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為什麼從課本里消失了?

說到《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可是家喻戶曉。這篇課文在小學教材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05年,直到今天,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課文上還有關於“司馬光”的課文。這個故事,堪稱史上霸佔教材時間跨度最長的課文。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從課本里消失了?

這個故事源自《宋史》:“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畫以為圖,相當於現在主流媒體的廣泛傳播,可以入選“感動宋朝十大人物”的那種程度。由此可見,早從宋代開始司馬光這個兒時故事就被當作“神童”故事的典型,在民間廣泛流傳了。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從課本里消失了?

而這個故事最早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二冊中的文章《司馬溫公》: 司馬溫公幼時,與群兒戲庭前。有一兒,誤墜水缸中,群兒狂叫,皆驚走,溫公俯取石,急擊缸,缸破水流,兒得不死。

全文共43個字,基本忠實於《宋史》,配合文字描述繪有插圖。之後,這個故事又被選入了1912年出版的《最新國文教科書》。1921年出版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第三冊中,再次選入這個故事,篇名有所改動,名為《司馬光》。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從課本里消失了?

上個世紀40年代,新華書店1947年出版的《初小國語》第四冊也選入了這篇文章,名為《司馬光擊缸》。

建國以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的教科書,甚至今天,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活躍在多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例如人教版、蘇教版、長春版等,名為《司馬光》或者《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課文中都配有插圖,特別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教科書插圖由黑白變成了彩色。

但是,後來這篇《司馬光砸缸》就在前幾年的教材編纂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篇名為《司馬光》的文言文。為什麼消失了呢?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從課本里消失了?

其實只是因為:司馬光沒有砸缸。

在《宋史》中,砸的是“甕”,因為缸是明代才出現的。而且,缸和甕兩者都是土燒製而成的,外型和用途上稍有不同。

1、外型:缸一般是體型較大,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漸張開。而甕一般是大肚,口小肚大。

2、用途:缸一般是家庭盛水、裝面的,口大舀水、挖面方便。甕一般是醃鹹菜、做醬的,肚大裝的多,口小容易密封不易漏進雨水。

想來,教育界也是考慮到合理性和邏輯性,才把那篇白話文的《司馬光砸缸》撤銷,換成了現在的《司馬光》,不過“司馬光”的光芒還會照亮很多人,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智慧,擔當”,符合千百年來的文化內涵。

《司馬光砸缸》為什麼從課本里消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