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

歷史學家林孟熹說過這樣一句話:“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可以說,司徒雷登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甚至,死後都要按照他的遺願: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著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寫著他的簡歷: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其實,司徒雷登與杭州結緣,要追溯到1869年。

"

歷史學家林孟熹說過這樣一句話:“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可以說,司徒雷登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甚至,死後都要按照他的遺願: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著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寫著他的簡歷: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其實,司徒雷登與杭州結緣,要追溯到1869年。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當時,杭州一帶是中國江南地區基督教的佈道中心。司徒雷登的父親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隻身一人來到了杭州。為了更好的融入到杭州本地生活,他立志學好中文,為體驗當時中國下層人士的生活,他在一家鴉片館的樓上租了一間單間。

因工作疲勞,長期營養不良,在杭州生活三年後,他被送回美國修養,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瑪麗,兩人一見如故,婚後共赴中國。兩人在西湖貧民區旁邊的小教堂裡建造了一座磚木結合的小樓,可以說,之後的二人過著神仙伴侶的生活。

1876年,倆人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孩子長大後,結合斯托爾特這個名字的諧音,父親為他取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複姓“司徒”,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司徒雷登。

"

歷史學家林孟熹說過這樣一句話:“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可以說,司徒雷登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甚至,死後都要按照他的遺願: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著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寫著他的簡歷: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其實,司徒雷登與杭州結緣,要追溯到1869年。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當時,杭州一帶是中國江南地區基督教的佈道中心。司徒雷登的父親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隻身一人來到了杭州。為了更好的融入到杭州本地生活,他立志學好中文,為體驗當時中國下層人士的生活,他在一家鴉片館的樓上租了一間單間。

因工作疲勞,長期營養不良,在杭州生活三年後,他被送回美國修養,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瑪麗,兩人一見如故,婚後共赴中國。兩人在西湖貧民區旁邊的小教堂裡建造了一座磚木結合的小樓,可以說,之後的二人過著神仙伴侶的生活。

1876年,倆人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孩子長大後,結合斯托爾特這個名字的諧音,父親為他取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複姓“司徒”,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司徒雷登。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司徒雷登從小在小弄堂里長大,他的父親建立了教堂和學校,母親建立了女子學校,家裡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傳教士來此安家落戶,這裡也被當地人稱為“耶穌弄堂”。司徒雷登的三個弟弟也是在耶穌弄堂出生的,母親就是四個孩子的啟蒙老師,並且,安排他們融入中國孩子的圈子,與中國小孩兒一起玩樂。

那是司徒雷登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在他的腦海裡,經常回憶年少時的春節社戲、還有好吃的元宵,以及看著西湖水面上飄蕩的小船花燈。在司徒雷登十一歲時,父母為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決定將其四個孩子送回美國上學。初來乍到的四個孩子,對美國感到非常陌生,因為,他們從小拿筷子吃飯,唱中文讚歌,穿中式服裝。

因此,他們對美國的語言及文化都是顯得陌生而無知的。剛回來的時候,司徒一家四個孩子被同學視為小怪物,走到哪裡都被圍觀。終於在私立學校讀了幾年書後,司徒雷登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男孩。1899年,司徒雷登進入神學院深造,畢業後,他一直心繫中國,也因為對傳教事業的喜愛,他決定跟隨父母一起在中國傳教。

"

歷史學家林孟熹說過這樣一句話:“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可以說,司徒雷登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甚至,死後都要按照他的遺願: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著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寫著他的簡歷: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其實,司徒雷登與杭州結緣,要追溯到1869年。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當時,杭州一帶是中國江南地區基督教的佈道中心。司徒雷登的父親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隻身一人來到了杭州。為了更好的融入到杭州本地生活,他立志學好中文,為體驗當時中國下層人士的生活,他在一家鴉片館的樓上租了一間單間。

因工作疲勞,長期營養不良,在杭州生活三年後,他被送回美國修養,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瑪麗,兩人一見如故,婚後共赴中國。兩人在西湖貧民區旁邊的小教堂裡建造了一座磚木結合的小樓,可以說,之後的二人過著神仙伴侶的生活。

1876年,倆人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孩子長大後,結合斯托爾特這個名字的諧音,父親為他取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複姓“司徒”,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司徒雷登。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司徒雷登從小在小弄堂里長大,他的父親建立了教堂和學校,母親建立了女子學校,家裡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傳教士來此安家落戶,這裡也被當地人稱為“耶穌弄堂”。司徒雷登的三個弟弟也是在耶穌弄堂出生的,母親就是四個孩子的啟蒙老師,並且,安排他們融入中國孩子的圈子,與中國小孩兒一起玩樂。

那是司徒雷登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在他的腦海裡,經常回憶年少時的春節社戲、還有好吃的元宵,以及看著西湖水面上飄蕩的小船花燈。在司徒雷登十一歲時,父母為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決定將其四個孩子送回美國上學。初來乍到的四個孩子,對美國感到非常陌生,因為,他們從小拿筷子吃飯,唱中文讚歌,穿中式服裝。

因此,他們對美國的語言及文化都是顯得陌生而無知的。剛回來的時候,司徒一家四個孩子被同學視為小怪物,走到哪裡都被圍觀。終於在私立學校讀了幾年書後,司徒雷登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男孩。1899年,司徒雷登進入神學院深造,畢業後,他一直心繫中國,也因為對傳教事業的喜愛,他決定跟隨父母一起在中國傳教。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1904年,義和團燒燬教堂,殺害洋人的風波剛剛平息不久,就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三十歲的司徒雷登攜新婚妻子艾琳返回杭州。司徒雷登對傳教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勸說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絕對不能煽動他們放棄自己的祖先崇拜,這樣做一定會適得其反的。”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司徒雷登找到了撬開基督精神和中國傳統倫理的那把鑰匙。

他把孔子的“仁”和基督教義的“愛”融為一體。他一直說:自己非常喜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也很佩服孟子的思想。他認為:想要基督教在中國產生影響,就一定要做本土化的工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司徒雷登一方面研究中華文化,瞭解國情,一方面支持培養國人自己的宗教領袖,以實現中國教會的獨立。

在杭州傳教的三年時光裡,司徒雷登操著一口流利的杭州土話,他不僅會地方話,還會普通話、上海話和南京話。但是,他總喜歡說話時帶著一絲杭州話的音調,在他看來,杭州話說起來很有音律韻感,比其他地方的話更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

歷史學家林孟熹說過這樣一句話:“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可以說,司徒雷登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甚至,死後都要按照他的遺願: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著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寫著他的簡歷: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其實,司徒雷登與杭州結緣,要追溯到1869年。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當時,杭州一帶是中國江南地區基督教的佈道中心。司徒雷登的父親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隻身一人來到了杭州。為了更好的融入到杭州本地生活,他立志學好中文,為體驗當時中國下層人士的生活,他在一家鴉片館的樓上租了一間單間。

因工作疲勞,長期營養不良,在杭州生活三年後,他被送回美國修養,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瑪麗,兩人一見如故,婚後共赴中國。兩人在西湖貧民區旁邊的小教堂裡建造了一座磚木結合的小樓,可以說,之後的二人過著神仙伴侶的生活。

1876年,倆人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孩子長大後,結合斯托爾特這個名字的諧音,父親為他取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複姓“司徒”,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司徒雷登。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司徒雷登從小在小弄堂里長大,他的父親建立了教堂和學校,母親建立了女子學校,家裡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傳教士來此安家落戶,這裡也被當地人稱為“耶穌弄堂”。司徒雷登的三個弟弟也是在耶穌弄堂出生的,母親就是四個孩子的啟蒙老師,並且,安排他們融入中國孩子的圈子,與中國小孩兒一起玩樂。

那是司徒雷登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在他的腦海裡,經常回憶年少時的春節社戲、還有好吃的元宵,以及看著西湖水面上飄蕩的小船花燈。在司徒雷登十一歲時,父母為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決定將其四個孩子送回美國上學。初來乍到的四個孩子,對美國感到非常陌生,因為,他們從小拿筷子吃飯,唱中文讚歌,穿中式服裝。

因此,他們對美國的語言及文化都是顯得陌生而無知的。剛回來的時候,司徒一家四個孩子被同學視為小怪物,走到哪裡都被圍觀。終於在私立學校讀了幾年書後,司徒雷登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男孩。1899年,司徒雷登進入神學院深造,畢業後,他一直心繫中國,也因為對傳教事業的喜愛,他決定跟隨父母一起在中國傳教。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1904年,義和團燒燬教堂,殺害洋人的風波剛剛平息不久,就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三十歲的司徒雷登攜新婚妻子艾琳返回杭州。司徒雷登對傳教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勸說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絕對不能煽動他們放棄自己的祖先崇拜,這樣做一定會適得其反的。”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司徒雷登找到了撬開基督精神和中國傳統倫理的那把鑰匙。

他把孔子的“仁”和基督教義的“愛”融為一體。他一直說:自己非常喜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也很佩服孟子的思想。他認為:想要基督教在中國產生影響,就一定要做本土化的工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司徒雷登一方面研究中華文化,瞭解國情,一方面支持培養國人自己的宗教領袖,以實現中國教會的獨立。

在杭州傳教的三年時光裡,司徒雷登操著一口流利的杭州土話,他不僅會地方話,還會普通話、上海話和南京話。但是,他總喜歡說話時帶著一絲杭州話的音調,在他看來,杭州話說起來很有音律韻感,比其他地方的話更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1946年,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受杭州市長邀約回杭州度假。接風宴結束後,他第一站去了九里山墓地,因為,這裡埋葬著他的父母、兩位早亡的弟弟和十幾位傳教士。當時的杭州市長周象賢為司徒雷登舉辦了一個在杭州的“出生儀式”,並授予他“榮譽公民”的稱號。這是第一位外國友人有此殊榮,得到這樣的稱號也代表著莫大的榮譽和肯定。

1949年4月,我軍攻佔南京,他沒有隨國民政府南下廣州,留在那裡。1949年8月2日,由於,美國在華政策的徹底失敗,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離開中國返回美國。回到美國僅3個月,司徒雷登一病不起,嚴重的中風後遺症使他在輪椅和病榻上度過了最後的13個春秋。就這樣,司徒雷登黯然離別自己生活了45年的中國,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

"

歷史學家林孟熹說過這樣一句話:“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可以說,司徒雷登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情緣,甚至,死後都要按照他的遺願: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著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寫著他的簡歷: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其實,司徒雷登與杭州結緣,要追溯到1869年。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當時,杭州一帶是中國江南地區基督教的佈道中心。司徒雷登的父親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從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隻身一人來到了杭州。為了更好的融入到杭州本地生活,他立志學好中文,為體驗當時中國下層人士的生活,他在一家鴉片館的樓上租了一間單間。

因工作疲勞,長期營養不良,在杭州生活三年後,他被送回美國修養,這期間,他認識了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瑪麗,兩人一見如故,婚後共赴中國。兩人在西湖貧民區旁邊的小教堂裡建造了一座磚木結合的小樓,可以說,之後的二人過著神仙伴侶的生活。

1876年,倆人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孩子長大後,結合斯托爾特這個名字的諧音,父親為他取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複姓“司徒”,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司徒雷登。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司徒雷登從小在小弄堂里長大,他的父親建立了教堂和學校,母親建立了女子學校,家裡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傳教士來此安家落戶,這裡也被當地人稱為“耶穌弄堂”。司徒雷登的三個弟弟也是在耶穌弄堂出生的,母親就是四個孩子的啟蒙老師,並且,安排他們融入中國孩子的圈子,與中國小孩兒一起玩樂。

那是司徒雷登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在他的腦海裡,經常回憶年少時的春節社戲、還有好吃的元宵,以及看著西湖水面上飄蕩的小船花燈。在司徒雷登十一歲時,父母為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決定將其四個孩子送回美國上學。初來乍到的四個孩子,對美國感到非常陌生,因為,他們從小拿筷子吃飯,唱中文讚歌,穿中式服裝。

因此,他們對美國的語言及文化都是顯得陌生而無知的。剛回來的時候,司徒一家四個孩子被同學視為小怪物,走到哪裡都被圍觀。終於在私立學校讀了幾年書後,司徒雷登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男孩。1899年,司徒雷登進入神學院深造,畢業後,他一直心繫中國,也因為對傳教事業的喜愛,他決定跟隨父母一起在中國傳教。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1904年,義和團燒燬教堂,殺害洋人的風波剛剛平息不久,就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三十歲的司徒雷登攜新婚妻子艾琳返回杭州。司徒雷登對傳教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勸說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絕對不能煽動他們放棄自己的祖先崇拜,這樣做一定會適得其反的。”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司徒雷登找到了撬開基督精神和中國傳統倫理的那把鑰匙。

他把孔子的“仁”和基督教義的“愛”融為一體。他一直說:自己非常喜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也很佩服孟子的思想。他認為:想要基督教在中國產生影響,就一定要做本土化的工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司徒雷登一方面研究中華文化,瞭解國情,一方面支持培養國人自己的宗教領袖,以實現中國教會的獨立。

在杭州傳教的三年時光裡,司徒雷登操著一口流利的杭州土話,他不僅會地方話,還會普通話、上海話和南京話。但是,他總喜歡說話時帶著一絲杭州話的音調,在他看來,杭州話說起來很有音律韻感,比其他地方的話更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1946年,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受杭州市長邀約回杭州度假。接風宴結束後,他第一站去了九里山墓地,因為,這裡埋葬著他的父母、兩位早亡的弟弟和十幾位傳教士。當時的杭州市長周象賢為司徒雷登舉辦了一個在杭州的“出生儀式”,並授予他“榮譽公民”的稱號。這是第一位外國友人有此殊榮,得到這樣的稱號也代表著莫大的榮譽和肯定。

1949年4月,我軍攻佔南京,他沒有隨國民政府南下廣州,留在那裡。1949年8月2日,由於,美國在華政策的徹底失敗,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離開中國返回美國。回到美國僅3個月,司徒雷登一病不起,嚴重的中風後遺症使他在輪椅和病榻上度過了最後的13個春秋。就這樣,司徒雷登黯然離別自己生活了45年的中國,從此,他再也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

一個死了都要葬在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本國

1962年,司徒雷登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八十六歲。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囑咐家人: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北平燕京大學的墓地,與他的妻子合墳。不幸的是,雖然司徒雷登一再囑咐自己要與妻子合墳,沒想到的是因大動亂影響,司徒雷登妻子在燕園的墓地早已被推平。司徒雷登追憶與妻子的過往,他說:自己曾經擁有過這樣的妻子,此生絕不再娶。

參考資料:

【《司徒雷登在華50年》、《司徒雷登歸葬中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