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生平概況

司馬懿 曹爽 曹叡 曹操 公孫淵 旭東讀史 2018-12-03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三國時期司馬懿生平概況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司馬懿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賜司馬為族姓。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jùn]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yǎn]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司馬懿少年時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而被謀害,胡昭知道後立刻涉險尋找,在崤[xiáo]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救下司馬懿。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掾[yuàn]。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而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柺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奇策善謀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俘虜劉璋,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好機會。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趁這個好機會,事情是可以成功的。聖人不能違時,也不能失時。”曹操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未從其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與陳群、吳質、朱鑠[shuò]並稱“四友”。司馬懿轉任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採納。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對於國家的大局並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坐大,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使他牽制關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

此戰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之後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寇賊,想把他們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移民。之前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正率軍向西。朝臣們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司馬懿則表示:“孫權剛剛打敗關羽,正是他想和魏國結好的時候,一定不敢為患。襄陽是水陸交通要地,不能放棄。”曹丕沒聽其建議,命曹仁放火燒燬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來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輔政平亂

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登基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再次伐吳,司馬懿留守許昌,“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四十歲。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曹叡[ruì]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司馬懿擊退了孫權,又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擒斬孟達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曹睿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曹丕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洩露其事。孟達聞此洩露,準備馬上起兵。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託([tuō],委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城和洛陽相距八百里,離我處一千二百里,上表給天子,來回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我駐紮的地形深險,司馬懿必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將來,則不足為患”。而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八日就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歎:“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浪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起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懿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徵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

魏明帝又問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chōng],撞擊)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魏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回宛城備戰。八月,大司馬曹休不依計劃,逕下皖城深入敵境接應詐降的吳將周魴,在石亭被陸遜伏擊,大敗,曹休病死。

抗蜀北伐

太和三年(229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並佔據武都、陰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決定興師伐蜀。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左將軍張郃出斜谷,司馬懿自荊州溯漢水出西城,將兵分三路會攻漢中。司馬懿從西城開拓道路,水陸並進,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達朐忍,攻克新豐縣,駐軍丹口,後遇大雨班師。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四齣進

相關戰役地圖

攻魏,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魏明帝對司馬懿說:“西南邊境戰事吃緊,除了你沒有可以應對的”,於是派他西駐長安,都督左將軍張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禦蜀軍。司馬懿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紮雍、郿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不同意,他說:“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於是挺進喻麋,對戰諸葛亮。此次戰役的結果,不同的史書有不同記載,《晉書·宣帝紀》中,司馬懿大勝蜀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但在《漢晉春秋》中,諸葛亮力挫魏軍,“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guī ],陝西省渭南縣)。郭淮、費曜等徼([jiǎo],求)亮,亮破之,因大芟刈([shān yì],割)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另外,這時期魏將張郃之死也有不同的說法,《張郃傳》中,張郃不聽司馬懿勸告,主動出擊,“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而在《魏略》中卻記載是司馬懿指揮失當,“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尚不能下定論。

青龍元年(233年),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懿派遣胡遵等追討並破降。蜀軍退軍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tì]都預計諸葛亮第二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趁冬天調運糧草,解決隴右糧少問題。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兩次出祁山,一次攻陳倉,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後他還會出兵,將不再攻城,而是尋求野戰,地點必在隴東,而不會在西邊。諸葛亮常以糧少為恨,回去後必然廣積糧草,我估計不經過三年,他是不會出兵的。”

對陣五丈原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攻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遂渡渭背水紮營。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當時,司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計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先佔領,他說:“如果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連兵北山,斷絕隴道,驚嚇臣民和胡人,此乃國家安危之大患。”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認同,讓郭淮屯兵北原。戰壕還沒修好,蜀軍壓境,魏軍奮力回擊。不久,諸葛亮率大軍西行,諸將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郭淮則認為,諸葛亮虛張聲勢是要讓魏軍大舉迴應,而他的目標是陽遂。夜裡,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諸葛亮沒能成功。五月,十萬吳軍攻魏,配合蜀漢軍作戰,被滿寵所拒。七月,魏明帝率兵親征,吳軍撤走。群臣認為司馬懿正還在西邊和諸葛亮重兵對峙,車駕可西幸長安,魏明帝則說:“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乃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回師進攻司馬懿。

八月,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魏明帝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pí]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蜀將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閱批。”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將要死了。”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祕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當時有人傳:“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笑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諸葛亮以一州之地強攻雄踞中原的曹魏,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而曹魏則在曹真、司馬懿等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最為穩妥的防禦戰略,最終迫退蜀軍。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未準,作罷。

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境侵擾,司馬懿派牛金迎擊,斬蜀軍千餘人。武都氐王苻雙和強端率領其屬下六千餘人來降。

平定遼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毌丘儉不利而還。毌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司馬懿攻打公孫淵(遼陽博物館畫作)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魏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樑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司馬懿斬殺使者,發佈檄文嚴責:“昔日楚和鄭是並列的國家,鄭伯尚且肉袒牽羊而迎楚軍。孤家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圍退兵,如楚鄭一樣同列相待。二人年老糊塗,必是傳話不符原意,已經將他們斬首。若還有話要說,可再派年少明智果決的人來。”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樑水邊上。

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京觀”亦名“武軍”,即用泥土夯實屍骸,在路邊築成高臺,目的是顯耀武功,震懾他方。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

司馬懿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賈範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凶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當時司馬懿軍中有的士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於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歲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鄉。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魏明帝派使者到薊去犒勞部隊,增司馬懿食昆陽縣,前後共二縣。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明帝託孤

原本朝廷讓司馬懿便道往鎮關中。但當到達白屋時,有詔書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

司馬懿

。據說,司馬懿在襄平時,曾夢見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說:“視吾面。”他俯視,見魏明帝面有異色。如今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裡,一夜而至。至則徑人嘉福殿內御床旁邊,滿眼流淚,指問疾病。魏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當天,魏明帝去世。時為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齊王曹芳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

曹爽欲排擠司馬懿,想讓尚書奏事先通過自己,以便專權,向天子進言,改任司馬懿為大司馬。朝臣們認為以前大司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於是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像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退敵徵吳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前將軍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司馬懿則說:“邊城受敵人侵擾而大臣安坐廟堂,會使疆場騷動不安,眾心疑惑,這是社稷的大憂患。”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司馬懿知南方暑熱低溼,大軍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輕騎挑戰,朱然不敢動。於是,便休養土卒。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佈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州口(荊、豫、揚三州),為魏軍追及,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甚多。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亦無功而還。七月,增司馬懿食郾[yǎn]、臨潁,前後共四縣,食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司馬懿功勳德望日漸盛大,然而卻更加謙恭。司馬懿認為太常常林是同鄉長者,見了他總要下拜。常告誡子弟們說:“盛滿是道家所忌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推移,吾有何德能居此高位。減損再減損,或可以免於禍啊!”

此前,吳國派諸葛恪屯駐宛城,邊人深以為苦。司馬懿要率兵攻之,議者以為諸葛恪佔據堅城,廣有糧谷,孤軍遠攻,救兵必至,那時進退失據,未見其便。司馬懿卻說:“賊所擅長的是水戰,今我攻其城,以觀其變化。賊若用其所長,棄城奔走,這是我們預定的目的。賊若敢固守城池,湖水冬淺,船不能行,救兵必棄船就陸相救,這就要進行他們不擅長的陸戰,這對我們是有利的。”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kè]果然焚燒積聚,棄城而走。司馬懿又巡視淮北屯田區,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

誅滅曹爽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將軍曹爽欲立威名,不聽太傅司馬懿勸止,力主伐蜀,魏帝從之。結果為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所敗,魏軍被阻於興勢,後方也軍糧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蜀涪縣及費禕[yī]援軍亦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於五月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始得退回,失散、傷亡甚眾。

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廢置中壘、中堅營,把兩營兵眾統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領,司馬懿援引先帝舊例制止,曹爽不聽。正始七年(246年)正月,吳兵入侵柤中,有萬餘家百姓為避吳兵,北渡沔水,司馬懿認為沔南離敵太近,倘若百姓奔還,還會引來吳兵,應該讓他們暫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說:“現在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讓百姓留沔北,這不是長遠之計。”司馬懿則說:“這話不妥。放在安穩之處所則安穩,放在危險之處所則危險,人與物都是如此。所以兵書上說‘成敗在於形,安危在於勢’。形勢是駕馭眾人的關鍵,不能不審慎對待。假設吳賊以二萬人防守沔水,三萬人與我沔南諸軍對抗,一萬人猛攻柤中,我們怎麼去援救呢?”曹爽不從,驅令還南。吳兵果然擊破柤中,所失百姓,數以萬計。曹爽的行為不但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魏國國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頗感不安,希望司馬太傅主持公道。幷州刺史孫禮就去和司馬懿抱怨,司馬懿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鄧颺、丁謐之謀,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黃門張當把內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曹爽、何晏乘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馬懿假裝病重,李勝出來後對曹爽說:“司馬懿已像屍體一樣,臥床不起,只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以後又說:“太傅不能康復,令人憂傷。”所以曹爽等對司馬懿未加戒備。而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佈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孫謙拉著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未可知。”大司農桓範出城去投曹爽,蔣濟擔心道:“智囊往矣。”司馬懿則說:“範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馬懿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管領曹爽軍營,對他說:“君為周勃矣。”召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統攝曹羲軍營。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樹木建成鹿角,徵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桓範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徵調天下兵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從其計。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司馬懿乘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讓他早來服罪。接著又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他說,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職,並以洛水為誓。同時,他還讓蔣濟寫信給曹爽,稱自己只是想將他們免官,勸告他儘早交出權力投降,可以保他們爵位富貴。曹爽欲信其言,桓範等人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結果,曹爽投刀於地,說:“司馬懿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桓範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別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後來還有人成為晉朝新貴。

架空魏室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十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

嘉平二年(250年)

司馬懿

春,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徵詢意見。

司馬懿誅曹爽,導致曾為曹爽籠絡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又升為司空的王凌心生不滿,與侄子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為皇帝。還未行動,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藉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於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凌。司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王凌自知勢窮,便獨自乘船迎接,派屬官王或請罪,送上印綬、節鉞。

司馬懿軍到武丘,王凌在水邊自縛等待,說:“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簡召回,何苦親自來呢?”司馬懿說:“因為君非折簡之客啊!”說罷,命將領率六百人馬想把王凌解送洛陽。王凌向司馬懿要棺材上的釘子,想試探一下司馬懿想不想殺自己,司馬懿命手下人找來送給他。五月,王凌到項城,絕望,服毒而死。

司馬懿進軍壽春,參與王凌之謀的人都出來自首。司馬懿推知其事,凡牽連在內的一律誅滅三族。派人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屍三天,然後,燒掉他們的印綬、官服埋於土中。司馬懿最終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去世辭封

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當年九月庚申,司馬懿被葬於河陰首陽山,諡文貞,追封相國、郡公,司馬孚秉承他的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諡號後改為文宣。但《三國志》和《晉書·文帝紀》均記載諡號為“宣文”,故多以後者為準。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請將各位已故功臣的靈位置於魏太祖廟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擔任的官職大小為序。太傅司馬懿因位高爵顯,列為第一。

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受魏禪,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陵,廟號高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