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

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達《通知》,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隨著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人們發現,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

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達《通知》,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隨著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人們發現,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2016年在位於杭州某學校的華盃賽初賽考場外,大批候考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


偏科的數學神童


曾經奪得過兩屆國際奧數IMO冠軍的奧數“天才”付雲皓,對奧數曾帶來的“高光時刻”深有體會。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小小年紀的他也早早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就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

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達《通知》,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隨著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人們發現,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2016年在位於杭州某學校的華盃賽初賽考場外,大批候考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


偏科的數學神童


曾經奪得過兩屆國際奧數IMO冠軍的奧數“天才”付雲皓,對奧數曾帶來的“高光時刻”深有體會。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小小年紀的他也早早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就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付雲皓)

隨後,從華羅庚金盃賽的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初中奧林匹克數學聯賽北京市第一,到IMO冠軍,無盡的獎項與榮譽給付雲皓帶來了名氣,更讓整個家庭沉浸在“培養出天才”的喜悅裡。

但是縱覽付雲皓的經歷與他的口述很容易發現:

在他生命前20年的時間裡,因為太過於投入與數學,顯然遺忘了其他科目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甚至可以說除了奧數一無所有。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

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達《通知》,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隨著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人們發現,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2016年在位於杭州某學校的華盃賽初賽考場外,大批候考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


偏科的數學神童


曾經奪得過兩屆國際奧數IMO冠軍的奧數“天才”付雲皓,對奧數曾帶來的“高光時刻”深有體會。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小小年紀的他也早早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就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付雲皓)

隨後,從華羅庚金盃賽的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初中奧林匹克數學聯賽北京市第一,到IMO冠軍,無盡的獎項與榮譽給付雲皓帶來了名氣,更讓整個家庭沉浸在“培養出天才”的喜悅裡。

但是縱覽付雲皓的經歷與他的口述很容易發現:

在他生命前20年的時間裡,因為太過於投入與數學,顯然遺忘了其他科目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甚至可以說除了奧數一無所有。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北京大學)

即便連續兩年獲得IMO滿分金牌,並因此保送北大,付雲皓卻因為沉迷網絡遊戲,多門科目掛科,最後從北大肄業。

在學校課堂上,除了數學以外的課程他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所有人都對這位“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抱著相同的態度,只要數學好就行,所以付雲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課程。

當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因為“奧數”讓付雲皓享受著種種特權,卻讓他在北大的學習中喪失了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人文教育。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

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達《通知》,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隨著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人們發現,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2016年在位於杭州某學校的華盃賽初賽考場外,大批候考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


偏科的數學神童


曾經奪得過兩屆國際奧數IMO冠軍的奧數“天才”付雲皓,對奧數曾帶來的“高光時刻”深有體會。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小小年紀的他也早早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就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付雲皓)

隨後,從華羅庚金盃賽的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初中奧林匹克數學聯賽北京市第一,到IMO冠軍,無盡的獎項與榮譽給付雲皓帶來了名氣,更讓整個家庭沉浸在“培養出天才”的喜悅裡。

但是縱覽付雲皓的經歷與他的口述很容易發現:

在他生命前20年的時間裡,因為太過於投入與數學,顯然遺忘了其他科目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甚至可以說除了奧數一無所有。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北京大學)

即便連續兩年獲得IMO滿分金牌,並因此保送北大,付雲皓卻因為沉迷網絡遊戲,多門科目掛科,最後從北大肄業。

在學校課堂上,除了數學以外的課程他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所有人都對這位“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抱著相同的態度,只要數學好就行,所以付雲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課程。

當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因為“奧數”讓付雲皓享受著種種特權,卻讓他在北大的學習中喪失了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人文教育。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喚醒,喚醒對獨立、自我、世界、人生的思考,喚醒對選擇、抉擇的思考,擁有對事物的反思能力、自控能力和抗壓能力。

對於19歲的付雲皓來說,當時並沒有重視這一切,“這種課又不是數學課。”隨著遊戲水平的日益精進,緊接著,他又掛了政治、英語、物理這些「扯淡的課程」,加起來滿了十學分,收到了一個學術警告。

"

最近,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冠軍位、與美國隊並列第一,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奧數”的關注。

畢竟從80年代開始,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

在中國,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複雜。

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到了教育改革者那裡,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誌;還有網友評論說,奧數就像“地溝油”,吃著不放心,想著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到2001年一紙“禁奧令”的誕生,讓人“又愛又恨”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

那麼當我們追根溯源,奧數到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成為80、90後的噩夢的呢?

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


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

1978年5月21日,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廣東、遼寧、四川、陝西八省市同時舉行。

參加競賽的,年齡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十四歲,多數是高中生,也有少數初中學生。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


文革過後百廢待興,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意義重大。

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179枚銀牌、133枚銅牌,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

金牌拿到手軟,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

而在這21年期間,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

隨後,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而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在那樣一個全民衝刺奧數金牌的年代,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

當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就近入學政策。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奧數順勢填補空白,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

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華羅庚奧數競賽)

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

國家藉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學校藉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家長藉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並謀求階級躍升。

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想有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重點小學,甚至重點幼兒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於是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入學,都是一次競爭,而每一次競爭,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對不對?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一代代奧數冠軍,卻遲遲不見數學家?


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異化”的道路。

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相比於拿獎路上的“滿腔熱血”,這二十年來中國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似乎顯得不值一提。

不僅如此,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失意者”。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

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人們不得不承認,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並非基於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如柳智宇和付雲皓,在進入大學之後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放眼望去,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但只有在中國,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包括髮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數學家丘成桐)

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鬥,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在各個考場背後,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在不同的營銷策略裡,都有同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

如今,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奧數經濟”更已蔚為大觀。

2016年,有媒體估算,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高達3億元。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浙江省的“睿達杯”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其中4.6萬人參加複試,按照初、複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為在競賽中拿獎,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

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2018年3月,教育部下達《通知》,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隨著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人們發現,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2016年在位於杭州某學校的華盃賽初賽考場外,大批候考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


偏科的數學神童


曾經奪得過兩屆國際奧數IMO冠軍的奧數“天才”付雲皓,對奧數曾帶來的“高光時刻”深有體會。

付雲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小小年紀的他也早早展現出了數學天賦:還不會說話就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參加奧數競賽,幾乎戰無不勝。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付雲皓)

隨後,從華羅庚金盃賽的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初中奧林匹克數學聯賽北京市第一,到IMO冠軍,無盡的獎項與榮譽給付雲皓帶來了名氣,更讓整個家庭沉浸在“培養出天才”的喜悅裡。

但是縱覽付雲皓的經歷與他的口述很容易發現:

在他生命前20年的時間裡,因為太過於投入與數學,顯然遺忘了其他科目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甚至可以說除了奧數一無所有。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圖:北京大學)

即便連續兩年獲得IMO滿分金牌,並因此保送北大,付雲皓卻因為沉迷網絡遊戲,多門科目掛科,最後從北大肄業。

在學校課堂上,除了數學以外的課程他幾乎一無所知。而且所有人都對這位“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抱著相同的態度,只要數學好就行,所以付雲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課程。

當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因為“奧數”讓付雲皓享受著種種特權,卻讓他在北大的學習中喪失了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人文教育。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喚醒,喚醒對獨立、自我、世界、人生的思考,喚醒對選擇、抉擇的思考,擁有對事物的反思能力、自控能力和抗壓能力。

對於19歲的付雲皓來說,當時並沒有重視這一切,“這種課又不是數學課。”隨著遊戲水平的日益精進,緊接著,他又掛了政治、英語、物理這些「扯淡的課程」,加起來滿了十學分,收到了一個學術警告。

中國怎麼了,20年來,中國學生拿奧數冠軍到手軟,卻無一個數學家

此後我們看到面對挫折,大學期間付雲皓最多的選擇就是逃避或者無助地自降標準。

現如今作為一名老師,在高校深耕基礎教育的付雲皓,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新的目標,只是從某種角度講,他可能是那個時代教育體制的犧牲品。再有天賦的孩子,也不可輕易荒廢全方位的教育,單純唯成績論、天賦論,過早默許了偏科,這反而會害了孩子。

奧數本身並沒有問題。

這裡原本應當是那些對數學感興趣的孩子的舞臺,但卻發展出變態的選拔考試和各種利益之爭,最終透支了孩子的未來,也消耗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正確的數學教育理念能惠及更多學子,這遠比金牌數量和排名,更值得期待。


【來源】 精英說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網絡,或因客觀原因導致不當使用的情況,非惡意行為。侵權必刪,敬請諒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