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科學嗎?數學是科學嗎?科學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數學 政治 天文 美洲 探索貓 2017-04-06

我在之前的文章《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和《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中已經多次提到,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科學,本質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

科學的兩個關鍵點就是:經驗+意識工具化。

真正清晰的理論,應該從最簡單的理解來劃分,越複雜可靠性越差,西方有一個奧卡姆剃刀原理,中國有句話叫大道至簡。

來看哲學,所有的哲學體系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個大類: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和邏輯學、倫理學。這其中,世界觀(本體論)以及倫理學都屬於觀念類認知,是人類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觀念,可以說就是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是意識的產物。而方法論和邏輯學也是意識的產物,但是上升到一個層次,即意識的工具化。方法論和邏輯學,實際上是作為人類認知的工具而使用的。

再看數學,數學是思維工具的一種,是意識工具化的結果。數學是自洽的,也就是說一旦一個定理被證明後,人類的邏輯上是無法判斷其錯誤。但是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一舉粉碎了數學家兩千年來的信念。他告訴我們,真與可證是兩個概念。可證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證。這些事實也說明了,人類的思維工具與應激經驗是兩種不同屬性的範疇。

科學,包含了經驗和工具。僅僅作為工具就不可能是科學,如數學、哲學方法論、邏輯學等。哲學中唯一和科學有關聯的,其實也就是方法論和邏輯學,是工具的部分。哲學中其他部分,如世界觀(本體論)和倫理學都不是科學(特別注意,社會科學不是倫理學)。

古老的經驗認知,是人類進化認知的必然出現。如中醫、古天文學等等。人類進化過程中,對外部系統起到熵減作用的是經驗類認知;觀念類認知,只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自身起到秩序化作用,也具有熵減作用。經驗認知和觀念認知,都是智慧信息。

哲學是科學嗎?數學是科學嗎?科學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瑪雅人天文學已經相當先進,但是仍然沒有誕生出天文科學理論。瑪雅人精確地追蹤了太陽、月亮和星星的位置以及相對亮度的變化,他們將天文數據記錄在古抄本中,數據的詳細程度遠在當時的其他文明之上。瑪雅祭司-天文學家通過觀測數據和高等數學計算預測日食和月食,並且設計出一年365天的太陽曆,這種曆法每100年的偏差只有1個月。

所有這些都只能說明了瑪雅人天文經驗認知的先進性。但是經驗認知的突變式發展,經驗認知的內容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是那樣蘇美爾人的經驗認知也很先進,5000年前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青銅器製造遠超黃河流域(那裡有大型銅礦是一個重要原因)。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技術發展和政治突變以及氣候、軍事等大環境帶來的資源競爭,資源競爭引發的“多國”或者“多政治勢力”的混戰。局部大區域內的大混戰強烈刺激了對經驗認知的巨大需求,使得這個區域經驗類認知突飛猛進,遠超其他區域,結果就是文明的中心發生轉移,原先先進的文明被落後文明取代。

美洲大陸瑪雅人之間,由於他們當時的生產力、技術水平以及處在非常廣袤的大陸之中,還無需形成對土地或者其他資源非常劇烈的爭奪戰,沒有這種強烈混戰的競爭狀態,他們的經驗認知只能緩慢上升或者平穩發展,不會突變。

同樣的,中國在秦始皇以後,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土地基本上自給自足,即使有外族入侵,但是從久遠的歷史長河中看,土地自給自足平穩狀態基本保持,三國時代和五代十國的歷史非常短,沒有劇烈混亂的多勢力的長期的競爭狀態。要知道,歐洲自東羅馬帝國1453年解體到1945年二戰結束,是經過了400多年的這種狀態。

科學的出現,本質上同其他經驗類認知出現一樣,都是在這種較長時期的多勢力局部區域混戰的劇烈競爭中產生的。因為經驗類認知,本質上是人類決定外部系統熵減的智慧信息。觀念內認知,是決定個體和群體,即人類自身系統熵減的智慧信息。可以說人類和平時代,飛速發展的是觀念類認知,但仍然不是突變式發展。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已簽約維權騎士,違權必糾。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或者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諮詢。歡迎直接轉發。

之前相關文章鏈接:

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