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區塊鏈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區塊鏈技術形成以來的2到3年時間裡,很多先行者都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在不同領域進行區塊鏈的應用。除了比特幣等電子貨幣以外,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最多,同時也是最早出現的。如跨國境和跨銀行間的快速清結算,銀行票據數字化,合同存證等方面都已經有了成熟的案例。我國的央行在2017年1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分析和論證建立國家主權背書的數字貨幣系統。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檢索及分析網站上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為關鍵詞,可以檢索到55條與數字貨幣相關的專利。

區塊鏈的起源和第一個應用比特幣就是一種數字貨幣,所以區塊鏈技術誕生以來可以迅速的應用於金融領域也是順理成章的。但要想把這項技術應用於實體經濟中的每一個行業,就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論證與探索,在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克服非常多的難題和障礙。

技術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比特幣由於區塊容量限制,理論上每秒鐘僅支持6到7筆交易,由於不具備圖靈完備,無法運行復雜代碼和智能合約。以太坊的性能較比特幣略有上升,並能運行智能合約支持複雜代碼,但也僅能支持每秒鐘10餘筆交易。據測算2018年11月11日的雙十一購物節,支付寶的性能可以支持每秒鐘10萬筆以上的支付交易,VISA和MASTER信用卡結算系統可以支持每秒鐘3到4萬筆支付交易,就性能來說區塊鏈還不足以支持起真實場景中的大量交易。

智能合約可以解決複雜性商業交易,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探索和常識,諸如安全性問題、代碼缺陷、內容缺乏場景合理性等等,還需要一定的實踐過程才能夠在商業環境應用。

當前區塊鏈技術在商用化方面,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有如下幾點:

(1)智能合約的編寫不規範,缺乏統一的管理。主要表現在智能合約的體量大小不一,智能合約的生命週期缺乏管理。沒有建立公正可信的代碼審查機制,需要由權威機構進行形式化審查,保證代碼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2)混合共識、分層共識更適應業務要求。目前的共識機制更多的是偏重於提升TPS,即每秒鐘處理的交易筆數,以及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是否符合商業化場景需求沒有得到重視。

(3)密碼算法性能有待提升。目前的加密算法是否經受量子計算的考驗,抗量子加密算法的成熟應用是下一個階段區塊鏈技術保證安全性的關鍵。

(4)隱私保護和KYC之間的平衡方面有待加強。雖然區塊鏈項目都在強調匿名性,但實際上如果是徹底的匿名化,在很多商業場景中意味著不安全和無法監管,嚴格進行KYC(Know-your-customer)又會使參與者失去隱私,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

就目前區塊鏈應用現狀來說,最成熟的公鏈無疑是以比特幣和以太坊,公鏈上面運行的Dapp(去中心化應用)數量最多的是以太坊,從Dappradar網站查詢的數據看大概在1200個左右,用戶數在1萬人左右。

聯盟鏈最成功的項目是由 Linux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的Hyperledger,中文名是:超級賬本,這是一個跨行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並且具有開源和可用性高等特點。主要應用於金融、銀行、保險、供應鏈等行業。這個項目旨在推動區塊鏈在行業內部的使用,幫助複雜的商業環境實現快速交易和建立信任,這一理念得到了非常多的大型公司認可。IBM、甲骨文、英特爾等國際巨頭紛紛加入,中國的華為、萬達等行業龍頭也都早已加入,中鈔區塊鏈這個具有央行背景的機構也加入了超級賬本聯盟,這無疑是政府層面對區塊鏈技術認可的一個例證。

目前美國和中國是區塊鏈技術發展最為突出的國家,美國更偏重於底層技術的前沿開發,中國更偏重於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任何一個先進技術都需要經過與實際應用場景的結合,才能驗證其是否具有可用性,而技術的不斷探索和開發也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技術發展和應用現狀看,未來3到5年內將會迎來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應用第一波成熟期。隨著區塊鏈從業者逐漸從技術極客、科學研究工作者,擴展到傳統IT從業者、傳統經濟產業從業者,各行各業對於區塊鏈的理解的逐步加深,對於可用性的設計和擴展會越來越完善。當這項技術不再被大家當做是高深莫測、充滿陌生感之時,才會是完全走進普通人生活的時機。

第一波擁抱區塊鏈技術的大多是B端用戶,他們對於去中心化和隱私性的需求會更高於C端使用者,也更願意為了獲得交易的便利和降低信任成本付出一定的時間和金錢進行應用嘗試。聯盟鏈可以在B端對B端的業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現階段聯盟鏈的應用更能夠直接見到效果。

就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公鏈對於商業模式、經濟秩序的改變更加徹底。從這種角度來說,公鏈更多的是面向經濟體量和活躍度更高的C端,或者是連接B端與C端的橋樑。通過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讓C端用戶和B端離得更近,使C端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利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