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的住處。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的住處。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舊居。

宋任窮進駐楊莊村不久,就建起了楊莊地下抗戰醫院等,楊莊村隨之成為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成為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抗戰醫院設在村西頭“西大寺”

頻繁的戰鬥,險惡的環境,落後的裝備,致使大量傷員急需醫治。楊莊地下抗戰醫院應運而生。起初,楊莊抗戰醫院設在現戶主王現林家中,後搬至位於村西頭的“西大寺”。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的住處。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舊居。

宋任窮進駐楊莊村不久,就建起了楊莊地下抗戰醫院等,楊莊村隨之成為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成為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抗戰醫院設在村西頭“西大寺”

頻繁的戰鬥,險惡的環境,落後的裝備,致使大量傷員急需醫治。楊莊地下抗戰醫院應運而生。起初,楊莊抗戰醫院設在現戶主王現林家中,後搬至位於村西頭的“西大寺”。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醫院動手術場景。

今年87歲的該村村民夏德芳說,楊莊“西大寺”始建於宋代,寺院佔地36.8畝,房屋28間,均為大瓦房,磚木結構。它座北朝南,建有高約6米的門樓和大扇門,大門兩側立著高1.9米的哼哈二將,門內有東西廂房。院裡長有10餘株大槐樹和柏樹,樹冠闊大,樹高30多米,枝葉稠密,遮天蔽日,景色幽沉,夏季乘涼,可容一二百人。整個寺院分為前後兩院,進大門是8間前大殿,殿內正中是西天佛祖神像,大殿前有東西廂房各5間。後院有佛教大乘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神像。後大殿前也有東西廊房各5間,是僧人的居住場所。這裡通常住有30多名僧人,有寺田80餘畝,耕種收穫均由他們負責。

楊莊抗戰醫院有醫護人員37名,醫療設備簡陋,藥品奇缺。每天收治傷員20多人,多時30餘人,其中傷患者有縣大隊和區中隊戰士、冀南軍區部隊指戰員,還有部分抗日民眾。輕傷員在各農戶家中治療,重傷員集中在“西大寺”治療。對於輕傷員,通常是一戶住一個,選擇住房較多的農戶。醫護人員按時巡診檢查治療,由於醫院不發被褥,每到一戶,他們就拿著“借物記”,到村民家中借被褥,給自己和傷員用。

當時,地下黨員夏炳銀是該村黨支部書記,他家有兩個大院,一個大院是冀南銀行所在地,另一個大院住有七八名傷員。村中抗日堡壘戶霍福翰一家專門騰出三間房屋,住有四五名傷員。有時傷員太多,楊莊容納不下,夏炳銀就依靠朝北工委的支持,將一些傷員轉移至鄰村西田莊。對於每個傷員,夏炳銀都親自安排2名青壯年民工負責守護,並備有一塊門板、兩根繩子、一條扁擔,一旦有敵情立即由民工抬起傷員轉移。由於準備充分,傷員們得到了及時治療。


土方熬製硝鹽為傷員清洗傷口

戰爭時期的傷員多是槍傷、炸傷,還有很多骨折的。

治療骨折需要打石膏,買不到原材料就自己製作。抗戰醫院夜以繼日,輪流推碾,將生石膏碾碎後,篩出細粉末,放進大鍋裡翻炒,製成石膏敷料。蒸餾水用途很廣,配製藥品離不開它。怎麼辦?抗戰醫院人員就在楊莊附近河灘上挖了數個大坑,將坑裡滲出來的水取回來,用自制蒸餾器連蒸三遍,然後用來配製藥品。當時,抗戰醫院少量的消炎藥只能給重傷員用,大量的傷口消炎只能用鹽水清洗。根據地食鹽奇缺,宋任窮就組織發動群眾用土方熬製硝鹽。熬製提煉硝鹽的原料是硝土。硝土哪裡來?老屋牆上、地窯裡面、棺材底下、廢棄多年的茅坑……特別是茅牆上的土磚,硝霜很濃。氯化鈉雖然極為普通,但同樣需要自己熬製,他們把硝鹽和部分粗鹽放到鍋里加上水,一遍遍地熬,直到提煉出又白又細的鹽粉為止。

楊莊村黨支部書記夏秋記介紹,烽火歲月,戰事一個接著一個。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楊莊抗戰醫院只能用普通物品來代替藥品。由於很多傷員從戰場上轉移到醫院,路上要走好幾天,傷口感染、化膿、生蛆。面對這種情況,楊莊村李青女老大娘就帶領大家把自己家捨不得吃的香油主動獻出來,用於驅除八路軍傷員傷口上的蛆蟲。缺少米、面、油,生活條件差,很多傷員患了腹瀉病。楊莊村一位老中醫就把豬骨頭燒焦、研碎,製成“骨炭粉”,用來治療傷員腹瀉,果真見效。這位老中醫還把雞蛋殼炒黃、壓碎,篩成粉末,稱作“蛋黃散”,用來為傷員補充鈣質;用肥皂水灌腸,治療少數傷員大便祕結;把肥皂膏敷在傷員紅腫處,止痛消腫。村委幹部夏少增從茂密的樹林中採集薺菜,搗成泥為傷員止血,還採集來馬齒菜、大蒜,治療傷員的腸炎、痢疾等疾病。村裡的群眾用一個又一個“祖傳祕方”,救治了大量的八路軍傷病員。

此外,抗戰醫院把楊莊村群眾捐獻的棉花、土布先用漂白粉脫脂,再用淨水脫漂,然後用淨水脫漂;醫護人員製造藥棉、紗布、繃帶等。醫護人員還用豬板油煉化代替凡士林,配製各種軟膏和油紗條。傷員換下來的三角巾等,洗了再洗,用了再用。


當年醫院共救治1800名重傷員

1942年7月中旬,曾任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部作戰參謀、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齊健民(系山東省臨邑縣恆源齊家村人)在深夜強攻現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回隆鎮外南1.5公里南李莊日偽軍據點時,左大腿負了重傷,從前線被民兵連夜抬到楊莊抗戰醫院,住在楊莊鄰村西田莊抗戰堡壘戶王春明家中,隱蔽養傷治療。宋任窮帶領一名醫術精湛的主刀醫生和兩名醫護人員趕到西田莊村,為齊健民精心治療。

由於傷勢嚴重,必須立即“開刀取彈”,宋任窮現場告誡醫護人員一定要保住齊健民受傷的這條大腿。接下來,土方麻醉、止血、開刀、縫合等,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醫護人員從齊健民左大腿受傷處連續取出了5顆子彈。因傷口化膿生蛆,醫護人員想了個土辦法,把土麻醉藥塗在蛆蟲尾巴上,蛆蟲立刻變成白色而死亡,這樣就很容易取下來,傷口也不疼。經過醫護人員精心醫治和護理,3個月後,齊健民傷愈重返了戰場。

在敵後抗日戰爭中,楊莊抗戰醫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醫院,因為它是無形的。除了西大寺外,領導幹部和醫護人員都分散在楊莊村及周圍廣大農村中,全著便衣,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醫院還建立了一些生產基地,搞副業生產,以減輕人民負擔,改善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生活。由於敵後抗戰環境極其複雜和殘酷,醫護人員只能揹著一個自己動手縫製的土布舊挎包,內裝簡單的換藥器材和藥品,定期不定期地到楊莊村及周圍村莊住有傷員的農戶家中進行巡診。

為了保護傷員和抗戰醫院醫護人員,宋任窮組織帶領楊莊群眾開挖地道,佈置床鋪,抬擔架,搬運物資,每次都搶在敵人掃蕩前面,把醫院安全順利轉移。從1941年農曆十一月至1944年五月,楊莊抗戰醫院共救治了1800名重傷員、3700名輕傷員和大量抗日民眾,其中有103名重傷員因搶救無效而犧牲。這些犧牲的八路軍傷病員,被楊莊村群眾分別葬在楊莊西大寺80多畝寺田裡。新中國建立後,大部分烈士遺骨被遷走,剩下只有不到70座烈士墳墓。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的住處。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舊居。

宋任窮進駐楊莊村不久,就建起了楊莊地下抗戰醫院等,楊莊村隨之成為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成為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抗戰醫院設在村西頭“西大寺”

頻繁的戰鬥,險惡的環境,落後的裝備,致使大量傷員急需醫治。楊莊地下抗戰醫院應運而生。起初,楊莊抗戰醫院設在現戶主王現林家中,後搬至位於村西頭的“西大寺”。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醫院動手術場景。

今年87歲的該村村民夏德芳說,楊莊“西大寺”始建於宋代,寺院佔地36.8畝,房屋28間,均為大瓦房,磚木結構。它座北朝南,建有高約6米的門樓和大扇門,大門兩側立著高1.9米的哼哈二將,門內有東西廂房。院裡長有10餘株大槐樹和柏樹,樹冠闊大,樹高30多米,枝葉稠密,遮天蔽日,景色幽沉,夏季乘涼,可容一二百人。整個寺院分為前後兩院,進大門是8間前大殿,殿內正中是西天佛祖神像,大殿前有東西廂房各5間。後院有佛教大乘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神像。後大殿前也有東西廊房各5間,是僧人的居住場所。這裡通常住有30多名僧人,有寺田80餘畝,耕種收穫均由他們負責。

楊莊抗戰醫院有醫護人員37名,醫療設備簡陋,藥品奇缺。每天收治傷員20多人,多時30餘人,其中傷患者有縣大隊和區中隊戰士、冀南軍區部隊指戰員,還有部分抗日民眾。輕傷員在各農戶家中治療,重傷員集中在“西大寺”治療。對於輕傷員,通常是一戶住一個,選擇住房較多的農戶。醫護人員按時巡診檢查治療,由於醫院不發被褥,每到一戶,他們就拿著“借物記”,到村民家中借被褥,給自己和傷員用。

當時,地下黨員夏炳銀是該村黨支部書記,他家有兩個大院,一個大院是冀南銀行所在地,另一個大院住有七八名傷員。村中抗日堡壘戶霍福翰一家專門騰出三間房屋,住有四五名傷員。有時傷員太多,楊莊容納不下,夏炳銀就依靠朝北工委的支持,將一些傷員轉移至鄰村西田莊。對於每個傷員,夏炳銀都親自安排2名青壯年民工負責守護,並備有一塊門板、兩根繩子、一條扁擔,一旦有敵情立即由民工抬起傷員轉移。由於準備充分,傷員們得到了及時治療。


土方熬製硝鹽為傷員清洗傷口

戰爭時期的傷員多是槍傷、炸傷,還有很多骨折的。

治療骨折需要打石膏,買不到原材料就自己製作。抗戰醫院夜以繼日,輪流推碾,將生石膏碾碎後,篩出細粉末,放進大鍋裡翻炒,製成石膏敷料。蒸餾水用途很廣,配製藥品離不開它。怎麼辦?抗戰醫院人員就在楊莊附近河灘上挖了數個大坑,將坑裡滲出來的水取回來,用自制蒸餾器連蒸三遍,然後用來配製藥品。當時,抗戰醫院少量的消炎藥只能給重傷員用,大量的傷口消炎只能用鹽水清洗。根據地食鹽奇缺,宋任窮就組織發動群眾用土方熬製硝鹽。熬製提煉硝鹽的原料是硝土。硝土哪裡來?老屋牆上、地窯裡面、棺材底下、廢棄多年的茅坑……特別是茅牆上的土磚,硝霜很濃。氯化鈉雖然極為普通,但同樣需要自己熬製,他們把硝鹽和部分粗鹽放到鍋里加上水,一遍遍地熬,直到提煉出又白又細的鹽粉為止。

楊莊村黨支部書記夏秋記介紹,烽火歲月,戰事一個接著一個。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楊莊抗戰醫院只能用普通物品來代替藥品。由於很多傷員從戰場上轉移到醫院,路上要走好幾天,傷口感染、化膿、生蛆。面對這種情況,楊莊村李青女老大娘就帶領大家把自己家捨不得吃的香油主動獻出來,用於驅除八路軍傷員傷口上的蛆蟲。缺少米、面、油,生活條件差,很多傷員患了腹瀉病。楊莊村一位老中醫就把豬骨頭燒焦、研碎,製成“骨炭粉”,用來治療傷員腹瀉,果真見效。這位老中醫還把雞蛋殼炒黃、壓碎,篩成粉末,稱作“蛋黃散”,用來為傷員補充鈣質;用肥皂水灌腸,治療少數傷員大便祕結;把肥皂膏敷在傷員紅腫處,止痛消腫。村委幹部夏少增從茂密的樹林中採集薺菜,搗成泥為傷員止血,還採集來馬齒菜、大蒜,治療傷員的腸炎、痢疾等疾病。村裡的群眾用一個又一個“祖傳祕方”,救治了大量的八路軍傷病員。

此外,抗戰醫院把楊莊村群眾捐獻的棉花、土布先用漂白粉脫脂,再用淨水脫漂,然後用淨水脫漂;醫護人員製造藥棉、紗布、繃帶等。醫護人員還用豬板油煉化代替凡士林,配製各種軟膏和油紗條。傷員換下來的三角巾等,洗了再洗,用了再用。


當年醫院共救治1800名重傷員

1942年7月中旬,曾任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部作戰參謀、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齊健民(系山東省臨邑縣恆源齊家村人)在深夜強攻現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回隆鎮外南1.5公里南李莊日偽軍據點時,左大腿負了重傷,從前線被民兵連夜抬到楊莊抗戰醫院,住在楊莊鄰村西田莊抗戰堡壘戶王春明家中,隱蔽養傷治療。宋任窮帶領一名醫術精湛的主刀醫生和兩名醫護人員趕到西田莊村,為齊健民精心治療。

由於傷勢嚴重,必須立即“開刀取彈”,宋任窮現場告誡醫護人員一定要保住齊健民受傷的這條大腿。接下來,土方麻醉、止血、開刀、縫合等,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醫護人員從齊健民左大腿受傷處連續取出了5顆子彈。因傷口化膿生蛆,醫護人員想了個土辦法,把土麻醉藥塗在蛆蟲尾巴上,蛆蟲立刻變成白色而死亡,這樣就很容易取下來,傷口也不疼。經過醫護人員精心醫治和護理,3個月後,齊健民傷愈重返了戰場。

在敵後抗日戰爭中,楊莊抗戰醫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醫院,因為它是無形的。除了西大寺外,領導幹部和醫護人員都分散在楊莊村及周圍廣大農村中,全著便衣,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醫院還建立了一些生產基地,搞副業生產,以減輕人民負擔,改善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生活。由於敵後抗戰環境極其複雜和殘酷,醫護人員只能揹著一個自己動手縫製的土布舊挎包,內裝簡單的換藥器材和藥品,定期不定期地到楊莊村及周圍村莊住有傷員的農戶家中進行巡診。

為了保護傷員和抗戰醫院醫護人員,宋任窮組織帶領楊莊群眾開挖地道,佈置床鋪,抬擔架,搬運物資,每次都搶在敵人掃蕩前面,把醫院安全順利轉移。從1941年農曆十一月至1944年五月,楊莊抗戰醫院共救治了1800名重傷員、3700名輕傷員和大量抗日民眾,其中有103名重傷員因搶救無效而犧牲。這些犧牲的八路軍傷病員,被楊莊村群眾分別葬在楊莊西大寺80多畝寺田裡。新中國建立後,大部分烈士遺骨被遷走,剩下只有不到70座烈士墳墓。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紀念館主題大廳。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的住處。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舊居。

宋任窮進駐楊莊村不久,就建起了楊莊地下抗戰醫院等,楊莊村隨之成為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成為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抗戰醫院設在村西頭“西大寺”

頻繁的戰鬥,險惡的環境,落後的裝備,致使大量傷員急需醫治。楊莊地下抗戰醫院應運而生。起初,楊莊抗戰醫院設在現戶主王現林家中,後搬至位於村西頭的“西大寺”。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醫院動手術場景。

今年87歲的該村村民夏德芳說,楊莊“西大寺”始建於宋代,寺院佔地36.8畝,房屋28間,均為大瓦房,磚木結構。它座北朝南,建有高約6米的門樓和大扇門,大門兩側立著高1.9米的哼哈二將,門內有東西廂房。院裡長有10餘株大槐樹和柏樹,樹冠闊大,樹高30多米,枝葉稠密,遮天蔽日,景色幽沉,夏季乘涼,可容一二百人。整個寺院分為前後兩院,進大門是8間前大殿,殿內正中是西天佛祖神像,大殿前有東西廂房各5間。後院有佛教大乘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神像。後大殿前也有東西廊房各5間,是僧人的居住場所。這裡通常住有30多名僧人,有寺田80餘畝,耕種收穫均由他們負責。

楊莊抗戰醫院有醫護人員37名,醫療設備簡陋,藥品奇缺。每天收治傷員20多人,多時30餘人,其中傷患者有縣大隊和區中隊戰士、冀南軍區部隊指戰員,還有部分抗日民眾。輕傷員在各農戶家中治療,重傷員集中在“西大寺”治療。對於輕傷員,通常是一戶住一個,選擇住房較多的農戶。醫護人員按時巡診檢查治療,由於醫院不發被褥,每到一戶,他們就拿著“借物記”,到村民家中借被褥,給自己和傷員用。

當時,地下黨員夏炳銀是該村黨支部書記,他家有兩個大院,一個大院是冀南銀行所在地,另一個大院住有七八名傷員。村中抗日堡壘戶霍福翰一家專門騰出三間房屋,住有四五名傷員。有時傷員太多,楊莊容納不下,夏炳銀就依靠朝北工委的支持,將一些傷員轉移至鄰村西田莊。對於每個傷員,夏炳銀都親自安排2名青壯年民工負責守護,並備有一塊門板、兩根繩子、一條扁擔,一旦有敵情立即由民工抬起傷員轉移。由於準備充分,傷員們得到了及時治療。


土方熬製硝鹽為傷員清洗傷口

戰爭時期的傷員多是槍傷、炸傷,還有很多骨折的。

治療骨折需要打石膏,買不到原材料就自己製作。抗戰醫院夜以繼日,輪流推碾,將生石膏碾碎後,篩出細粉末,放進大鍋裡翻炒,製成石膏敷料。蒸餾水用途很廣,配製藥品離不開它。怎麼辦?抗戰醫院人員就在楊莊附近河灘上挖了數個大坑,將坑裡滲出來的水取回來,用自制蒸餾器連蒸三遍,然後用來配製藥品。當時,抗戰醫院少量的消炎藥只能給重傷員用,大量的傷口消炎只能用鹽水清洗。根據地食鹽奇缺,宋任窮就組織發動群眾用土方熬製硝鹽。熬製提煉硝鹽的原料是硝土。硝土哪裡來?老屋牆上、地窯裡面、棺材底下、廢棄多年的茅坑……特別是茅牆上的土磚,硝霜很濃。氯化鈉雖然極為普通,但同樣需要自己熬製,他們把硝鹽和部分粗鹽放到鍋里加上水,一遍遍地熬,直到提煉出又白又細的鹽粉為止。

楊莊村黨支部書記夏秋記介紹,烽火歲月,戰事一個接著一個。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楊莊抗戰醫院只能用普通物品來代替藥品。由於很多傷員從戰場上轉移到醫院,路上要走好幾天,傷口感染、化膿、生蛆。面對這種情況,楊莊村李青女老大娘就帶領大家把自己家捨不得吃的香油主動獻出來,用於驅除八路軍傷員傷口上的蛆蟲。缺少米、面、油,生活條件差,很多傷員患了腹瀉病。楊莊村一位老中醫就把豬骨頭燒焦、研碎,製成“骨炭粉”,用來治療傷員腹瀉,果真見效。這位老中醫還把雞蛋殼炒黃、壓碎,篩成粉末,稱作“蛋黃散”,用來為傷員補充鈣質;用肥皂水灌腸,治療少數傷員大便祕結;把肥皂膏敷在傷員紅腫處,止痛消腫。村委幹部夏少增從茂密的樹林中採集薺菜,搗成泥為傷員止血,還採集來馬齒菜、大蒜,治療傷員的腸炎、痢疾等疾病。村裡的群眾用一個又一個“祖傳祕方”,救治了大量的八路軍傷病員。

此外,抗戰醫院把楊莊村群眾捐獻的棉花、土布先用漂白粉脫脂,再用淨水脫漂,然後用淨水脫漂;醫護人員製造藥棉、紗布、繃帶等。醫護人員還用豬板油煉化代替凡士林,配製各種軟膏和油紗條。傷員換下來的三角巾等,洗了再洗,用了再用。


當年醫院共救治1800名重傷員

1942年7月中旬,曾任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部作戰參謀、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齊健民(系山東省臨邑縣恆源齊家村人)在深夜強攻現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回隆鎮外南1.5公里南李莊日偽軍據點時,左大腿負了重傷,從前線被民兵連夜抬到楊莊抗戰醫院,住在楊莊鄰村西田莊抗戰堡壘戶王春明家中,隱蔽養傷治療。宋任窮帶領一名醫術精湛的主刀醫生和兩名醫護人員趕到西田莊村,為齊健民精心治療。

由於傷勢嚴重,必須立即“開刀取彈”,宋任窮現場告誡醫護人員一定要保住齊健民受傷的這條大腿。接下來,土方麻醉、止血、開刀、縫合等,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醫護人員從齊健民左大腿受傷處連續取出了5顆子彈。因傷口化膿生蛆,醫護人員想了個土辦法,把土麻醉藥塗在蛆蟲尾巴上,蛆蟲立刻變成白色而死亡,這樣就很容易取下來,傷口也不疼。經過醫護人員精心醫治和護理,3個月後,齊健民傷愈重返了戰場。

在敵後抗日戰爭中,楊莊抗戰醫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醫院,因為它是無形的。除了西大寺外,領導幹部和醫護人員都分散在楊莊村及周圍廣大農村中,全著便衣,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醫院還建立了一些生產基地,搞副業生產,以減輕人民負擔,改善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生活。由於敵後抗戰環境極其複雜和殘酷,醫護人員只能揹著一個自己動手縫製的土布舊挎包,內裝簡單的換藥器材和藥品,定期不定期地到楊莊村及周圍村莊住有傷員的農戶家中進行巡診。

為了保護傷員和抗戰醫院醫護人員,宋任窮組織帶領楊莊群眾開挖地道,佈置床鋪,抬擔架,搬運物資,每次都搶在敵人掃蕩前面,把醫院安全順利轉移。從1941年農曆十一月至1944年五月,楊莊抗戰醫院共救治了1800名重傷員、3700名輕傷員和大量抗日民眾,其中有103名重傷員因搶救無效而犧牲。這些犧牲的八路軍傷病員,被楊莊村群眾分別葬在楊莊西大寺80多畝寺田裡。新中國建立後,大部分烈士遺骨被遷走,剩下只有不到70座烈士墳墓。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紀念館主題大廳。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栽的棗樹。

2012年10月17日,“中共冀南區黨委舊址暨宋任窮舊居”在楊莊修復落成的同時,位於楊莊村東南角、佔地5.6畝的“冀南區抗日烈士陵園”也按時修復落成。記者看到,陵園裡有烈士臥碑、紀念大廳等,陵園中央矗立著一座由開國大將陳賡之子陳知建將軍親筆題寫的“冀南抗日根據地烈士紀念碑”。


相關

楊莊冀南銀行當年發放各類貸款5.8億多

“行無固址隨軍遊,工無桌椅在炕頭;有事即辦無日夜,錢賬隨身安無憂。”這首由當年冀南銀行普通員工撰寫的打油詩,再現了抗戰歲月的冀南銀行(也稱“馬背銀行”)的真實工作場景。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是魯西北紅色舊址相對集中的一個地方,在村南主街道有一處冀南銀行銀行舊址。宋任窮在楊莊三年,冀南銀行共發放農、工、商業貸款5.8億多元,貸款對象絕大多數是貧農。

用土方法造出冀南票

"
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宋任窮(1909年7月17日—2005年1月8日),是冀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這位唯一從魯西北抗日峰火中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和我國研製“兩彈一星”及發展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曾是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長達3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宋任窮誕辰110週年。宋任窮與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抗戰醫院、地道戰、兵工廠的故事,在聊城這片革命熱土上久久傳揚。如今,記者再次探訪了這片紅色土地,尋找這位開國元勳在這裡留下的革命足跡,回憶老一輩的豐功偉績。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地處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援建的“2606”項目平原生態示範林中心區。一走進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色的海洋,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果茂盛。

上世紀40年代初期,楊莊村隸屬朝北第五區,是著名的“抗日模範村”。1941年農曆十一月,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129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指示,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輾轉至這裡,在此工作、戰鬥、生活了3年之久。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在楊莊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的住處。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舊居。

宋任窮進駐楊莊村不久,就建起了楊莊地下抗戰醫院等,楊莊村隨之成為冀南抗日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成為冀南區政治、軍事、經濟中心。


抗戰醫院設在村西頭“西大寺”

頻繁的戰鬥,險惡的環境,落後的裝備,致使大量傷員急需醫治。楊莊地下抗戰醫院應運而生。起初,楊莊抗戰醫院設在現戶主王現林家中,後搬至位於村西頭的“西大寺”。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醫院動手術場景。

今年87歲的該村村民夏德芳說,楊莊“西大寺”始建於宋代,寺院佔地36.8畝,房屋28間,均為大瓦房,磚木結構。它座北朝南,建有高約6米的門樓和大扇門,大門兩側立著高1.9米的哼哈二將,門內有東西廂房。院裡長有10餘株大槐樹和柏樹,樹冠闊大,樹高30多米,枝葉稠密,遮天蔽日,景色幽沉,夏季乘涼,可容一二百人。整個寺院分為前後兩院,進大門是8間前大殿,殿內正中是西天佛祖神像,大殿前有東西廂房各5間。後院有佛教大乘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神像。後大殿前也有東西廊房各5間,是僧人的居住場所。這裡通常住有30多名僧人,有寺田80餘畝,耕種收穫均由他們負責。

楊莊抗戰醫院有醫護人員37名,醫療設備簡陋,藥品奇缺。每天收治傷員20多人,多時30餘人,其中傷患者有縣大隊和區中隊戰士、冀南軍區部隊指戰員,還有部分抗日民眾。輕傷員在各農戶家中治療,重傷員集中在“西大寺”治療。對於輕傷員,通常是一戶住一個,選擇住房較多的農戶。醫護人員按時巡診檢查治療,由於醫院不發被褥,每到一戶,他們就拿著“借物記”,到村民家中借被褥,給自己和傷員用。

當時,地下黨員夏炳銀是該村黨支部書記,他家有兩個大院,一個大院是冀南銀行所在地,另一個大院住有七八名傷員。村中抗日堡壘戶霍福翰一家專門騰出三間房屋,住有四五名傷員。有時傷員太多,楊莊容納不下,夏炳銀就依靠朝北工委的支持,將一些傷員轉移至鄰村西田莊。對於每個傷員,夏炳銀都親自安排2名青壯年民工負責守護,並備有一塊門板、兩根繩子、一條扁擔,一旦有敵情立即由民工抬起傷員轉移。由於準備充分,傷員們得到了及時治療。


土方熬製硝鹽為傷員清洗傷口

戰爭時期的傷員多是槍傷、炸傷,還有很多骨折的。

治療骨折需要打石膏,買不到原材料就自己製作。抗戰醫院夜以繼日,輪流推碾,將生石膏碾碎後,篩出細粉末,放進大鍋裡翻炒,製成石膏敷料。蒸餾水用途很廣,配製藥品離不開它。怎麼辦?抗戰醫院人員就在楊莊附近河灘上挖了數個大坑,將坑裡滲出來的水取回來,用自制蒸餾器連蒸三遍,然後用來配製藥品。當時,抗戰醫院少量的消炎藥只能給重傷員用,大量的傷口消炎只能用鹽水清洗。根據地食鹽奇缺,宋任窮就組織發動群眾用土方熬製硝鹽。熬製提煉硝鹽的原料是硝土。硝土哪裡來?老屋牆上、地窯裡面、棺材底下、廢棄多年的茅坑……特別是茅牆上的土磚,硝霜很濃。氯化鈉雖然極為普通,但同樣需要自己熬製,他們把硝鹽和部分粗鹽放到鍋里加上水,一遍遍地熬,直到提煉出又白又細的鹽粉為止。

楊莊村黨支部書記夏秋記介紹,烽火歲月,戰事一個接著一個。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楊莊抗戰醫院只能用普通物品來代替藥品。由於很多傷員從戰場上轉移到醫院,路上要走好幾天,傷口感染、化膿、生蛆。面對這種情況,楊莊村李青女老大娘就帶領大家把自己家捨不得吃的香油主動獻出來,用於驅除八路軍傷員傷口上的蛆蟲。缺少米、面、油,生活條件差,很多傷員患了腹瀉病。楊莊村一位老中醫就把豬骨頭燒焦、研碎,製成“骨炭粉”,用來治療傷員腹瀉,果真見效。這位老中醫還把雞蛋殼炒黃、壓碎,篩成粉末,稱作“蛋黃散”,用來為傷員補充鈣質;用肥皂水灌腸,治療少數傷員大便祕結;把肥皂膏敷在傷員紅腫處,止痛消腫。村委幹部夏少增從茂密的樹林中採集薺菜,搗成泥為傷員止血,還採集來馬齒菜、大蒜,治療傷員的腸炎、痢疾等疾病。村裡的群眾用一個又一個“祖傳祕方”,救治了大量的八路軍傷病員。

此外,抗戰醫院把楊莊村群眾捐獻的棉花、土布先用漂白粉脫脂,再用淨水脫漂,然後用淨水脫漂;醫護人員製造藥棉、紗布、繃帶等。醫護人員還用豬板油煉化代替凡士林,配製各種軟膏和油紗條。傷員換下來的三角巾等,洗了再洗,用了再用。


當年醫院共救治1800名重傷員

1942年7月中旬,曾任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部作戰參謀、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齊健民(系山東省臨邑縣恆源齊家村人)在深夜強攻現今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回隆鎮外南1.5公里南李莊日偽軍據點時,左大腿負了重傷,從前線被民兵連夜抬到楊莊抗戰醫院,住在楊莊鄰村西田莊抗戰堡壘戶王春明家中,隱蔽養傷治療。宋任窮帶領一名醫術精湛的主刀醫生和兩名醫護人員趕到西田莊村,為齊健民精心治療。

由於傷勢嚴重,必須立即“開刀取彈”,宋任窮現場告誡醫護人員一定要保住齊健民受傷的這條大腿。接下來,土方麻醉、止血、開刀、縫合等,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苟,醫護人員從齊健民左大腿受傷處連續取出了5顆子彈。因傷口化膿生蛆,醫護人員想了個土辦法,把土麻醉藥塗在蛆蟲尾巴上,蛆蟲立刻變成白色而死亡,這樣就很容易取下來,傷口也不疼。經過醫護人員精心醫治和護理,3個月後,齊健民傷愈重返了戰場。

在敵後抗日戰爭中,楊莊抗戰醫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醫院,因為它是無形的。除了西大寺外,領導幹部和醫護人員都分散在楊莊村及周圍廣大農村中,全著便衣,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醫院還建立了一些生產基地,搞副業生產,以減輕人民負擔,改善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生活。由於敵後抗戰環境極其複雜和殘酷,醫護人員只能揹著一個自己動手縫製的土布舊挎包,內裝簡單的換藥器材和藥品,定期不定期地到楊莊村及周圍村莊住有傷員的農戶家中進行巡診。

為了保護傷員和抗戰醫院醫護人員,宋任窮組織帶領楊莊群眾開挖地道,佈置床鋪,抬擔架,搬運物資,每次都搶在敵人掃蕩前面,把醫院安全順利轉移。從1941年農曆十一月至1944年五月,楊莊抗戰醫院共救治了1800名重傷員、3700名輕傷員和大量抗日民眾,其中有103名重傷員因搶救無效而犧牲。這些犧牲的八路軍傷病員,被楊莊村群眾分別葬在楊莊西大寺80多畝寺田裡。新中國建立後,大部分烈士遺骨被遷走,剩下只有不到70座烈士墳墓。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楊莊抗戰紀念館主題大廳。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宋任窮當年栽的棗樹。

2012年10月17日,“中共冀南區黨委舊址暨宋任窮舊居”在楊莊修復落成的同時,位於楊莊村東南角、佔地5.6畝的“冀南區抗日烈士陵園”也按時修復落成。記者看到,陵園裡有烈士臥碑、紀念大廳等,陵園中央矗立著一座由開國大將陳賡之子陳知建將軍親筆題寫的“冀南抗日根據地烈士紀念碑”。


相關

楊莊冀南銀行當年發放各類貸款5.8億多

“行無固址隨軍遊,工無桌椅在炕頭;有事即辦無日夜,錢賬隨身安無憂。”這首由當年冀南銀行普通員工撰寫的打油詩,再現了抗戰歲月的冀南銀行(也稱“馬背銀行”)的真實工作場景。

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是魯西北紅色舊址相對集中的一個地方,在村南主街道有一處冀南銀行銀行舊址。宋任窮在楊莊三年,冀南銀行共發放農、工、商業貸款5.8億多元,貸款對象絕大多數是貧農。

用土方法造出冀南票

宋任窮在莘縣楊莊創辦抗戰醫院

冀南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是我黨在抗戰時期建立的革命根據地銀行之一。1939年10月15日,冀南銀行在山西省黎城縣小寨村一間農家四合院掛牌成立。宋任窮帶領冀南黨政軍部分後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轉移至楊莊村後,將冀南銀行設在抗日堡壘戶、地下黨員夏炳銀家中。

當時,夏炳銀家有三間堂屋和三間西廂房。冀南銀行共有七八名員工,吃、住、工作都在這三間西廂房,睡通鋪,用幾塊磚支鍋做飯,喝稀粥。進駐楊莊幾年間,銀行員工一次沒出過家門,左鄰右舍都不知道此處有銀行。宋任窮經常對夏炳銀說:“老夏啊,冀南銀行是咱整個冀南區的寶貝疙瘩和經濟戰線上的命根子,要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搞活金融市場,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非它莫屬啊!保護好它,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心理或出現任何半點紕漏。”楊莊村原黨支部書記夏祥印說:“俺爺爺、奶奶常給俺講,那時家中有兩隻老母雞,下的蛋都捨不得吃,攢起來用於照顧患病的銀行員工和八路軍傷員。全家把平時節省下來的白麵、油、鹽全部捐獻出來,讓宋任窮和銀行員工吃得儘量好一些。”

在楊莊,宋任窮高度重視財政經濟工作,把它作為抗日根據地生存、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最突出一點就是運用貨幣武器堅持抗戰。在敵佔區,敵人實行經濟掠奪,大量發行偽鈔,吸取戰爭物資。宋任窮提出:“要造出獨立自主的地方性貨幣,發行冀南票和魯西票。”在冀南票發行初期,市面上法幣、山西票、河北票以及各種流通兌換券,五花八門,相當蕪雜,甚至還有偽鈔魚目混珠。對此,冀南區專門成立了經濟委員會,宋任窮親自擔任主任,並以冀南行政公署名義頒佈《禁止敵偽鈔暫行辦法的通令》。夏秋記說,宋任窮在楊莊指揮了整個冀南區貨幣整頓活動,讓冀南幣佔領市場,沉重打擊了偽鈔,肅清了土雜鈔,在整個冀南區逐步建立冀南幣為本位幣的統一市場。

印刷發行統一貨幣冀南票和魯西票,最缺的就是堅固耐磨的特殊紙張。怎麼辦?宋任窮就發動群眾想辦法,並找當地有造紙經驗的工人和群眾做調查。當時,楊莊村有500口人,3000多畝土地,絕大部分是一望無際的老樹林,有松樹、柏樹、楊樹等各種樹木,樹齡至少在百年以上。後來的事實表明,用它造紙、印刷冀南幣再好不過了。另外,還缺少油墨。宋任窮就多次召開民主會,群策群力想辦法,並找十幾位年邁的老人座談,其中有一位教書的夏老先生說,可以用土方造油墨,就是將鬆膏燒成煙油,再調上熟桐油就可以了。於是,宋任窮就帶領銀行員工和一些幹部戰士,到樹林中砍松木,取鬆膏,試製油墨,反覆幾十次,終於試製成功。

發放各類貸款5.8億多

由於在楊莊統一了貨幣,宋任窮在對敵偽貿易鬥爭中,掌握了主動權,較大搞活了金融市場,不斷積蓄和壯大了抗戰力量。截止到1943年初,冀南軍區的部隊由最初東進時的五個連,發展到擁有七個旅6萬多人的正規部隊,另有六個軍分區、各個縣大隊、區小隊、村民兵組織,總人數達十幾萬。

楊莊冀南銀行由於生產車間少,冀南幣產量不高,為了擴大發行冀南票和魯西票,宋任窮在朝北一帶開辦了北王奉等多處印刷所,使冀南幣逐步在太行、太嶽和冀魯豫地區流通。從1941年農曆十一月至1944年,冀南票成為解放區流通最廣泛的一種貨幣,共200個縣市、4000萬人口使用。

夏秋記說,隨著抗戰根據地的不斷鞏固和發展,冀南銀行的地位和作用尤為突出。1943年初,宋任窮在楊莊率領冀南銀行開始向朝北一帶廣大群眾發放春耕貸款,解決農民生產中的一些困難,如動員群眾用春耕貸款買牲口,組織邊沿地區的騾馬大會,引進敵佔區的牲口,以解決畜力缺乏的困難。同年7月,宋任窮組織指揮了冀南區軍民大生產運動,冀南銀行在大生產運動中開展信貸工作,以幫助生產為重點,輔助刺激農業發展。同時,配合救災發展手工業和農村副業,由朝北、莘朝縣政府貸款所購置的大小農具一萬多種。1942年,宋任窮曾多次組織冀南銀行發放救濟災荒無息貸款,減輕了人民負擔,增加了財政收入,減少了財政開支,穩定了物價,保持了貨幣幣值的相對穩定。三年間,冀南銀行共發放農、工、商業貸款5.8億多元,貸款對象絕大多數是貧農,其次是中農。

冀南抗日根據地貨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佔領市場,給冀南抗日戰爭積蓄了雄厚的財力,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世祥、閆洪濤亦對本文作出貢獻,在此表示感謝)

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 通訊員 牛貴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