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瓠山才子說文解字:玉門赤金鎮地名考源

十萬鳴弦小十王,曾驅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為胡部落,赤斤元是漢封疆。

——明·趙時春《河西三詠》之二

有許多人經常到玉門市赤金鎮赤金峽水利風景區觀光遊覽,其中一些人對“赤金”二字的含義及起源作了猜測,大致有兩種:一是附近有金礦,“金無足赤”,而此處金礦所出金子成色更足,或者金色赤如紅火,故以“赤金”命名;另外一種認為“赤金”為“赤斤”的別寫,因此處曾是明代河西“關外七衛”之一——“赤斤蒙古衛”的地域,故名“赤金”。

分析起來,第二種說法比較有理。因為史書上確有記載。

明·張岱輯《夜航船》卷十五·外國部:

赤斤蒙古衛:西戎地。戰國時月氏居之,秦末漢初屬匈奴,漢武帝時為酒泉、敦煌二郡地。唐沒於吐番,宋入西夏。明永樂初,故韃靼丞相率所部男婦來歸。詔建千戶所,尋升衛。正德時衛遂虛。

以上對“赤斤蒙古衛”的解釋簡明扼要,非常清楚。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十一·西戎:

今列其大者:在正西則為吐蕃;為拂菻;為葛榜剌;為默德那;為天方。在西北則為哈密;為罕東;為赤斤蒙古;為安定阿端;為曲先;為火州;為土魯蕃;為亦力把力;為于闐;為撒馬兒罕;為哈烈。而其餘星紛珠錯者,俱盡略焉。敘西戎。

在明史中,都寫作“赤斤”,而在清史中,或寫作“赤金”,兩者其實相同。常見有人寫文章時提出“關西七衛”的概念,即史書上說的:“長陵初設關外七衛:曰哈密;曰安定;曰阿端;曰赤斤蒙古;曰曲先;曰罕東左。七衛皆在嘉峪關西,哈密又在六衛西。”

個人感覺“關西七衛”這一表述缺少嚴謹,雖然作者的本意是“嘉峪關以西”,但“關西”一詞在明代以前的史書上頻頻出現,另有所指,這容易讓人聯想到更大的地域。所以還是“關外七衛”的表述準確合理。“關外七衛”是明政府對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的產物,七衛各少數民族政權其實是充當了王朝邊界的“藩籬”。翻閱史書可知,各衛內部之間經常發生紛爭,由於明政府調節不妥,一度釀成邊患,最終導致七衛瓦解。別看“赤金鎮”一個不大的地方,卻發生過錯綜複雜、血火交融、驚心動魄的真實故事。我建議搞河西曆史研究的作家和影視藝術家合作拍攝一些反映“赤斤衛”歷史的電影或電視劇,以此再現歷史上民族大融合時波瀾壯闊的兩面,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清史稿》卷六十四·志三十九:

玉門(衝,繁。州東二百九十五里。金山環東、西、北三面,綿亙二百餘裡。西北:赤金峽。疏勒河出縣南山中,北流,納昌馬河、鞏昌河,又北逕城西,迤東入州境。阿拉克湖即延興海。又東白楊河。有石油泉,古石脂水。邊牆,西自州境來,東入肅州。驛二:赤金湖、赤金峽。)

“衝、繁”是指什麼呢?清雍正間,由廣西布政使奏準,分定全國州縣為衝﹑繁﹑疲﹑難四類,以便選用官吏。衝謂地方衝要,繁謂事務繁重,疲謂民情疲頑,難謂民風強悍難治。可見,玉門在當時屬於“衝繁”之地,不光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關口。這種意義,宣傳資料上隨處可見,此不贅述。

那麼,“赤斤”是什麼意思呢?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形相,如你敦者,眼也;如赤斤者,耳也。”除了“耳朵”這種解釋以外,還有一種為“大王”, 如清·魏源《海國圖志》說:“程同文曰:斡辰大王,即太祖第四弟斡赤斤也。太祖西征命斡赤斤居守斡難河”。還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解釋“斡赤斤”為“灶君、火王”。從以上可知,“赤斤”在蒙古語中大概是“王者”、“統治者”等意思,“赤斤蒙古衛”意為“蒙古王之衛”。而現在的“赤金鎮”如果還原以“赤斤鎮”,就是“王者之鎮”。

回頭看第一種猜測,與“金礦”聯繫起來,顯然是出於字面附會。因為“赤金”在古代並不指金,而是指銅。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

赤金山,在縣北一十里。出好銅與金類,《淮南子》、《食貨志》所謂丹陽銅也。

“好銅與金類”,把“金類”置於“銅”後,可知“金類”是次於“銅”的其他金屬類,因為再好的銅也比不上金子。再如桓寬《鹽鐵論》中說:“丹、章有金銅之山。”所謂“金銅”,並不是說有金有銅,而是指能發出金光的銅,無非是形容銅的品質很高而已。孟康注《食貨志》曰:“赤金,今丹陽銅也。”“赤”、“丹”都指紅色,銅色赤如丹陽,故以丹陽作地名。

當然,赤金鎮一帶確有金礦,而且旅遊業日益興盛,對於地名文化內涵來說是錦上添花,對於地方經濟發展來說是前途無量。後來把“斤”改為“金”,可能與此有關,從“斤”到“金”,從刀兵斤斧的戰伐遺蹟到山水名勝的黃金景點,地名的變遷是否也包含著一種神祕的吉兆呢?從而預示新時代的赤金鎮將是河西經濟文化的“衝繁”寶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