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數學 幼兒園 不完美媽媽 ???? 媽媽沒時間 2019-04-19

小樣媽有個表妹在小學教數學。最近一起吃飯時,我們聊到孩子學數學的問題,表妹感慨道,

“班裡有幾個孩子數學基礎差,很簡單的問題就是轉不過彎來。感覺孩子的數學思維還是得從小培養,不然越往後,學得越吃力。

小樣媽很贊同表妹的這個觀點。應該說不只是數學,學任何東西,基礎都是很重要的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這一點可以從腦科學的角度得到證明。孩子在小的時候,大腦會飛速發展,神經元彼此聯結,構成了很多傳輸信息的通路,就像馬路一樣。

孩子越常做一件事,神經元之間的通路就越暢通,事情做起來就越容易。反之,如果孩子從來不做某類事情,這些神經元之間就荒草叢生,很難高效地傳輸信息。

我們常說“熟能生巧”,越練習越簡單,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上小學前,如果能通過遊戲、操作,掌握一些數學概念,在神經元之間構建通路,等他將來上了小學,正式學習數學知識時,就會比其他孩子學得快,學得好。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給孩子引入數學裡的一個重要概念:比較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在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有涉及比較的概念。《指南》中指出,

3-4歲的兒童應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並用相應的詞表示。

4-5歲的兒童應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粗細、厚薄、輕重等量方面的特點,並能用相應的詞語描述。

下面,小樣媽就給大家介紹3類比較遊戲。爸爸媽媽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玩一玩,比一比。

特別是第3類比較遊戲,還涉及到圖像推理層面的內容,可以算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加分題了,一起來了解下吧。

遊戲1: 比大小、長短

在孩子2、3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入大和小的概念。

一開始,找兩個顏色、形狀一致,只有大小不同的物品。比如同色的小積木和大積木、同款的小鈕釦和大鈕釦、同一種類的小葉子和大葉子

兩個物品只有尺寸這一個維度的區別,能讓孩子更清晰地區分大和小的不同。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假設現在有一大一小兩塊積木,我們先指著大的那塊對孩子說,“這是大積木”,然後再指著小的那塊對孩子說,“這是小積木”。

重複幾次後,可以問孩子,“這是大積木還是小積木?你能把大積木拿給媽媽嗎?

通過反覆的練習,我們可以把木塊從2塊增加到3塊、5塊,請孩子挑出最小和最大的

隨著孩子慢慢熟練,我們還可以把大小不同的材料混合,請孩子分類或者排序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比如,我們可以準備不同尺寸的鈕釦和3個容器,請孩子按照大、中、小來給鈕釦分類。

還可以給孩子讀《金髮姑娘與三隻熊》的繪本。故事裡,小熊一家的很多東西都是按照大、中、小的尺寸來分類的。

熊爸爸用大碗吃飯,坐大椅子,睡最大的床;熊媽媽用中碗吃飯,坐中椅子,睡不大不小的床;熊寶寶用小碗吃飯,坐小椅子,睡最小的床。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我們可以在遊戲中代入《三隻熊》的故事情節。例如,找3本尺寸不同的書,告訴孩子,

“這三本書是小熊一家的,金髮姑娘把書打亂了。你能幫它們找到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的書嗎?”

類似的,不同尺寸的玩具車、鑰匙、積木、樹葉、碗、勺子,都可以請孩子來分分類,排排序。

除了大小,我們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教孩子分辨長短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準備長短不一的吸管,告訴孩子什麼是長,什麼是短,然後請他按照從短到長的順序,給吸管排排隊。

類似的,小樹枝、鞋帶、搭好的樂高積木、勺子、筆,也都可以玩比長短、排順序的遊戲。

遊戲2: 比重量、粗細

孩子到了4歲左右,就可以學習更高階的比較概念了,如重量和粗細。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比重量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挑一些輕重差別比較大的物品,比如樂高積木和手機。讓孩子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重量的差別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我們還可以用玩具秤或衣架,讓孩子從視覺上比較物品的輕重。通過反覆的實驗,孩子會發現哪邊的物品重,秤就往哪邊倒。

比較粗細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找來筷子、擀麵杖,或者用硬一點的卡紙捲成不同粗細的紙筒,讓孩子用手握一握,用眼睛看一看,來感知粗細的差別。

其次,我們還可以準備一些棉繩,讓孩子動手量一量,同樣是用繩子繞一圈,是粗的物品用到的繩子長,還是細的物品用到的繩子長。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不管是蘋果、西瓜,還是爸爸媽媽的腰圍,都可以請孩子量一量。

這個過程中,孩子要自己動手做實驗,把猜想變成確定的結論,還要把三維的粗細轉換成直徑這個一維的概念,對孩子思考能力和數學思維的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遊戲3: 時間先後的比較

前面兩個遊戲,孩子進行了空間上的比較,最後我們再來挑戰一下時間上的比較。

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對孩子來說,讓他理解日曆、鐘錶上的時間比較困難,但早上、晚上、今天、明天,還有春夏秋冬這些具體的時間概念,孩子還是可以理解的。

對時間進行比較,說白了,就是判斷什麼先發生,什麼後發生,給事件排個順序。但因為這個過程還涉及到思維中的推理部分,所以不僅是數學概念的學習,更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最常見的練習方法就是提供一組圖片,請孩子按發生的順序排列次序,同時把它串連成一個故事講出來

過程中可以把“先、然後、其次、最後”這些表示順序的詞彙教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就把語言表達能力也一併鍛鍊到了。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比如上面這組圖描述的是吃冰棍的過程。孩子排序的時候要先觀察圖片,從中找到線索,推理出發生了什麼。

因為是吃冰棍的過程,所以冰棍一開始應該是完整的,之後越來越少,直到完全吃完,只剩下一根木棍。

推理出了這一點,孩子就會按4、1、3、2的順序排列,而不是反過來,按照冰棍從少到多的順序排列。

關於這個練習,小樣媽給大家準備了15組排序圖片,需要的可以私信我。

小學老師說,數學思維得從幼兒園開始培養,不然上學會很吃力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大小、長短、重量、粗細,還有時間順序的比較。其他量的比較,像高矮、厚薄、多少,媽媽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陪孩子感知、比較和排序。

玩的過程中,以孩子的體驗和思考為主。即使排錯了,也不要急著糾正他。如果我們總是批評,弄得像考試一樣緊張,孩子就沒興趣玩了。

用遊戲和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多多練習,自己發現問題、糾正錯誤,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學習方式。

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轉發支持我哦。

歷史文章:

想讓孩子過上自律、高效的人生,從小就要這麼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