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隆中對”

司馬懿 隆中對 諸葛亮 劉備 歷史的回聲 歷史的回聲 2017-09-12

上一文: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合作

司馬懿進攻新城,擒殺孟達。對於司馬懿先斬後奏的行為,魏廷的態度在史書上沒有提到。但是對於此仗,明帝既沒有封賞司馬懿,也沒有處罰司馬懿。應該說就是默認了司馬懿的行為,但是並沒有讚揚。明帝作為一個聰明人,很清楚地知道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萬一貽誤戰機,不知道孟達事件會釀成什麼後果,但是司馬懿越權行為不應該被樹立為榜樣,功過相抵。

司馬懿的“隆中對”

三國鼎立的戰略最成熟的構想應該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隆中對》分析了天下各方的實力情況,劉備應該怎麼做來實現三國鼎立,以及應該怎麼做來結束三國紛爭的局面。很遺憾,諸葛亮的構想只實現了一半,那就是三國鼎立。他構想結束三國紛爭的條件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宜身帥益州之眾出秦川。”很不幸,荊州被關羽丟了,劉備為關羽和荊州之事和孫權打得不可開交。最終,劉備死在了白帝城。荊益是跨不了了,荊州之軍也不可能有了,劉備也不可能身帥益州之眾了,後來沒辦法,諸葛亮自己頂上去了,但事實證明無力迴天。至此,《隆中對》後期戰略幾乎失敗,隆中戰略結束三國幾乎不可能了。

司馬懿的“隆中對”

孟達事件結束後,有一天,明帝問司馬懿吳蜀兩國應該先攻打哪一個?應該怎樣攻打?對此司馬懿說了以下的話:“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司馬懿說的是“吳以為中原人不習 水戰,所以敢散居東關。凡攻擊敵人,必先扼住咽喉,搗其心窩。夏口、東關是賊之心喉。若率陸軍向皖城,引誘孫權東下,再率水軍向夏口,乘其空虛而攻擊之,此舉如神兵從天而降,必然會打破吳國。”

讓我們看一看此前魏國的戰略是什麼?從曹操的赤壁之戰,後期對吳作戰,到曹丕時代的三次伐吳,此前魏的戰略好像一直是先吳後蜀。此時明帝問這個問題好像已經意識到這個戰略是有問題的,所以他問了司馬懿的看法。司馬懿並沒有直接回答應該先攻哪一個?而是告訴了吳國攻破的方法。應該從中原向皖城集結兵力,對建業形成軍事壓力,讓吳重心放在國都防衛上,然後沿長江攻夏口,東關,順流而下,猶如天兵。順便提一下一個重要的地點——皖城,即安慶地帶。一千多年後,後人曾國藩也意識到了這個地方對於南京的重要,當安慶城破之後,曾國藩認定洪秀全必敗。

司馬懿的“隆中對”

司馬懿也在反思大魏兩代人的戰略,像當年太祖一類的英雄人物硬啃長江天險都鎩羽而歸,一定是戰略上出問題了。於是司馬懿簡潔的回答了明帝的問題:以後不能先攻吳了,吳國必須用兩線夾擊的方法來攻破。而西線在蜀國手中,所以要統一天下滅吳必須開闢滅吳的西線戰場,而要開闢西線戰場首先要滅蜀。

明帝贊同了司馬懿的戰略設想,讓他繼續回宛城備戰。

下一文:司馬懿對項羽垓下之戰的看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