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花雨四十年——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創演40年的思考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40年前,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在蘭州黃河劇場首演。40年來,這場來自古老絲路的繽紛花雨,灑落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演出2880餘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成為中國舞劇演出場次、觀看人數、出訪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劇目。

40年來,《絲路花雨》獲得原文化部“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像獎”,“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等多項大獎,被譽為中國舞劇的里程碑。

40載歲月流逝,這場花雨豔麗不減,芬芳更濃。

繽紛花雨四十年——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創演40年的思考

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取材於敦煌壁畫,反映了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友誼。新華社發

1.解放思想迎來柳暗花明

1977年,時任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陳舜瑤有這樣的思考:敦煌就在我們甘肅,把敦煌藝術搬上舞臺,不是很美嗎?

這是個好方向,但同時也是個大難題。敦煌文化博大精深,怎樣才能把豐富的敦煌文化元素串起來?怎麼才能把靜止的圖畫,變成流暢的舞蹈?這是甘肅省歌舞團編導和演員們必須破解的難題。

1977年寒冬,原甘肅省歌舞團(現為甘肅演藝集團甘肅省歌舞劇院)第一批編導奔赴千里之外的敦煌。晏建中是其中之一。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打開莫高窟的一扇扇小門,給編導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白天進洞窟學習,晚上專家講,我們做筆記,專家的文章也拿來看,逐漸就對敦煌藝術、對絲綢之路有了些瞭解。經過一段時間認真學習、創作,第一個本子寫出來了。於是,立即聯繫敦煌研究院的老師們一起探討,當讀到第三場時,老師們開始笑,我們也感覺到,這樣寫下去不行。”晏建中說。

繽紛花雨四十年——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創演40年的思考

5月23日,甘肅省舉行紀念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創演40週年活動。新華社發

“這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也是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古為今用的典範。”編導許琪說。

編導組開始調整思路,不再就敦煌寫敦煌,而是放到絲綢之路更寬的歷史背景下去思考。這樣,情節選擇、人物塑造就有了更大的空間。

在專家們的幫助下,神筆張、英娘、伊努斯……一個個形象逐漸從壁畫和文獻中浮現出來,生動鮮活,血肉豐滿。

2.協同創新成就經典之作

《絲路花雨》的成功,離不開40年前的這場協同創新:甘肅省委宣傳部的鼎力支持,編導、演員、專家傾盡熱情和心血創作,在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與這部經典舞劇中間,還有常書鴻、段文傑、史葦湘、夏鼐、吳曉邦、沈從文等專家悉心指導,以及敦煌研究院、東方歌舞劇院、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單位的眾多專家學者。

創編的過程中,編導和演員們數十次往返敦煌採風學習、體驗生活。當年的業餘化妝師楊樹雲,如今已是著名化妝大師。“當年蘭州五泉山的廟裡有24臂神,特別美。”到了敦煌,我就和段文傑先生說,想去看元代第三窟的千手觀音,“怎麼能在牆上畫得那麼美?那些工匠們沒有學過素描,能畫得那麼準?”楊樹雲在深受震撼的同時就在心裡想,在《絲路花雨》中一定要有千手觀音。之後他就開始找各組的編導,這才有了《絲路花雨》序幕部分華麗唯美的千手觀音舞。

從敦煌壁畫上臨摹下來的幾頁紙,到華麗優美的敦煌舞,這中間是編導和演員們的心血和汗水。

編導朱江說:“就靠那幾張紙,半夜不睡,孩子生病了也顧不上,照著鏡子,竟然一點點創作出來了。”

創排的過程,也是磨鍊的過程。編導可以換,演員卻幾乎是從早到晚不停地跳。在排“反彈琵琶”那段舞的時候,第一代英娘賀豔雲的辛苦可想而知。“可是需要她跳的時候,她馬上就會打起精神跳。”晏建中說。

84歲的仲明華老人,是第一位神筆張的飾演者。回憶起當年的創演過程,仍興奮不已。“怎麼樣在舞臺上,把神筆張的畫技畫藝和舞蹈者的心靈反應結合起來?”仲明華說,演員們去敦煌實地學習,慢慢就有了些體會。有一天他走到展館,看到一個陶土做的赭紅畫碟,盯著看了半天,自言自語地叨咕出來:“我能託一託這個畫碟嗎?”管理員把畫碟放到仲明華手心的時候,“心咯噔一下,不是冰冷的,我感受到了陶土的溫度。”那一刻,仲明華彷彿和前世的畫工有了溝通,和神筆張有了心靈的交流。

3.譽滿天下不忘傳承堅守

作為我國第一部敦煌舞蹈流派的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在中國古典舞蹈的傳承與創新上開啟了先河,為中國舞蹈增添了新品種,被譽為中國舞劇的里程碑。從1979年5月23日首演至今,40年過去,《絲路花雨》常演常新、長盛不衰。

1982年9月,《絲路花雨》榮登世界最著名的大劇院之一——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成為亞洲第一個以全劇組陣容形式進入世界最高藝術殿堂的演出團體,並由此拉開了國際巡演的序幕,所到之處,無不颳起一股強勁的中國敦煌風,飄灑著陣陣吉祥飛天的友好花雨。

隨著時代變遷,《絲路花雨》幾經改版,先後創作推出2008版、2016版、旅遊駐場版。自首演至今觀眾累計已達450多萬人次,獲得3億多元的演出收入。

《絲路花雨》2008版藝術總監陸金龍介紹,再版創新工作於2008年3月啟動,新一代傳承人主創團隊,以全新的創作手法,強化了劇情的內在節奏,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凝練,情感色彩和戲劇變化更加豐滿生動,將高科技手段與舞美藝術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舞蹈本體表演更為豐滿。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該版在北京天橋劇場連演五場。

40年曆程,40年傳承,《絲路花雨》也歷經了十代演員隊伍,僅主角“英娘”已達27位。她們大多數仍在堅守、傳承和傳播著敦煌文化和絲路花雨的精神情懷。青年演員康琦是第20位英孃的飾演者,“能站在《絲路花雨》這位‘巨人’肩膀上看世界,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個幸運兒。英娘是神筆張的女兒,更是敦煌和中華文化的女兒,願《絲路花雨》能將吉祥和祝福灑滿人間。”康琦說。

《光明日報》(2019年05月31日09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