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北城門和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北城門和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南城門外景色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北城門和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南城門外景色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東城牆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北城門和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南城門外景色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東城牆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北城門和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南城門外景色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東城牆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為關懷人民的文化生活,民主政府迅速將民教館(後改為文化館)建立,並出版了大黑板報。

(以上圖文由高恆如提供)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作者:高恆如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民國十五年二月一日朔縣民軍營成立紀念

朔縣民軍營營長李志仁(1876-1926)字樂山,清秀才。民國初期任靈丘,榆次縣警佐。被地方紳商推為朔縣商會會長,後被朔縣城防司令魏德新(字銘山)冤殺。民國22年10月21日,李志仁次子李樞在太原北門街槍殺了魏德新,10月23日太原《大公報》以《轟動並市之李樞代父報仇案——前任團長魏德新被擊斃命》為題,在第四版開篇報道,轟動太原。

魏德新(1891-1933)民國15年任晉軍41團團長,率部駐紮朔縣兼任城防司令。晉軍駐朔後,民軍營成立不久遂行潰散,由晉軍改編。李志仁充任徵運局協理,為魏籌辦軍需,疲於奔命。地方結怨軍隊,軍隊得罪地方,互為成見這是其一;其二,魏託李購買鴉片,意在勒索。李秉公守法,不予理睬;其三,時值馮玉祥國民軍圍攻朔縣,旅長趙守鈺與魏師生,寫信勸魏獻城投降,魏同意並召集紳商議事,李志仁主張堅守。不日,閻錫山聯繫吳佩孚、張作霖部隊助戰,國軍遣退。魏怕洩其投降之事,假設李名,偽造一份投降書,設法陷害,殺人滅口,造成冤案,是李樞代父報仇之因。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文昌閣1946.7

朔縣城內文昌閣也叫文魁閣,位於朔縣城內東、西、南、北四大街交匯處,原有鼓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原鼓樓臺基上改建文昌閣。據史料載:該建築高百尺,重簷飛角,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雲欲飛之勢。閣樓一層供魁星爺,黑臉紅髮,兩眼圓視,頭長凌角,腳踩鰲頭,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盒,專點科舉取士。閣樓二層供奉文昌帝君,與“文昌寺”功能基本相近。閣樓下為四門通衢,東額“朝陽”,南額“迎薰”,西額“來爽”,北額“鎮朔”。下週長二十餘步,清順治十二年 (1655年)重修。文昌閣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打醮慶典,笙歌鼓樂,歡快異常。閣南一條街叫中心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商業街。逢年過節,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鄉下及市民都要登上閣樓,展望全城景色。這一宏偉建築,是朔縣“文脈”的象徵。

1946年6月17日,解放朔縣戰役打響後,住在衙門院裡的官員太太們半夜都結夥跑到閣樓一層裡躲避,但被解放軍三炮從樓間擊中,死下六女一男,後被埋入西關城壕。因閣樓被毀,1950年全部拆除。如今舊城改造,閣樓重建一新。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東大街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最早建於周朝。牌坊沒有斗拱和屋頂,牌樓的功能是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也是表彰、紀念某人、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等。建築形式有兩種:一是“沖天式”,掛頭高出房頂;另是 “不出頭式”,最高不超樓的正脊。種類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和“五間六柱”等形式。牌樓由基座、立柱(用石料包夾)、斗拱、樓頂和斜柱等組成。民間多用桶瓦、板瓦蓋頂,大型建築的廟宇都用琉璃瓦,另加各種寓意的點綴物。

朔縣城內大東街的“東關帝廟”建於明代(待考),座北朝南,山門外和大東街的東西兩邊,各有一處“三間四柱”牌樓,對面路南有戲臺一座,可以三面觀看。照片是在牌樓西邊路北的屋簷下,向東拍攝的,所以三架牌樓和一座戲臺隱約可見。1957年該廟被拆毀,改建為“影劇院”。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忠義成五金洋車行三週紀念全部攝影民國二十四年

【背面書:河邊村同義亨 交 曲隆官先生收 虎生】

忠義成五金洋車行在朔縣城東大街路北,東臨東關帝廟(1958年拆除,改建為影劇院),西鄰鄂國公廟(民國8年朔縣二高小在該廟辦學,解放後為縣文化館)。民國21年開辦,可能與五臺河邊村同義亨商號有關(據照片背書考證)。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時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朔縣德懋源攝影

德懋源在朔縣城中大街,是民國八年由崞縣人開辦的棉布商號。從業人員12人,資本3000元(銀元),年營業額35000元(銀元)。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州巨人·布衣平民·古城大漢

“古城大漢”名叫馬銀,居住在朔縣北關古城上的三間土窯洞內,故朔縣人尊稱“古城大漢”。他生不逢時,一介布衣平民,早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這張照片攝於民國27年,是日本人照的,時年50歲。1955年病故,享年67歲。他身高2.43米,腳長40釐米,身材勻稱,五官端正。背微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言談、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與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

日寇佔領朔縣期間,大漢常年在文昌閣北擺攤,賣柳編的提水罐頭、笸籮、簸箕等雜貨。小日本大小官員只要看見大漢,都要和他照相,因而留此一影。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朔縣城內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中心街——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北城門和北大街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南城門外景色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的東城牆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1946年朔縣解放時為關懷人民的文化生活,民主政府迅速將民教館(後改為文化館)建立,並出版了大黑板報。

(以上圖文由高恆如提供)

90年前的朔州是什麼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