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四川”,是發生在明清時期的從湖廣到四川的大規模移民潮。其中,從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規模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為止的移民運動堪稱規模最大,歷時105年之久。那麼這場轟轟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這麼回事?由於其時間之長,為四川又帶來哪些影響?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廣”,是指今湖北、湖南兩地。元朝設置湖廣行中書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廣東、廣西的部分地方。明清兩朝雖已分省,但因相沿成習,所以仍稱湖北、湖南兩省為“ 湖廣” 。

現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廣。民國時期的《巴縣誌》中記載,自從晚明張獻忠“屠蜀”以後,四川當地人為之一空,外來移民中十個裡有九個是湖廣人。《資州志·雜編》記載:“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粵省,四閩省,五贛省。”

看來,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廣居多,其他還有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廣人在四川各縣人口中所佔的比重,也是相當可觀。

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大,湖廣人廣泛分佈於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從川東夔巫一帶大山區到肥沃的川西平原;從成都、重慶到一些偏僻的鄉村市鎮;從川南的苗族地區到川西和川西北的藏族、羌族地區,無處不有湖廣人的足跡。在一些州縣地區,甚至整鄉整村的人都是湖廣原籍。陶澍在《蜀輶日記》中說:“ 今則楚人半,而吳粵之人亦居其半”,正說明了這種情況。

元末明初的湖廣人入蜀

湖廣人移民四川的活動,歷史上一直存在。但在元末明初,曾發生過一場規模不小的移民活動,主要分三種情況:

一是躲避戰亂。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國爆發反元農民起義。紅巾軍劉福通起於穎州( 今安徽阜陽) ,張士誠起於高郵,在湖廣的徐壽輝和明玉珍也相繼發動了起義。元朝統治者為鎮壓起義,進行了血腥屠殺。居於湖廣地區,特別是湖廣東北部隨、麻、蘄、黃一帶的百姓相繼逃入四川,這就是元末所謂的“避地入蜀” “避亂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隨明玉珍部隊入川的湖廣人。1357年,徐壽輝派部將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壽輝被陳友諒所殺,陳友諒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明玉珍不服陳友諒的領導,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國”。“大夏” 國雖為時不長,但他帶來了大量以農民軍身份入川的湖廣人,而且多是湖廣東北部之隨州、麻城一帶人。明玉珍失敗後,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實蜀” 的湖廣人。朱元璋在打敗明玉珍、攻佔四川后,為了補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復生產,曾下令遷移一部分湖廣人到四川開墾。嘉慶修《宜賓縣誌》就說:“大抵來自元明者多吳楚”人。

當然,元末明初的這場湖廣人入蜀的活動,與發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場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場宏大交響的引子。

自張獻忠率農民軍造反開始,到康熙時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時期流民自發遷移並最終形成大規模浪潮,這段漫長的“湖廣填四川”堪稱一部移民史詩

從祟禎六年( 1633) 起到崇禎十七年( 1644),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一直轉戰於湖廣各地。由於常年戰爭,張獻忠部隊傷亡很大。為了補充新戰士,張獻忠在湖廣一帶招募了許多士兵。

崇禎十一年( 1638) ,張獻忠曾在湖廣西北部的谷城假降於明總理熊文燦,並在駐軍谷城期間,農民起義軍由起初的兩萬人發展到十萬人。

祟禎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張獻忠曾在湖廣的麻城、武昌、長沙和荊州等地區數次擴大部隊。

張獻忠攻克蘄州之後,很多“宦僕”參加農民軍,被張獻忠編為“新營” ,相傳這支部隊作戰能力很強,在攻克武昌時還立了大功。之後,從武昌到長沙,再到荊州,張獻忠的隊伍不斷擴大,甚至還在湖廣地區擴大了水師,建立了“孩兒軍” “食婆子營” 等。

到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國,中原地區屢經戰亂,除了四川和江南,幾乎沒有完好區域。為了日後能與李自成平分天下,張獻忠率領大西軍主力西進四川。

臨走時,除了大批金銀財寶外,數十萬被強徵入伍的湖廣百姓也被張獻忠帶走了。這幾十萬以農民軍身份入川的湖廣人,除一部分在作戰中犧牲外,大多數人都在四川居住下來。

清軍入關後,順治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設立“湖廣四川總督”一職。順治三年,清軍由漢中入川,在西川射殺張獻忠,之後進軍到成都、重慶。

從這時開始,因戰爭而進行的移民告一段落。緊接著迎來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清初政策性移民

常年戰亂令整個四川殘破不堪,清軍只能退守保寧,招撫流民墾荒。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條件,恢復和發展經濟,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招民墾荒、鼓勵湖廣人入川開墾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但是初期並沒有什麼成效,許多百姓仍然持觀望態度。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撫張德地懇請朝廷下令讓各省的督撫敦促流離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紳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開始下達更加嚴厲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從整治區域劃分上減少移民四川的障礙。歷史上但凡四川動盪,川民就會沿河而下隱匿到湖廣地區,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廣總督,再設川湖總督,並且在經濟、政治上給予移民便利,此外還有“招民授職”都在設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終於逐漸增多,並且穩健發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並明令規定“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關於“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的規定。同年,還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弟入籍考試分的規定。

著名作家艾蕪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歷史時說,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沒有人煙了。湖廣人大量地遷進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滿了人家村落。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縣遷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幾乎附近好些縣的人,都是來自湖北麻城縣。這都是有族譜可考,並非由於傳聞”。

艾蕪原姓湯,據《湯氏族譜》所載,艾蕪的湯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寶慶府武岡州(今武岡縣),而非麻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艾蕪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葉“湖廣填四川”的背景下,來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樣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從廣東韶關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寫過一篇回憶性散文《母親的回憶》,開篇就有:“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

在清初,從中央到地方對於湖廣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勵的。

隨著四川人口的充實以及生產的恢復,約從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勵移民入川。然而統治者沒有想到,這場大規模的移民仍然沒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時期還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康熙時期移入大約155萬人,雍正時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時期,由於一味放任,連帶著嘉慶時期,一共流入400多萬人口,造成了嚴重的人口過剩。

清代前期四川的移民遷入與分佈(1776年)

不斷增加的移民中,無業流民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為當地的社會生活帶來影響。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開始出臺整頓流民政策、實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廣人修建的湖廣會館。這些措施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數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組成的民間組織變得更為隱蔽。他們散居於四川各地,發展自己的力量,行蹤遍及整個川東北和川西北地區。他們甚至會自制武器,攻入縣城,搗毀官役衙門,組織抗捐、抗稅、鬧賑、搶米、抗官、抗擊清兵等活動。乾隆末年,他們還與白蓮教匯合,形成強大的反清力量。曾經為恢復生產而一手主導的移民活動,就這樣成為了清代的一大社會癥結,這是清統治者沒有預料到的。

湖廣人為何自發入川?

為什麼這場移民會一發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廣人自身也有著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清朝初年,湖廣地區數十州縣經常性的發生水災、旱災、蝗災和疽疫,造成大量災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個州縣發生大水災,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陽連續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棗陽等二十個州縣先後發生了水災、旱災和瘟疫,而湖南邵陽一帶則發生了旱災和螟災。時人有詩云:“去年火雲飛,乃在五六月。螟賊復乘之,百里同焚戮。鬥米十數錢,向售何由速,即令價不高,民窮日以整。”

一般來說,逃荒總要選擇比較容易謀生而且路程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優惠政策,下有近距離地利,簡直是最優選擇。雍正、乾隆年間,湖廣人因災荒逃往四川的情況一直在發生。他們一般都較順利地獲得了土地,或者耕種,或者以小販營生,生活相對安定。

說起來,回鍋肉這道菜就與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有關係。背井離鄉的百姓,生活艱苦,逢年過節祭祖時才捨得煮大塊的肉。死人祭過了,東西不能浪費,煮肉湯裡下點蘿蔔白菜,肉塊切片回鍋快炒,成就了回鍋肉這道讓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難,也有一批手工業者和商人是主動選擇來到四川。

清朝初年,隨著四川經濟逐漸恢復,手工業和商業也相應發展起來。四川與湖廣地區有長江相連,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廣人相繼入川從事手工業勞動和商業貿易,並且在四川定居下來。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間,那些曾經入川做小買賣的湖廣人,已逐漸辦起礦場作坊。據《遵義府志》記載,清初在四川的瀘州、合江、敘永一帶就已有“閩、廣、楚、蜀之人燒窯種靛,貿易其間” 。在四川的璧山、榮縣、漢州( 今廣漢縣)、德陽、什鬱、丹稜等許多州縣,有不少鄉村集鎮上都建有湖廣會館和禹王宮、三楚宮等廟宇建築。這些會館都是湖廣商人投資修建。

清人吳好山的《竹枝詞》就體現了會館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會館鐵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難及處,千餘臺戲一年看。

爭修會館鬥奢華,不惜金銀億萬花。

新鮮翻來嫌舊樣,落成時節付僧家。

“秦人”是陝西移民,他們用“秦腔”大大地豐富了川劇。另有嘉慶年間定晉巖樵叟的《竹枝詞》:

蘇州館賣號餛飩,各樣點心供晚餐。

燒鴨燒雞燒鴿子,“興龍庵”左如雲屯。

經年辛苦和安頓,各方移民一洗背井離鄉的愁雲慘霧,過上了勞逸結合的生活,從此紮根在了秀麗的巴山蜀水。

“湖廣填四川”的歷史意義

清初以來的“湖廣填四川”,顯然會對四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繁榮產生著深遠影響,那麼除此之外呢?

漢唐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經常呈現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廣填四川” 移民運動,開創了由東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不僅如此,清初的這場“湖廣填四川”活動,不再是戰亂、政權更迭所導致的被動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勵性政策支持下的自發性經濟移民,把我國人口空間移動的特點、格局和規律表現得十分充分。

“湖廣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結構和空間分佈都發生巨大變化,更是對上自秦漢,下至唐宋以來所形成的四川傳統社會文化進行了一次重塑。隨著移民而去的“下游與南方文化”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徵、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居民性格的形成,還有享譽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戲” 等,無一不是在這次移民運動中打下基礎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