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淺說水滸》第125期(文/焦目)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為名,一類是為利,這在水滸中尤為顯然。林沖刺配到滄州,沒掏錢給差撥時,被罵的狗血淋頭,一聲不敢坑;塞了銀子之後,不但免了一百殺威棒,而且還落個好差事。所以林沖不由得感慨一句:有錢可以通神!

同樣是刺配,盧俊義沒錢,不但戴重枷,而且一路受了不少罪,差點丟了小命;而宋江因為帶了銀子,再加上有關係,不但不戴枷,反而還能公然出去吃喝。

"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淺說水滸》第125期(文/焦目)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為名,一類是為利,這在水滸中尤為顯然。林沖刺配到滄州,沒掏錢給差撥時,被罵的狗血淋頭,一聲不敢坑;塞了銀子之後,不但免了一百殺威棒,而且還落個好差事。所以林沖不由得感慨一句:有錢可以通神!

同樣是刺配,盧俊義沒錢,不但戴重枷,而且一路受了不少罪,差點丟了小命;而宋江因為帶了銀子,再加上有關係,不但不戴枷,反而還能公然出去吃喝。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在江州的酒樓上,宋江和戴宗、李逵、張順等人,先後吃過幾次飯。江州在今天的江西南部,臨江而盛產魚,宋江又喜歡吃魚,所以幾人吃了幾次魚。先是魚辣湯,宋江嫌不夠新鮮,後來張順送來新鮮的大魚,幾人又吃了鮮魚湯以及鱠。

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水滸傳》

魚湯並沒什麼,值得一說的是鱠。所謂鱠,就是生肉片,也叫膾。按照史料記載,膾最遲在28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淺說水滸》第125期(文/焦目)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為名,一類是為利,這在水滸中尤為顯然。林沖刺配到滄州,沒掏錢給差撥時,被罵的狗血淋頭,一聲不敢坑;塞了銀子之後,不但免了一百殺威棒,而且還落個好差事。所以林沖不由得感慨一句:有錢可以通神!

同樣是刺配,盧俊義沒錢,不但戴重枷,而且一路受了不少罪,差點丟了小命;而宋江因為帶了銀子,再加上有關係,不但不戴枷,反而還能公然出去吃喝。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在江州的酒樓上,宋江和戴宗、李逵、張順等人,先後吃過幾次飯。江州在今天的江西南部,臨江而盛產魚,宋江又喜歡吃魚,所以幾人吃了幾次魚。先是魚辣湯,宋江嫌不夠新鮮,後來張順送來新鮮的大魚,幾人又吃了鮮魚湯以及鱠。

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水滸傳》

魚湯並沒什麼,值得一說的是鱠。所謂鱠,就是生肉片,也叫膾。按照史料記載,膾最遲在28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宋代曾經出土過一件西周晚期的文物,叫“兮甲盤”,上面有一百多字的銘文,記載了尹吉甫隨周宣王征伐獫狁(即後來的匈奴),以及徵收南淮夷地區賦貢的事情。尹吉甫凱旋之後,宴請朋友,其中有一道菜就是生魚片。宴請好友的事,在詩經中有記載。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詩經·小雅·六月》

“炰鱉”就是蒸煮老鱉;“膾鯉”就是把鯉魚切片。先秦時期,肉和魚都可以切成片生吃,不過在吃的時候要蘸著醬,醬的種類有很多,吃生肉片要蘸對應的醬,不可亂搭配。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其醬,不食”,意思就是,食物越精細越好,肉片越薄越好,如果醬不對,那就不能吃,可見孔子是個非常講究的吃貨,這與當時的周禮也有關。

"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淺說水滸》第125期(文/焦目)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為名,一類是為利,這在水滸中尤為顯然。林沖刺配到滄州,沒掏錢給差撥時,被罵的狗血淋頭,一聲不敢坑;塞了銀子之後,不但免了一百殺威棒,而且還落個好差事。所以林沖不由得感慨一句:有錢可以通神!

同樣是刺配,盧俊義沒錢,不但戴重枷,而且一路受了不少罪,差點丟了小命;而宋江因為帶了銀子,再加上有關係,不但不戴枷,反而還能公然出去吃喝。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在江州的酒樓上,宋江和戴宗、李逵、張順等人,先後吃過幾次飯。江州在今天的江西南部,臨江而盛產魚,宋江又喜歡吃魚,所以幾人吃了幾次魚。先是魚辣湯,宋江嫌不夠新鮮,後來張順送來新鮮的大魚,幾人又吃了鮮魚湯以及鱠。

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水滸傳》

魚湯並沒什麼,值得一說的是鱠。所謂鱠,就是生肉片,也叫膾。按照史料記載,膾最遲在28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宋代曾經出土過一件西周晚期的文物,叫“兮甲盤”,上面有一百多字的銘文,記載了尹吉甫隨周宣王征伐獫狁(即後來的匈奴),以及徵收南淮夷地區賦貢的事情。尹吉甫凱旋之後,宴請朋友,其中有一道菜就是生魚片。宴請好友的事,在詩經中有記載。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詩經·小雅·六月》

“炰鱉”就是蒸煮老鱉;“膾鯉”就是把鯉魚切片。先秦時期,肉和魚都可以切成片生吃,不過在吃的時候要蘸著醬,醬的種類有很多,吃生肉片要蘸對應的醬,不可亂搭配。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其醬,不食”,意思就是,食物越精細越好,肉片越薄越好,如果醬不對,那就不能吃,可見孔子是個非常講究的吃貨,這與當時的周禮也有關。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我們看《大秦帝國》,張儀就曾用利劍做一道魚膾,獻給昭文君。昭文君很是賞識他,不但讓他看九鼎,而且把隨身寶劍送給了張儀。

後世中,喜歡吃生肉片的人也不少,最有名的莫過於漢末時期的陳登。

陳登文韜武略齊備,不但獻計讓曹操滅了呂布,而且打敗過孫策孫權哥兒倆。此人因為嗜生魚片,還因此感染了寄生蟲,得了大病,結果差點死掉,幸虧華佗救了他。但是,陳登病好之後,還是喜歡吃生魚片,結果沒能有華佗救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曹植也是,他喜歡用生魚片蘸著小蝦醬吃。

"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淺說水滸》第125期(文/焦目)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為名,一類是為利,這在水滸中尤為顯然。林沖刺配到滄州,沒掏錢給差撥時,被罵的狗血淋頭,一聲不敢坑;塞了銀子之後,不但免了一百殺威棒,而且還落個好差事。所以林沖不由得感慨一句:有錢可以通神!

同樣是刺配,盧俊義沒錢,不但戴重枷,而且一路受了不少罪,差點丟了小命;而宋江因為帶了銀子,再加上有關係,不但不戴枷,反而還能公然出去吃喝。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在江州的酒樓上,宋江和戴宗、李逵、張順等人,先後吃過幾次飯。江州在今天的江西南部,臨江而盛產魚,宋江又喜歡吃魚,所以幾人吃了幾次魚。先是魚辣湯,宋江嫌不夠新鮮,後來張順送來新鮮的大魚,幾人又吃了鮮魚湯以及鱠。

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水滸傳》

魚湯並沒什麼,值得一說的是鱠。所謂鱠,就是生肉片,也叫膾。按照史料記載,膾最遲在28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宋代曾經出土過一件西周晚期的文物,叫“兮甲盤”,上面有一百多字的銘文,記載了尹吉甫隨周宣王征伐獫狁(即後來的匈奴),以及徵收南淮夷地區賦貢的事情。尹吉甫凱旋之後,宴請朋友,其中有一道菜就是生魚片。宴請好友的事,在詩經中有記載。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詩經·小雅·六月》

“炰鱉”就是蒸煮老鱉;“膾鯉”就是把鯉魚切片。先秦時期,肉和魚都可以切成片生吃,不過在吃的時候要蘸著醬,醬的種類有很多,吃生肉片要蘸對應的醬,不可亂搭配。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其醬,不食”,意思就是,食物越精細越好,肉片越薄越好,如果醬不對,那就不能吃,可見孔子是個非常講究的吃貨,這與當時的周禮也有關。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我們看《大秦帝國》,張儀就曾用利劍做一道魚膾,獻給昭文君。昭文君很是賞識他,不但讓他看九鼎,而且把隨身寶劍送給了張儀。

後世中,喜歡吃生肉片的人也不少,最有名的莫過於漢末時期的陳登。

陳登文韜武略齊備,不但獻計讓曹操滅了呂布,而且打敗過孫策孫權哥兒倆。此人因為嗜生魚片,還因此感染了寄生蟲,得了大病,結果差點死掉,幸虧華佗救了他。但是,陳登病好之後,還是喜歡吃生魚片,結果沒能有華佗救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曹植也是,他喜歡用生魚片蘸著小蝦醬吃。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不過,到南北朝時期,吃生肉片的人已經很少,多數人都是吃生魚片,尤其是新鮮的魚,所以人們又創造出專指生魚片的“鱠”字,以區分魚肉不分的“膾”。

唐朝以後,鱠這道美食依舊有名,吃生魚片的人不減反增。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大唐時,唐朝接待宴會上就有生魚片這道菜,日本人吃了之後倍覺美味,遂帶入日本,至今依然流行,即我們常說的“刺身”。

"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淺說水滸》第125期(文/焦目)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為名,一類是為利,這在水滸中尤為顯然。林沖刺配到滄州,沒掏錢給差撥時,被罵的狗血淋頭,一聲不敢坑;塞了銀子之後,不但免了一百殺威棒,而且還落個好差事。所以林沖不由得感慨一句:有錢可以通神!

同樣是刺配,盧俊義沒錢,不但戴重枷,而且一路受了不少罪,差點丟了小命;而宋江因為帶了銀子,再加上有關係,不但不戴枷,反而還能公然出去吃喝。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在江州的酒樓上,宋江和戴宗、李逵、張順等人,先後吃過幾次飯。江州在今天的江西南部,臨江而盛產魚,宋江又喜歡吃魚,所以幾人吃了幾次魚。先是魚辣湯,宋江嫌不夠新鮮,後來張順送來新鮮的大魚,幾人又吃了鮮魚湯以及鱠。

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叫酒保切鱠。——《水滸傳》

魚湯並沒什麼,值得一說的是鱠。所謂鱠,就是生肉片,也叫膾。按照史料記載,膾最遲在28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宋代曾經出土過一件西周晚期的文物,叫“兮甲盤”,上面有一百多字的銘文,記載了尹吉甫隨周宣王征伐獫狁(即後來的匈奴),以及徵收南淮夷地區賦貢的事情。尹吉甫凱旋之後,宴請朋友,其中有一道菜就是生魚片。宴請好友的事,在詩經中有記載。

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詩經·小雅·六月》

“炰鱉”就是蒸煮老鱉;“膾鯉”就是把鯉魚切片。先秦時期,肉和魚都可以切成片生吃,不過在吃的時候要蘸著醬,醬的種類有很多,吃生肉片要蘸對應的醬,不可亂搭配。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其醬,不食”,意思就是,食物越精細越好,肉片越薄越好,如果醬不對,那就不能吃,可見孔子是個非常講究的吃貨,這與當時的周禮也有關。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我們看《大秦帝國》,張儀就曾用利劍做一道魚膾,獻給昭文君。昭文君很是賞識他,不但讓他看九鼎,而且把隨身寶劍送給了張儀。

後世中,喜歡吃生肉片的人也不少,最有名的莫過於漢末時期的陳登。

陳登文韜武略齊備,不但獻計讓曹操滅了呂布,而且打敗過孫策孫權哥兒倆。此人因為嗜生魚片,還因此感染了寄生蟲,得了大病,結果差點死掉,幸虧華佗救了他。但是,陳登病好之後,還是喜歡吃生魚片,結果沒能有華佗救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曹植也是,他喜歡用生魚片蘸著小蝦醬吃。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不過,到南北朝時期,吃生肉片的人已經很少,多數人都是吃生魚片,尤其是新鮮的魚,所以人們又創造出專指生魚片的“鱠”字,以區分魚肉不分的“膾”。

唐朝以後,鱠這道美食依舊有名,吃生魚片的人不減反增。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大唐時,唐朝接待宴會上就有生魚片這道菜,日本人吃了之後倍覺美味,遂帶入日本,至今依然流行,即我們常說的“刺身”。

讓宋江拉稀二十次的“鱠”是什麼?起源中國西周,日本發揚光大

​宋代時,文人士大夫也喜歡吃“鱠”。蘇軾自然不例外,辛棄疾有首詞叫《水龍吟》,其中有一句“休說鱸魚堪鱠”,就是說用鱸魚切片做成美食。這雖然用典,但當時確實存在。一些文人筆記中還記載了吃鱸魚膾的方法:選用八九月的鱸魚,最好是三尺以下,切片後用香柔花葉拌勻,名曰“金玉膾”。

生魚片性寒,不好消化,所以最好用芥末等辣醬,否則容易鬧肚子。宋江可能就是沒吃芥末醬,再加上吃得多,所以拉了二十次肚子,直接昏倒了,簡直要了半條命。但也由此可知,生魚片是多麼好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