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佈景奇才”庫布裡克:為何他的電影能夠不朽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Stanley Kubrick2011: A Space Odyssey (still), 1965-1968"Stanley Kubrick: The Exhibition" at 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 San Francisco

斯坦利·庫布裡克曾說:“大多電影不過是加了更多氛圍和動作的舞臺劇罷了。”電影導演的工作超越了場景和臺詞的關係,通過一種擴大的電影語法去架構故事:燈光、佈景、道具像逗號、分號和破折號一樣把情節相連接,形成敘事的節奏。

在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行的庫布裡克展覽中(展期持續到9月15日),聚焦的正是這些環境以及對它們精心的鑽研和營造。比如,《奇愛博士》(1964)中作戰室的模型,對《發條橙》(1971)中可洛瓦牛奶吧的再造,還有庫布裡克全部作品的草圖、繪畫、照片和圖示。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Courtesy of London’s Design Museum.

Stanley Kubrick on the set of 2001: A Space Odyssey, ca. 1968.

庫布裡克常常把製作團隊派到世界各地,對取景地進行測量和拍照——從對紐約街頭的精準紀錄,到去最終未能實現的《拿破崙·波拿巴》取景地考察時拍攝的成千上萬張攝影。庫布裡克在倫敦片場重製這些現實世界的地點,部分是由於他有飛行恐懼,但也是為了能夠控制佈景的每一個元素,把它們變成敘事策略進行發揮。庫布裡克的故事也許有抽象的維度,但卻有所控制。比起給出答案,他更樂於拋出問題。受到象徵主義和潛意識吸引的庫布裡克認為情感反應比智性理解蘊含更多力量。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Stanley KubrickA Clockwork Orange (still), 1970-1971"Stanley Kubrick: The Exhibition" at 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 San Francisco

在庫布裡克開始拍電影以前,他曾依靠在紐約華盛頓廣場公園下國際象棋勉強維持生計。早期在象棋遊戲中歷練的戰略和大局觀,自然而然對庫布裡克電影手法的塑造起到了先導作用。保持控制、巧妙而嫻熟地將棋子從一頭向另一頭推進,這些都映射著庫布裡克在電影拍攝中對細節的極致關注。 大約在同一時期,1940年代中,庫布裡克開始為《Look》雜誌攝影,這段經歷啟發了他的構圖和場景調度手法。在《庫布裡克》傳記中與米歇爾·西蒙(Michel Ciment)進行的訪談裡,這位導演強調:“想要完全靠自己製作一部電影,就像我最開始那樣……你必須得懂攝影。”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庫布裡克在挑戰面前從不退縮,他拍攝《2001:太空漫遊》(1968)的意圖就是為了創造“一種視覺體驗”,正如他在1968年時接受《花花公子》雜誌的採訪中所說,“這種視覺體驗,可以通過情緒和富有哲學意味的內容直接穿透到觀眾的潛意識中”。

這部科幻電影是在 NASA 執行阿波羅計劃期間拍攝的,要能達到具有未來感的視效,場景必須要比最前沿的技術還要超前。庫布裡克連同藝術指導 John Hoesli,攝影師 Geoffrey Unsworth(還有在隨後製作過程中的 John Alcott)潛心鑽研 NASA 的設計,還聘請了一個由天文藝術家、航空專家、航天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來設計宇宙飛船的內飾。對話稀鬆地散佈在電影的從始至終——在全長二小時的電影中只有40分鐘的對話——這樣一來,佈景、道具和戲服就擔起了更突出的作用,吸引觀眾進入電影營造的氛圍和對未來的想象。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Courtesy of London's Design MuseumStill from "2011: A Space Odyssey"

與《2001:太空漫遊》相反,《發條橙》採取了真實地點進行拍攝:取景倫敦泰晤士米德住宅區這塊建於1960年代的烏托邦式社會住宅項目。這座野獸主義建築是電影大部分活動的背景,這處住宅項目所代表的未來城市願景,使它成為這部兼具社會紀實與反烏托邦科幻故事的理想發生場景。在這裡拍攝成本也更低(庫布里奇的製作預算在《2001:太空漫遊》之後大大減少),但在倫敦實地拍攝符合了庫布裡克的創作本意,展現一個已經在現實中成形的未來。

《全金屬外殼》(1987)的故事儘管設定在越南,卻也是在倫敦拍攝的。在越南順化城發生的戰爭場面實際是在倫敦道格斯島上的貝克頓煤氣廠(Beckton Gasworks )拍攝的。貝克頓煤氣廠由一群曾在順化工作的建築師建造,只需給這塊港區添加幾個細節,就變成了影片情節發生的場景。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Courtesy of London’s Design Museum.Design for the set of Dr. Strangelove.

庫布裡克對場景再造的高超技術在他的遺作《大開眼戒》(1999)中也得以彰顯。故事發生在紐約西村,拍攝卻是在倫敦的松林影城完成的。庫布裡克派一位場景設計師去拍攝店面的樣子,測量好街道的寬度及不同地點的距離,然後回到倫敦片場把那些褪色的商店標牌、爵士吧還有公寓樓房精確還原。

《閃靈》(1980)中鬧鬼的“眺望酒店”(Overlook)的場景設計也是同一般精確。“我們希望酒店看起來真實可信,而不能像普通恐怖電影中的酒店那樣簡單”,庫布裡克在和米歇爾·西蒙的訪談中說道。片中酒店的走廊和房間被設計成迷宮一般,壓抑的空間感甚至讓片場的表演和工作人員都有些暈頭轉向。比起驚悚片中時常落滿灰塵的古舊佈景,《閃靈》中的酒店格外寬闊和現代;空間張力並不是通過密閉恐懼所營造,而是使用了高屋頂、精緻的圖案以及空闊的空間,讓人物顯得格外渺小。

庫布裡克的光影佈景

Courtesy of London’s Design Museum.Still from The Shining.

“眺望酒店”的內部是基於佈景師 Roy Walker 拍攝的美國酒店室內照片而設計的。庫布裡克認為,為了真正觸動觀眾,電影需要實現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平衡。他用卡夫卡的小說來描述這種平衡,他的虛構平衡了奇幻、寓言象徵和直截了當的文字風格。把一個熟悉的空間徹底顛覆,這種手法貫穿了庫布裡克的不少作品。“我一直不確定,情節的作用是否僅僅是為了攥住觀眾的注意力,”他曾沉思道,“還是說,情節比一切都重要,或許它在我們無意識之時悄悄撥開我們的感知之門,像神話曾經做到的那樣潛移默化地觸動我們。”

Billie Muraben

展名:Stanley Kubrick: The Exhibition

展期:至2019年9月15日

場館:The Design Museum

地址:224 - 238 Kensington High Street, London

(圖片來源於Artsy及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