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進入下半場

區塊鏈進入下半場

寒冬瀰漫。從移動互聯網到區塊鏈,不斷有人發出“進入下半場”的論調。

移動互聯網端,流量紅利的趨於見頂讓移動互聯網模式面臨瓶頸。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必然轉型正在讓流量互聯網公司處於洗牌的邊緣狀態。此外,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加劇了資本寒冬,整個創投市場呈現“現金荒”。

從數字貨幣市場來看,從今年年初的歷史最高點,加密貨幣市場已經蒸發了萬億美元市值。寒冬之下,正所謂“互聯網山河一片熊”。

熊市的聲音,從今年3月份喊到年尾,數字資產市場已經經歷了幾輪下行曲線。在“賺錢成為區塊鏈最大共識”的意識下,那些高呼要用區塊鏈顛覆世界的吶喊者大多露出了逐富的真實面孔。本來就是衝著炒幣發財的人們,不再喊著“區塊鏈改變世界”的口號。他們紛紛改弦易轍,放棄了高舉的區塊鏈旗幟,銷聲匿跡。

有著行業週期特性的區塊鏈市場,最凸顯人性。各行各業的人們因為利益紛至沓來,他們中有微商人群,炒幣愛好者,投資客群體以及互聯網從業者,其中不乏一些技術背景的人士。在一個新技術概念誕生時,往往是魚龍混雜的名利場。那些跟風高呼區塊鏈喊著最響亮口號的“技術愛好者”,往往是寒冬來臨時跑得最快的。

有人稱,區塊鏈的上半場是一場典型的虛假繁榮。區塊鏈技術在數字金融上的率先發力,直接切入了商業模式的最底層:民間“印鈔”。數字資產概念和區塊鏈思維由此形成認知綁定,在敏銳於投資的人們眼中,幣和鏈讓人上癮,不可逆。在行業人士的普及下,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運用已經深入人心。

在近半年的時間裡,我曾目睹各種不同身份的人湧入幣圈,他們趕著場參加各種區塊鏈大會,圍著項目方打聽幣價信息。最誇張的是,有一個95後的炒幣男生告訴我,他買了多達50多種的山寨幣。而這樣的炒幣者並不在少數,多如牛毛的空氣幣,山寨幣在各種社群空投刺激了炒幣者的荷爾蒙,有幣意味著投資機會。多一種幣,多一分投資收益的機會。

在監管未到位的前半場,被用來解決信息不透明的區塊鏈技術卻因新技術本身引發的認知差成為不少騙子投機客們謀利的先機。在“all in 區塊鏈”背後,一場關乎真技術和“割韭菜”的對抗賽啟動按鈕。喊著區塊鏈革命來臨的投資大佬徐小平幾個月前已經與區塊鏈斷了聯繫,其所創立的真格基金早已表示不再投資區塊鏈。從美國回來的天使投資人楊寧聲稱被“割韭菜”,以一場輿論聲討式的方式尷尬離場。在無序毫無底線的行業模式下,大佬們的“及時止損”發人深醒。

回顧下幣圈瘋狂收割亂象,即使只有一紙白皮書、三五個人的新班子,一些山寨團隊也能依靠站臺的大V獲得大批用戶的信任,社群內的頻頻“喊單”一夜間就能產生裂變式的財富積累。很快,財富泡沫破滅。比特幣經歷斷崖式下跌,比特幣信仰者開始動搖。

有人用公式對區塊鏈上半場進行總結,“區塊鏈上半場=時間窗口期+激動人心的概念+近在咫尺的財富標杆+亟待成熟的區塊鏈技術+令人興奮的通證經濟”。究其實質,任何新生行業誕生之初都有泡沫,基於人性的“黃賭毒”從來都是互聯網運用的初始地,監管套利是任何行業最關鍵的發展要素。

與互聯網行業不同的是,區塊鏈的各種概念風口期似乎更短。從交易挖礦代表的交易所創新到鏈改,幣改,STO,在《被“判刑”的STO不是偶然:流動的風口下該告別信仰的盲目》一文,我們探討到短暫的概念潮背後源於常識匱乏和盲目信仰。

互聯網行業的風口潮效應同樣明顯。020,互聯網金融都曾經歷泡沫潮。與2016年興起的VR潮類似的是,此次熊市很大原因在於一級市場缺乏落地的項目來支撐估值,落地場景的不成熟自然引發的是泡沫效應,此外,二級市場法規監管的缺失也導致無法與一級市場有效聯動。眼下的形勢是,一級市場是騙局,二級市場是賭局。大量運用被證偽,無法落地,人們期待的“公鏈元年”也成了商業模式為2VC的另一種變種。

泡沫讓大批參與者離開,行業頓時進入嚴寒。但鏈圈的技術信仰者依然在埋頭做事。一位技術人士告訴我,他非常感謝區塊鏈上半場的“熱身賽”,在市場洗滌和教育下,人們的認知系統進行了迭代,1.0版區塊鏈思維開始生長。“什麼是區塊鏈思維”,他解釋稱,不盲信大v,不短視,尊重理性和常識。而從市場來看,此番區塊鏈創業戰中留下的技術、經濟系統和創業人才,堅持看長線的資本,以媒體,智庫,研究分析等構成的行業綜合服務生態都為區塊鏈下半場奠定了資源。

實際上,當整個幣圈在清理整頓之時,BAT等互聯網巨頭早就開始悄無聲息的佈局區塊鏈運用了。在人們感嘆區塊鏈寒冬之際,互聯網巨頭這支逐鹿無幣區塊鏈的互聯網大軍早已是成熟運用區塊鏈運用的獲益者。

沒誰能準確預測下一個牛市到來的準確時間點,沒有誰能準備判斷區塊鏈潮水流動的方向。但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沒有誰能改變潮水的方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