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

公元1127年,金兵包圍北宋都城開封。開封城中仍然有將近十萬大軍。

因為親歷了一年前李綱帶領開封軍民取勝的戰鬥,欽宗對於城防非常有信心。他每天都會登上城門,吃士兵的飯菜,把自己的飯菜分給士兵,他讓皇后帶領嬪妃和宮女夜以繼日的加工棉衣棉被,給將士們禦寒,甚至在金兵攻城的時候他也毫不畏懼地登上城樓視察。

"

公元1127年,金兵包圍北宋都城開封。開封城中仍然有將近十萬大軍。

因為親歷了一年前李綱帶領開封軍民取勝的戰鬥,欽宗對於城防非常有信心。他每天都會登上城門,吃士兵的飯菜,把自己的飯菜分給士兵,他讓皇后帶領嬪妃和宮女夜以繼日的加工棉衣棉被,給將士們禦寒,甚至在金兵攻城的時候他也毫不畏懼地登上城樓視察。

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論北宋皇帝,可能也只有這麼幾日,像他們的太祖。

照理說,北宋的軍隊雖然野戰不行,但守城是強項,而且連皇帝也如此勇敢,保衛開封的機會應該很大才對。

不過歷史確實愛開玩笑,一個叫郭京的道士自稱有讓軍隊隱形的能力,並且通過魔術把滿朝文武以及宋欽宗全部騙過。宋欽宗賜給他高官厚祿,讓他組織一支“六甲神兵”軍隊,準備在關鍵時刻上陣。

戰爭焦灼時,宋欽宗看到士兵陣亡越來越多,派出郭京迎戰。妖道郭京出戰時要求城門樓的守軍不能觀看,必須撤下。悲劇發生了,七千多人的六甲神兵自以為能隱身,大剌剌的、無秩序的靠近金營,剛照面就被幾百個衝鋒的金兵殺光,城門樓上此時沒有守軍,金兵順勢破城。

金兵以屠城要挾,讓宋欽宗到金營投降,欽宗抵達後,告訴欽宗回城搜刮金銀繳納,之後撤兵。欽宗搜刮了一些金銀交給金人,富戶和百姓都被颳了牆皮。

但是金人要欽宗再赴金營,這次他們再也沒有釋放欽宗,反而再以屠城為要挾,把有病在身的太上皇宋徽宗也騙到了金營。隨後又以相同的方式抓了皇后、太子,不久後就把後宮、朝臣們擄盡,即靖康之難。

"

公元1127年,金兵包圍北宋都城開封。開封城中仍然有將近十萬大軍。

因為親歷了一年前李綱帶領開封軍民取勝的戰鬥,欽宗對於城防非常有信心。他每天都會登上城門,吃士兵的飯菜,把自己的飯菜分給士兵,他讓皇后帶領嬪妃和宮女夜以繼日的加工棉衣棉被,給將士們禦寒,甚至在金兵攻城的時候他也毫不畏懼地登上城樓視察。

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論北宋皇帝,可能也只有這麼幾日,像他們的太祖。

照理說,北宋的軍隊雖然野戰不行,但守城是強項,而且連皇帝也如此勇敢,保衛開封的機會應該很大才對。

不過歷史確實愛開玩笑,一個叫郭京的道士自稱有讓軍隊隱形的能力,並且通過魔術把滿朝文武以及宋欽宗全部騙過。宋欽宗賜給他高官厚祿,讓他組織一支“六甲神兵”軍隊,準備在關鍵時刻上陣。

戰爭焦灼時,宋欽宗看到士兵陣亡越來越多,派出郭京迎戰。妖道郭京出戰時要求城門樓的守軍不能觀看,必須撤下。悲劇發生了,七千多人的六甲神兵自以為能隱身,大剌剌的、無秩序的靠近金營,剛照面就被幾百個衝鋒的金兵殺光,城門樓上此時沒有守軍,金兵順勢破城。

金兵以屠城要挾,讓宋欽宗到金營投降,欽宗抵達後,告訴欽宗回城搜刮金銀繳納,之後撤兵。欽宗搜刮了一些金銀交給金人,富戶和百姓都被颳了牆皮。

但是金人要欽宗再赴金營,這次他們再也沒有釋放欽宗,反而再以屠城為要挾,把有病在身的太上皇宋徽宗也騙到了金營。隨後又以相同的方式抓了皇后、太子,不久後就把後宮、朝臣們擄盡,即靖康之難。

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宋徽宗到金營見到兒子,大少爺的脾氣不改,不斷的對欽宗抱怨“之前讓你跟我一起到南方巡幸,你不聽,偏要聽宰相何慄的”。欽宗也感嘆“宰相誤我”,與此同時,他還表示:

“不用种師道言,以 至於此!”

种師道就是《水滸傳》中魯提轄口中的“老種經略”,生前曾領兵對抗西夏;遼國滅亡、金國崛起之後,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但是种師道在臨終之前,作為一個主戰派,非但沒有鼓勵信心十足的欽宗戰鬥,反而上書建議宋欽宗移師西岸,躲避金兵鋒芒。

這也是為什麼,宋欽宗落難後,想起了這名已經死去一年多的、七十多歲的老將軍的原因。

可是,宋朝皇帝有抵抗的決心,這是多麼難得啊。

而且,种師道作為一代名將,一個主戰派,為什麼臨死之前要勸說宋欽宗遷都呢?

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一把辛酸淚。

從整個宋金戰爭的過程中去看,不難發現,宋朝畢竟在國力上更勝一籌:雖然沒有驍勇的騎兵,但是人口具有優勢,而且城牆堅固,所以金兵進攻宋朝也並不順利。1126年金兵包圍開封的那次戰爭,實際上金兵鐵騎在邊境上是受到了極大阻力,所以才選擇了孤軍深入。到了開封之後,文臣李綱帶領大將守城,又擊退了金兵。本來局勢大好,种師道大軍增援,大勝在望,結果驚慌的皇帝卻同意了宰相李邦彥和談的建議。种師道抵達開封后,立刻點出,如果開封城外提前堅壁清野,金兵早就撤了。李邦彥沒想到,李綱也沒想到。

宋軍實在是太過於缺乏專業的軍事人才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贏,什時候不能贏,就算實力佔優,也會打敗仗,就算打了勝仗,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贏的,也要割地賠款。

​宋欽宗身邊沒有智者,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欽宗時有名氣的大學問家不計其數,而欽宗身邊的唐恪、何慄等人,都有傳世作品遺留。金兵圍城時,從史書上留下的資料看,金兵要求談判時,何慄判斷金兵可能堅持不久了,提議暫時拒絕和談,以換取談判優勢---這很正確,作為政治家的智商,他們是合格的。

要說欽宗的大臣們沒有氣節,沒有志士,那就更沒道理了。唐恪作為主和派,何慄作為主戰派,雖然思想不同,也各有功過,但是當開封城破,北宋滅亡後不久,二人都選擇了自殺殉國。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死都不怕,我們很難說他們沒有氣節。

但是,有智慧,有勇氣,不代表能打勝仗。

北宋缺的是職業軍事家。軍事家的成長需要戰場經驗的積累,並不是有聰明的頭腦、膽略和智慧就能行。就像李綱,雖然贏了開封保衛戰,但仍然犯了很多致命的錯誤,否則戰爭會能夠贏得很輕鬆。

而李綱作為一名書生,在指揮開封保衛戰前,曾經對城牆、護城河進行了細緻的考察,然後進行加固;對軍備也進行了調研,甚至守城的石頭也要親自過問;李綱對士兵和百姓如何守城也進行了提前的安排,保證後勤供應。李綱取勝,靠的是他去學習軍事,瞭解細節。但是後來李綱奉命出城迎擊金兵,遭到大敗,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

北宋領兵的將領,當時除了种師道、种師中兄弟二人,多是紙上談兵,他們對於戰爭的認識,僅限於兵書上的說法,不知道攻城武器的力道,不知道兵器和兵種的相剋,更不知道金人有多少兵馬,更想不到,金兵在開封城外的運輸和糧草,都是取自當地百姓,如果提前做準備,金兵孤軍深入不可能攻破開封。

這些讀書人中不乏智慧超群者,不乏以死報國的精神,但是,專業的事情只能專業的人幹。

"

公元1127年,金兵包圍北宋都城開封。開封城中仍然有將近十萬大軍。

因為親歷了一年前李綱帶領開封軍民取勝的戰鬥,欽宗對於城防非常有信心。他每天都會登上城門,吃士兵的飯菜,把自己的飯菜分給士兵,他讓皇后帶領嬪妃和宮女夜以繼日的加工棉衣棉被,給將士們禦寒,甚至在金兵攻城的時候他也毫不畏懼地登上城樓視察。

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論北宋皇帝,可能也只有這麼幾日,像他們的太祖。

照理說,北宋的軍隊雖然野戰不行,但守城是強項,而且連皇帝也如此勇敢,保衛開封的機會應該很大才對。

不過歷史確實愛開玩笑,一個叫郭京的道士自稱有讓軍隊隱形的能力,並且通過魔術把滿朝文武以及宋欽宗全部騙過。宋欽宗賜給他高官厚祿,讓他組織一支“六甲神兵”軍隊,準備在關鍵時刻上陣。

戰爭焦灼時,宋欽宗看到士兵陣亡越來越多,派出郭京迎戰。妖道郭京出戰時要求城門樓的守軍不能觀看,必須撤下。悲劇發生了,七千多人的六甲神兵自以為能隱身,大剌剌的、無秩序的靠近金營,剛照面就被幾百個衝鋒的金兵殺光,城門樓上此時沒有守軍,金兵順勢破城。

金兵以屠城要挾,讓宋欽宗到金營投降,欽宗抵達後,告訴欽宗回城搜刮金銀繳納,之後撤兵。欽宗搜刮了一些金銀交給金人,富戶和百姓都被颳了牆皮。

但是金人要欽宗再赴金營,這次他們再也沒有釋放欽宗,反而再以屠城為要挾,把有病在身的太上皇宋徽宗也騙到了金營。隨後又以相同的方式抓了皇后、太子,不久後就把後宮、朝臣們擄盡,即靖康之難。

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宋徽宗到金營見到兒子,大少爺的脾氣不改,不斷的對欽宗抱怨“之前讓你跟我一起到南方巡幸,你不聽,偏要聽宰相何慄的”。欽宗也感嘆“宰相誤我”,與此同時,他還表示:

“不用种師道言,以 至於此!”

种師道就是《水滸傳》中魯提轄口中的“老種經略”,生前曾領兵對抗西夏;遼國滅亡、金國崛起之後,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但是种師道在臨終之前,作為一個主戰派,非但沒有鼓勵信心十足的欽宗戰鬥,反而上書建議宋欽宗移師西岸,躲避金兵鋒芒。

這也是為什麼,宋欽宗落難後,想起了這名已經死去一年多的、七十多歲的老將軍的原因。

可是,宋朝皇帝有抵抗的決心,這是多麼難得啊。

而且,种師道作為一代名將,一個主戰派,為什麼臨死之前要勸說宋欽宗遷都呢?

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一把辛酸淚。

從整個宋金戰爭的過程中去看,不難發現,宋朝畢竟在國力上更勝一籌:雖然沒有驍勇的騎兵,但是人口具有優勢,而且城牆堅固,所以金兵進攻宋朝也並不順利。1126年金兵包圍開封的那次戰爭,實際上金兵鐵騎在邊境上是受到了極大阻力,所以才選擇了孤軍深入。到了開封之後,文臣李綱帶領大將守城,又擊退了金兵。本來局勢大好,种師道大軍增援,大勝在望,結果驚慌的皇帝卻同意了宰相李邦彥和談的建議。种師道抵達開封后,立刻點出,如果開封城外提前堅壁清野,金兵早就撤了。李邦彥沒想到,李綱也沒想到。

宋軍實在是太過於缺乏專業的軍事人才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贏,什時候不能贏,就算實力佔優,也會打敗仗,就算打了勝仗,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贏的,也要割地賠款。

​宋欽宗身邊沒有智者,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欽宗時有名氣的大學問家不計其數,而欽宗身邊的唐恪、何慄等人,都有傳世作品遺留。金兵圍城時,從史書上留下的資料看,金兵要求談判時,何慄判斷金兵可能堅持不久了,提議暫時拒絕和談,以換取談判優勢---這很正確,作為政治家的智商,他們是合格的。

要說欽宗的大臣們沒有氣節,沒有志士,那就更沒道理了。唐恪作為主和派,何慄作為主戰派,雖然思想不同,也各有功過,但是當開封城破,北宋滅亡後不久,二人都選擇了自殺殉國。無論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死都不怕,我們很難說他們沒有氣節。

但是,有智慧,有勇氣,不代表能打勝仗。

北宋缺的是職業軍事家。軍事家的成長需要戰場經驗的積累,並不是有聰明的頭腦、膽略和智慧就能行。就像李綱,雖然贏了開封保衛戰,但仍然犯了很多致命的錯誤,否則戰爭會能夠贏得很輕鬆。

而李綱作為一名書生,在指揮開封保衛戰前,曾經對城牆、護城河進行了細緻的考察,然後進行加固;對軍備也進行了調研,甚至守城的石頭也要親自過問;李綱對士兵和百姓如何守城也進行了提前的安排,保證後勤供應。李綱取勝,靠的是他去學習軍事,瞭解細節。但是後來李綱奉命出城迎擊金兵,遭到大敗,因為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

北宋領兵的將領,當時除了种師道、种師中兄弟二人,多是紙上談兵,他們對於戰爭的認識,僅限於兵書上的說法,不知道攻城武器的力道,不知道兵器和兵種的相剋,更不知道金人有多少兵馬,更想不到,金兵在開封城外的運輸和糧草,都是取自當地百姓,如果提前做準備,金兵孤軍深入不可能攻破開封。

這些讀書人中不乏智慧超群者,不乏以死報國的精神,但是,專業的事情只能專業的人幹。

宋欽宗被抓後,追思往昔:悔不聽此人之言

种師道死前,其弟种師中在營救太原的時候,因為負責配合的統帥未能執行預定計劃,且糧草供應不及,被迫孤軍奮戰而死。种師中戰死,种師道病死,宋欽宗當時可用的人當中,已經沒有懂兵的人了。這種情況下,种師道只能從實際出發,讓宋欽宗遷都西安,以圖用國土的縱深將拖延金人騎兵,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勝利。

人都是自信的,尤其是對自己不瞭解的事情,常常容易盲目自信,聰明人更加如此。在沒有細緻瞭解軍事的情況下,飽學之士認為自己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貿然指揮軍隊,居然相信有隱身軍隊的存在,悲劇成了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种師道勸說欽宗遷都西安的時候,已經自知時日無多了。這個時候,繼續主張抗金不僅保全名聲,還能迎合欽宗;即使默不作聲,以他此前屢次主戰,並且戰功卓著的情況下,無論如何他的歷史地位都是一個英雄。而他選擇勸說皇帝逃跑,卻有可能被視為投降言論。

七十多歲的老種經略不僅能夠忍受宋朝的武將壓制體系,本分於為國家抗擊敵人,臨終之前還能不計較身後評價,勸說皇帝逃跑,實在難得。用當年視角去看,無疑是忠臣良將;用今天的視角去看,更是胸懷廣闊的大英雄,令人欽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