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當我們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都會聽到大臣勸諫皇上像上古聖賢堯舜一樣做一個聖明的君王,但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結尾卻說他是走訪一些聖賢生活過得地方選取記錄了當地留下的一些還不錯的傳說整理出了五帝本紀,那歷史還有多少可信度呢?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那五帝講了那些人呢?那第一個問題就是五帝都有誰?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總結下來就是:有熊氏黃帝、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

五帝品德如何?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當我們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都會聽到大臣勸諫皇上像上古聖賢堯舜一樣做一個聖明的君王,但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結尾卻說他是走訪一些聖賢生活過得地方選取記錄了當地留下的一些還不錯的傳說整理出了五帝本紀,那歷史還有多少可信度呢?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那五帝講了那些人呢?那第一個問題就是五帝都有誰?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總結下來就是:有熊氏黃帝、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

五帝品德如何?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五帝關係圖譜

可以看出來,五帝都是些生而神靈,以德服人的聖賢,縱觀五帝本紀,五帝全都出自黃帝一枝,那難道其他比如炎帝的後人,或其他氏族難道就沒有賢明的人嗎?那上古的選賢和禪讓是不是值得去追問和考證。而且在五帝本紀中顓頊和帝嚳寥寥幾筆,也沒寫他們有啥貢獻。帝堯在位七十載,一個人能一直賢明嗎?我推斷家天下得思想其實是從堯時期萌生的,無從考證又有一些痕跡。那就是堯之子不肖,授舜。是不是在大禹到其子啟家天下,有一樣的陳述,不同的是啟有德,群臣歸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當我們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都會聽到大臣勸諫皇上像上古聖賢堯舜一樣做一個聖明的君王,但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結尾卻說他是走訪一些聖賢生活過得地方選取記錄了當地留下的一些還不錯的傳說整理出了五帝本紀,那歷史還有多少可信度呢?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那五帝講了那些人呢?那第一個問題就是五帝都有誰?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總結下來就是:有熊氏黃帝、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

五帝品德如何?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五帝關係圖譜

可以看出來,五帝都是些生而神靈,以德服人的聖賢,縱觀五帝本紀,五帝全都出自黃帝一枝,那難道其他比如炎帝的後人,或其他氏族難道就沒有賢明的人嗎?那上古的選賢和禪讓是不是值得去追問和考證。而且在五帝本紀中顓頊和帝嚳寥寥幾筆,也沒寫他們有啥貢獻。帝堯在位七十載,一個人能一直賢明嗎?我推斷家天下得思想其實是從堯時期萌生的,無從考證又有一些痕跡。那就是堯之子不肖,授舜。是不是在大禹到其子啟家天下,有一樣的陳述,不同的是啟有德,群臣歸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大禹治水圖

五帝本紀按理說應該講些五帝的豐功偉績吧,卻不全是,更像是家譜,論黃帝一枝基因是如何強大。當然司馬遷著重只寫了黃帝和舜的政績,其他三位上古帝王卻很少甚至沒有他們做了些什麼!那就看看黃帝和舜做了些什麼吧!

黃帝:徵暴亂、教化治民。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舜:

1、合日月,同律度量、衡修五禮。

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2、遷三苗,放四罪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3、舉八愷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4、流四凶族。渾沌、窮奇、檮杌、饕餮。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táo wù。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chī mèi,於是四門闢,言毋凶人也。

5、舉人用賢,各司其職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主虞,山澤闢;主稷,百穀時茂;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

"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當我們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都會聽到大臣勸諫皇上像上古聖賢堯舜一樣做一個聖明的君王,但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結尾卻說他是走訪一些聖賢生活過得地方選取記錄了當地留下的一些還不錯的傳說整理出了五帝本紀,那歷史還有多少可信度呢?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那五帝講了那些人呢?那第一個問題就是五帝都有誰?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總結下來就是:有熊氏黃帝、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

五帝品德如何?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五帝關係圖譜

可以看出來,五帝都是些生而神靈,以德服人的聖賢,縱觀五帝本紀,五帝全都出自黃帝一枝,那難道其他比如炎帝的後人,或其他氏族難道就沒有賢明的人嗎?那上古的選賢和禪讓是不是值得去追問和考證。而且在五帝本紀中顓頊和帝嚳寥寥幾筆,也沒寫他們有啥貢獻。帝堯在位七十載,一個人能一直賢明嗎?我推斷家天下得思想其實是從堯時期萌生的,無從考證又有一些痕跡。那就是堯之子不肖,授舜。是不是在大禹到其子啟家天下,有一樣的陳述,不同的是啟有德,群臣歸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大禹治水圖

五帝本紀按理說應該講些五帝的豐功偉績吧,卻不全是,更像是家譜,論黃帝一枝基因是如何強大。當然司馬遷著重只寫了黃帝和舜的政績,其他三位上古帝王卻很少甚至沒有他們做了些什麼!那就看看黃帝和舜做了些什麼吧!

黃帝:徵暴亂、教化治民。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舜:

1、合日月,同律度量、衡修五禮。

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2、遷三苗,放四罪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3、舉八愷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4、流四凶族。渾沌、窮奇、檮杌、饕餮。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táo wù。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chī mèi,於是四門闢,言毋凶人也。

5、舉人用賢,各司其職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主虞,山澤闢;主稷,百穀時茂;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帝舜像

"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當我們看一些古代電視劇時都會聽到大臣勸諫皇上像上古聖賢堯舜一樣做一個聖明的君王,但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結尾卻說他是走訪一些聖賢生活過得地方選取記錄了當地留下的一些還不錯的傳說整理出了五帝本紀,那歷史還有多少可信度呢?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那五帝講了那些人呢?那第一個問題就是五帝都有誰?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總結下來就是:有熊氏黃帝、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有虞氏舜

五帝品德如何?

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五帝關係圖譜

可以看出來,五帝都是些生而神靈,以德服人的聖賢,縱觀五帝本紀,五帝全都出自黃帝一枝,那難道其他比如炎帝的後人,或其他氏族難道就沒有賢明的人嗎?那上古的選賢和禪讓是不是值得去追問和考證。而且在五帝本紀中顓頊和帝嚳寥寥幾筆,也沒寫他們有啥貢獻。帝堯在位七十載,一個人能一直賢明嗎?我推斷家天下得思想其實是從堯時期萌生的,無從考證又有一些痕跡。那就是堯之子不肖,授舜。是不是在大禹到其子啟家天下,有一樣的陳述,不同的是啟有德,群臣歸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大禹治水圖

五帝本紀按理說應該講些五帝的豐功偉績吧,卻不全是,更像是家譜,論黃帝一枝基因是如何強大。當然司馬遷著重只寫了黃帝和舜的政績,其他三位上古帝王卻很少甚至沒有他們做了些什麼!那就看看黃帝和舜做了些什麼吧!

黃帝:徵暴亂、教化治民。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舜:

1、合日月,同律度量、衡修五禮。

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2、遷三苗,放四罪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3、舉八愷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4、流四凶族。渾沌、窮奇、檮杌、饕餮。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táo wù。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chī mèi,於是四門闢,言毋凶人也。

5、舉人用賢,各司其職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主虞,山澤闢;主稷,百穀時茂;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帝舜像

五帝本紀看司馬遷講上古故事

孝子舜

總看五帝本紀,只有舜功勞最大,“方五千裡,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出自平民,以孝聞堯舉之,行天子事,踐帝位。所以五帝中,舜才是真正上古聖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