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媽媽的親歷:中國、新加坡、北美的“精英”教育比較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很有能量和資源的媽媽,她帶著今年9歲的兒子Arthur輾轉上海、新加坡、加拿大,在各個地方都能給她兒子找到“最好”的學校,尋求“精英教育”:先是上海的市重點公立小學,接著是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國際私立小學,然後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學,現在就讀於加拿大公立小學的天才班。

這麼“折騰”背後想必有各種職業、家庭的原因;有了這種經歷,這位媽媽覺得自己基於個人體驗做一些不同教育體制間的比較,對其他人或許有一些參考價值。

上海市重點公立小學

抓分不抓人

“強調打基礎、學習上的吃苦耐勞,不是很強調品格培養”


Arthur小學上的是一所上海排名前五的市重點,想送孩子去的家長擠破頭,塞紙條、託關係、搞捐款,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從小就住該校附近,所以Arthur很幸運地跟著我的戶口就近入學,並且他的班主任是特級數學教師。

雖然才小學一年級上,但學校把學業抓得非常緊:每天2-3小時的家庭作業,考試周周有,競賽月月辦。

Arthur在學校的成績挺優秀的,數學競賽還得個名次啥的,深得老師喜愛,開家長會時不時表揚一下。

我當時被外派到英國工作,一切通過外公外婆遙控,所以心裡美滋滋的,覺得Arthur成績好一切就好,並沒想到父母和學校在他的教育上還存在著疏忽。

很久之後,我才知道因為外公外婆的溺愛,父母管教的缺失,Arthur不僅在家裡對老人不尊敬,而且學校裡也經常捉弄欺負女同學,把女同學追打得梨花帶雨也並不罕見。

但就因為他成績出色,所有的這一切都被掩蓋了,老師和老人都覺得他依然是個好學生。

此外,Arthur時常抱怨學校教書太死板。“大字加一點”,標準答案是新學的生字“太”,兒子寫“犬”就是錯;中心思想只有一種,偏偏兒子有自己的見解;數學老師講解題目,兒子卻喜歡總追問為什麼要這麼解題、有沒有其他方法。


回首那段時光,我依舊感謝國內狠抓學業的風氣,哪怕只有半年,但給Arthur奠定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而這種學習上的吃苦耐勞在國外的小學階段是很難培養,因為據我觀察,無論是英國,新加坡還是北美,無論是公校還是私校,小學階段總體還是崇尚快樂教育和人格素質的培養。

那西方就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嗎?當然培養,但我感覺他們主要通過體育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堅毅精神。

我帶Arthur離開中國,奔赴新加坡工作生活時,他的數學老師並不贊成我的做法,說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我是硬生生毀了一棵數學好苗子;而他的語文老師則很讚賞我的決定,說Arthur想象力豐富、喜歡質疑、熱愛獨立思考,去國外才能不束縛他的天性。這兩位都是非常優秀的教師。

新加坡國際私立小學

抓人不抓分

“重視人格培養,英語教育先進,重視閱讀,但在數學方面沒有中國學校嚴格“


Arthur順利進了Oversea Family School——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私校。

他在這所學校度過了一年級下和二年級上,最大的收穫是人格培養和英語精進,不過數學則完全依賴課外自學,因為課堂上教的基本是他幼兒園中班的內容。

先講人格培養。

開學不久,澳大利亞籍的老師Christina就和我懇談了一次,提到Arthur有著中國孩子特有的小皇帝性格,惟我獨尊,具體表現是:經常大聲喧譁,打斷別人說話,缺乏飯桌禮儀,不時欺負同學。

我問老師Arthur的成績如何,畢竟那是每個中國老師第一句話就會告訴我的。老師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說:“Arthur的數學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缺乏教養。教養,就是懂得為他人著想。我希望他將來成為一位真正的紳士,這比成績優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看著我略微迷茫的眼神,老師補充說:“成績是一時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績,成績好就成功,成績不好難道生活就毀滅了嗎?做人卻不同,無論成績好不好,一個素質優秀的人總是能生活得更好。作為老師,我認為自己最大的責任是培養孩子成為有愛心、負責任、懂教養、愛學習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學習機器。”

Christina說到做到。在糾正Arthur的不良習慣期間,她每天和我通信,告知Arthur在學校的表現,有點滴進步老師就大聲讚美,並要求我也彙報他在家裡的表現,同時配合獎懲制度,慢慢將Arthur新的好習慣固化下來。

接著談談英語教學。

Arthur一開始進的是ESL班,一種為英語是第二語言的學生提供的英語輔導班。第一天他是哭著上學的,因為完全聽不懂老師和同學在說什麼。在中國上小學時,他英語是100分。然而這一切都沒什麼用。

後來我才意識到他在中國所學的那一套離真正的語言學習相去甚遠。那是一種非常僵化的、遠離生活的語言學習方式。如果我說”This is elephant.” Arthur會堅持我是錯誤的,因為書上說 “That is elephant.”就像老外問候我們“How are you?”,中國人都會說“Fine. Thank you. And you? ”

真正的語言學習是活潑潑的邊用邊學、實踐出真知。Arthur每天在Oversea Family School所做的事情就是聽說讀寫。

在學校,老師上午拿著大繪本講故事,教幾個簡單的英語單詞,基本不講語法;下午學生們自己連畫帶寫講故事,不會英語的部分就寫母語,連本國語言也不會的就畫畫。然後老師會在最關鍵的幾個地方寫上正確的英語單詞,循序漸進地領他們進入英語的世界。回家後,老師要求大量的英語閱讀,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培養熱愛閱讀的習慣。

閱讀、演講和寫作,這是西方教育學習英語的三大“法寶”,尤其閱讀習慣的培養很重要。


在新加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中國教育關心的是分數,西方教育關心的是人。

在中國時,因為學業繁重,Arthur每天做完作業彈完鋼琴,差不多就該洗洗睡了。雖然我給他買了很多課外閱讀書籍,但他始終不愛閱讀。

後來孩子來了新加坡,有了大量的空餘時間,每天如飢似渴地讀書,我才明白:不是他不喜歡,而是在中國時,他的學習節奏太忙太滿,根本沒有自由時間來讓他捧書閱讀、拓展視野。

此外,新加坡作為中英雙語的國家,公共圖書館內容非常豐富,各類優秀的中英文兒童少兒讀物都能找到,特別適合想“中英雙修” 的家庭。

在這所學校,我感覺,家長不能完全依賴學校,需要在課外用科學豐富的內容充實孩子的學習。如果只是完成學校的要求,孩子在學業上會有鬆散的習慣。


加拿大No1的公立小學

優質的大眾教育

“通識教育強,學業要求不是很嚴”


Arthur二年級下的時候,我決定移民加拿大,帶著兒子開始在多倫多紮根生活。

為了能進當地最好的小學,我特意在一所加拿大安省連續幾十年排名第一的公校附近買了房子。本著就近入學的原則,Arthur進入了William Berczy public school。

公校主要負責通識教育,包括數學英語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尊重友愛等方面的人格培養,還有防火防盜防毒品等安全常識。一般採取的基本都是情景教育,注重學生的探索和演講能力。

比如中國老師教蝴蝶,2個小時就講完了。但Arthur學校花了差不多一週時間:先是分成A、B、C三組;A組去圖書館查閱蝴蝶資料,B組去植物園實地考察、和園丁探討蝴蝶,C組則負責上網蒐集蝴蝶的信息。然後三組分別彙報。接著,重新分組,每組都有A、B、C的學生,彼此信息交流補充後再做新的PPT演示,最後分別做最終陳述。


一位中國媽媽的親歷:中國、新加坡、北美的“精英”教育比較 …


教加拿大原住民生活時也是這樣:Arthur需要自己上網查資料寫文章,暢想如果他生活在200年前的加拿大將會怎樣;還要手工搭建原著民的房屋模型、找樹枝和石頭做基本的生活工具;甚至還需要找同學來一起編排演出關於原住民的戲劇。

一般而言,北美學校傾向於這類基於問題(problem-based)的長作業,要求學生帶著思考去深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獨立思考、實踐決策、公開表述等要求較高;而中國學校則喜歡基於掌握知識點 (knowledge-based) 的短作業,更多是條件反射的強度訓練。

這兩者各有優勢,所以我採用的是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既然學校主要佈置的都是長作業,Arthur的家庭作業基本都是短作業:小學數學的基本運算練習(淘寶上買的)、英語新單詞的自學和鞏固練習(推薦Wordly Wise 3000,這是一套融專業、科學和趣味於一體的英語單詞教材)。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所學校是比較失望的。學業上,它遠沒有上海市重點公校抓得緊,在孩子的性格培養上,它也不如新加坡的國際私校盯得那麼緊,再加上加拿大動不動就教師罷工,凡是公校都受波及,造成公校教師有一定的流動率,多少影響了教學質量。

後來我才意識到,是我拿著精英教育的要求去苛求一所北美的公校,哪怕它一直排名第一,它也不是專門為準備去美國念頂尖大學的人所準備的。

這裡需要先介紹一下加拿大的教育體系(和美國類似):

北美的教育分為公校和私校兩大系統,公校之中又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中又細分為能力超出進度的“超常智商班”(俗稱“天才班”,美國稱為“資優班”)和能力跟不上進度的“特殊輔導班”。


公校提供的是普通的大眾教育,通常好社區的公校質量會好一些,因為就近入學的生源比較好。假如你身為一個普通人,擁有普通的智力,付出普通的努力,在北美就能夠享受到基本的生活質量,得到社會尊重。

假如你想孩子學得多一些,有兩條路。一是本人非常出類拔萃,屬於金子在哪裡都能閃光,可以進公校的gifted class(天才班),一般從四年級開始,進行特別深造;另一條就是花錢購買優質的私校教育,尤其是在中學時期,但頂尖私校並不是有錢就能進,淘汰率非常高。

加拿大公立小學的天才班

超前教育

“因材施教,免費,孩子特別喜歡,也非常適合他”


三年級下時,經過政府安排的2天的測試,包括兩輪筆試和一輪心理學家的面試,Arthur有幸被選入超常智商少兒班(gifted class, 智商在Top 1.75%,或130以上,華人常稱為天才班)。

Gifted class的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家長,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有著諸多共性,在一般班級可能會被當作“怪小孩”,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欣喜地找到同類,比如:

  • 他們都如飢似渴地喜歡閱讀,並且喜歡閱讀超出他們年齡水平的書籍;
  • 往往擁有超強的記憶能力;
  • 擅長自習,而且學習速度很快;
  • 更喜歡獨立作業;
  • 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會進行極其深入的研究;
  • 常常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要求自己做得盡善盡美;
  • 內心往往很敏感,自尊心特別強。

這大概是我有生以來最震撼的一堂兒童教育課了,7條Arthur全中,回想以前因為不理解特殊兒童的心理,還和他為此爆發各種衝突。Arthur有時還特別敏感,和小夥伴相處時容易生悶氣。

老師說那是因為這些孩子想得更多,自我期許又更高,所以更容易有挫折感。

現在Arthur已經在天才班上了2個月的課了。我發現他的作業稀奇古怪,有時是要自己創建證明聲波的模型,有時是吹一段簫體會音樂的美,有時是讀一本自己認為最難的書寫心得體會,有時是寫一篇辯論文、但需要同時寫正方和反方來拓展自己的思維。

我能感受到上學這幾年來,Arthur第一次這樣如魚得水、這樣心花怒放。

我問他和之前的普通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他想了想說:“其實老師沒什麼區別,但同學區別挺大的。新同學都很聰明,我們一起做項目時,各種新奇有趣的怪點子,簡直妙不可言。”


我知道老師還是有區別的,gifted class的老師都是受過專業特殊教育訓練的心理學碩士或者博士。但兒子的快樂還是深深感染了我,這意味著他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做自己的樂趣。

觀察下來,一方面gifted class會教得更深更廣,培養他們的關鍵性和創造性思考能力;另外一方面,培養他們的情商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是很重要。因為他們通常不擅長與他人合作,總想證明自己比他人更聰明;也因為一旦合作,他們普遍有著較高質量的思考力,特別能彼此激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