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綿竹市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於地級德陽市。在歷史上,該地區可謂兵家必爭之地,擁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綿竹市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於地級德陽市。在歷史上,該地區可謂兵家必爭之地,擁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綿竹,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就縣級綿竹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到了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今四川省綿竹市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德陽市綿竹市一帶屬蜀郡。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綿竹市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於地級德陽市。在歷史上,該地區可謂兵家必爭之地,擁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綿竹,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就縣級綿竹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到了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今四川省綿竹市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德陽市綿竹市一帶屬蜀郡。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式設立綿竹縣,屬廣漢郡。因其地濱綿水兩岸,多竹,乃命名綿竹,轄今綿竹和德陽(今旌陽區)等地。由此,就綿竹這一建制,始於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劉焉領益州,將州治遷於綿竹。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焉將州治遷到成都。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綿竹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漢末三國時期,該地區作為成都的門戶之一,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之譽,也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綿竹市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於地級德陽市。在歷史上,該地區可謂兵家必爭之地,擁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綿竹,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就縣級綿竹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到了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今四川省綿竹市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德陽市綿竹市一帶屬蜀郡。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式設立綿竹縣,屬廣漢郡。因其地濱綿水兩岸,多竹,乃命名綿竹,轄今綿竹和德陽(今旌陽區)等地。由此,就綿竹這一建制,始於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劉焉領益州,將州治遷於綿竹。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焉將州治遷到成都。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綿竹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漢末三國時期,該地區作為成都的門戶之一,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之譽,也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在公元263年,該地區就發生了綿竹之戰,此戰,鄧艾擊敗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最終消滅了蜀漢。西晉初,廢陽泉縣入綿竹縣。後恢復了陽泉縣這一建制。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綿竹縣改屬新都郡。郡廢,還屬廣漢郡。東晉廢除古綿竹縣。劉宋孝建元年(454年),設立南新巴郡。樑天監元年(502年),再次設立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今縣級綿竹市一帶屬之。北周靜帝二年(580年),徙晉熙郡治陽泉縣(今德陽孝泉鎮),廢晉熙縣入陽泉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再次設立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

"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縣級綿竹市來說,人口超50萬,隸屬於地級德陽市。在歷史上,該地區可謂兵家必爭之地,擁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綿竹,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縣級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就縣級綿竹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到了戰國中期,秦國消滅蜀國,今四川省綿竹市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德陽市綿竹市一帶屬蜀郡。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式設立綿竹縣,屬廣漢郡。因其地濱綿水兩岸,多竹,乃命名綿竹,轄今綿竹和德陽(今旌陽區)等地。由此,就綿竹這一建制,始於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劉焉領益州,將州治遷於綿竹。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焉將州治遷到成都。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綿竹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漢末三國時期,該地區作為成都的門戶之一,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之譽,也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在公元263年,該地區就發生了綿竹之戰,此戰,鄧艾擊敗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最終消滅了蜀漢。西晉初,廢陽泉縣入綿竹縣。後恢復了陽泉縣這一建制。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綿竹縣改屬新都郡。郡廢,還屬廣漢郡。東晉廢除古綿竹縣。劉宋孝建元年(454年),設立南新巴郡。樑天監元年(502年),再次設立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今縣級綿竹市一帶屬之。北周靜帝二年(580年),徙晉熙郡治陽泉縣(今德陽孝泉鎮),廢晉熙縣入陽泉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再次設立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

四川省一縣級市,人口超50萬,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最後,唐朝建立後,從雒縣、綿竹縣分出部分地區設立德陽縣。在唐朝到清朝初期,綿竹皆為漢州下轄縣。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升綿州為直隸州,綿竹縣屬四川省綿州直隸州。到了1914年,綿竹縣屬四川省川西道。1928年,綿竹縣直屬於四川省。1981年,綿竹縣屬綿陽地區。1983年8月,設立地級德陽市,綿竹縣由綿陽地區改屬德陽市。1996年10月,撤銷綿竹縣,設立縣級綿竹市,由地級德陽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綿竹市總面積達1245.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51萬人。

文/情懷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