很多人對宋朝一向不大感冒,認為那是一頭富而不強的肥羊(這看法也不完全錯誤),但是卻不能不被宋仁宗幾乎毫無瑕疵的人品,以及他勤政愛民的風範折服:縱觀整個宋朝,能比得上仁宗趙禎的幾乎沒有,即使像秦漢唐明這樣的盛世,能夠受到舉國上下乃至異族尊崇的皇帝,又有幾個呢?是漢光武帝劉秀,還是明仁宗朱高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