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

長達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終於結束,順治抬起沉重的雙眼,看向眾人簇擁的靈柩,他的董鄂妃終於還是走了,痛失所愛,這偌大的皇宮彷彿只剩下他一人,無人能領會他此刻的痛苦和孤獨。

“自古帝王多無情,”可上天偏是給了他一顆熾熱的心,卻又將他困在這紅牆之內。

順治與董鄂妃的相戀,是這巍巍皇宮中難得的美好。所處危樓,身處高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人可以付出真心,遇到願意廝守一生的女子。

這兩人之間純潔的愛戀,在沉重複雜的史書之上留下最柔軟溫情的一筆。這位被順治帝盛稱“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的董鄂妃究竟是怎樣一位佳人,能讓“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順治再三為其逾矩破例,視為心尖。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只是留名青史的順治皇帝和孝獻皇后的琴瑟和鳴,而是愛新覺羅·福臨與董鄂氏的至死不渝。

"

長達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終於結束,順治抬起沉重的雙眼,看向眾人簇擁的靈柩,他的董鄂妃終於還是走了,痛失所愛,這偌大的皇宮彷彿只剩下他一人,無人能領會他此刻的痛苦和孤獨。

“自古帝王多無情,”可上天偏是給了他一顆熾熱的心,卻又將他困在這紅牆之內。

順治與董鄂妃的相戀,是這巍巍皇宮中難得的美好。所處危樓,身處高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人可以付出真心,遇到願意廝守一生的女子。

這兩人之間純潔的愛戀,在沉重複雜的史書之上留下最柔軟溫情的一筆。這位被順治帝盛稱“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的董鄂妃究竟是怎樣一位佳人,能讓“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順治再三為其逾矩破例,視為心尖。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只是留名青史的順治皇帝和孝獻皇后的琴瑟和鳴,而是愛新覺羅·福臨與董鄂氏的至死不渝。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情·一見鍾情

順治十三年,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入宮為妃。年十九歲的福臨與十八歲的董鄂氏,年少輕狂的小皇帝和溫柔聰慧的閨閣女子,正值青春,情竇初開的兩人在最美好的年紀初遇。

董鄂氏自小隨其父在蘇、杭、湖州駐紮居住,受江南風水和漢族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加之董鄂氏天資極高,善於書法,又喜讀詩詞文章與前人之作。出落的標緻完美,惹人喜愛,既有江南女子的溫柔嫻靜、端莊大氣,又善解人意、心思細膩,思慮周全。

在董鄂氏入宮前,福臨對女子並無太多留心,不似大多皇帝要麼色令智昏,要麼處處留情,從小皇宮長大,又處處不能隨心做主,婚姻更是受制於其母的安排,讓這個正值叛逆期的皇帝厭煩這種束縛,嚮往自由。

他不顧大臣、太后反對,因第一位皇后善妒惡毒而廢除,再娶的孝惠章皇后又不喜舞文弄墨,不識大體,令順治厭煩。先後兩位不合心意的妻子,恐怕早已讓這位少年天子失去了對女子的期待,可想而知,此刻入宮的董鄂氏更像是上天可憐他無人相 依,許他的一位心上人。

年少時的一見鍾情,使順治放開手腳願為心上人逾規越矩,不顧祖宗規矩,在董鄂氏入宮數月後,封為賢妃,頒佈“大赦天下”之恩,可謂是清朝史上獨一無二的恩典了,這一年兩人美好的愛情剛剛開始。

"

長達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終於結束,順治抬起沉重的雙眼,看向眾人簇擁的靈柩,他的董鄂妃終於還是走了,痛失所愛,這偌大的皇宮彷彿只剩下他一人,無人能領會他此刻的痛苦和孤獨。

“自古帝王多無情,”可上天偏是給了他一顆熾熱的心,卻又將他困在這紅牆之內。

順治與董鄂妃的相戀,是這巍巍皇宮中難得的美好。所處危樓,身處高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人可以付出真心,遇到願意廝守一生的女子。

這兩人之間純潔的愛戀,在沉重複雜的史書之上留下最柔軟溫情的一筆。這位被順治帝盛稱“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的董鄂妃究竟是怎樣一位佳人,能讓“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順治再三為其逾矩破例,視為心尖。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只是留名青史的順治皇帝和孝獻皇后的琴瑟和鳴,而是愛新覺羅·福臨與董鄂氏的至死不渝。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情·一見鍾情

順治十三年,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入宮為妃。年十九歲的福臨與十八歲的董鄂氏,年少輕狂的小皇帝和溫柔聰慧的閨閣女子,正值青春,情竇初開的兩人在最美好的年紀初遇。

董鄂氏自小隨其父在蘇、杭、湖州駐紮居住,受江南風水和漢族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加之董鄂氏天資極高,善於書法,又喜讀詩詞文章與前人之作。出落的標緻完美,惹人喜愛,既有江南女子的溫柔嫻靜、端莊大氣,又善解人意、心思細膩,思慮周全。

在董鄂氏入宮前,福臨對女子並無太多留心,不似大多皇帝要麼色令智昏,要麼處處留情,從小皇宮長大,又處處不能隨心做主,婚姻更是受制於其母的安排,讓這個正值叛逆期的皇帝厭煩這種束縛,嚮往自由。

他不顧大臣、太后反對,因第一位皇后善妒惡毒而廢除,再娶的孝惠章皇后又不喜舞文弄墨,不識大體,令順治厭煩。先後兩位不合心意的妻子,恐怕早已讓這位少年天子失去了對女子的期待,可想而知,此刻入宮的董鄂氏更像是上天可憐他無人相 依,許他的一位心上人。

年少時的一見鍾情,使順治放開手腳願為心上人逾規越矩,不顧祖宗規矩,在董鄂氏入宮數月後,封為賢妃,頒佈“大赦天下”之恩,可謂是清朝史上獨一無二的恩典了,這一年兩人美好的愛情剛剛開始。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甜·似蜜糖甜

自董鄂氏封為賢妃僅一月相隔,順治帝便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由,晉升其為皇貴妃。如此殊榮,天下皆嘆,回觀清史,何人能比。

順治對董鄂妃的愛戀並非只是心血來潮,而是一相見便認定對方為此生唯一。福臨和董鄂氏有共同的性格,愛好,行事作風互相認同,兩個年輕人平日裡共賞佳作,或是用膳間福臨向董鄂氏講述學習到的文學經典,或是燭火相映下兩人共研究漢族文化。這樣的共同學習使順治並未戴上沉迷美色的昏名,反而是更加勤於朝政,積極奮進,因此董鄂妃也被人稱讚賢良得體。

兩人的生活也似平常人家的夫妻一般,福臨若是看奏摺粗心, 董鄂氏必當提醒,卻懂得後宮不幹政之理,從不逾矩,只陪伴其左右,展卷研磨,安靜相陪, 理性的愛情更是加深了福臨對兩人感情的肯定,從未有人對他這般真心相待,故力求給她最好,再三向皇太后請求廢原孝惠章皇后,而立董鄂氏為後,可惜太后,大臣極力反對,因此只能暫時作罷。

董鄂妃入宮次年,生下兩人共同的孩子皇四子,順治十分欣喜。可惜先天不足,不過數月,便夭折了,順治帝極其痛心,大修陵墓,並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此番逾越祖制的行為,也是少有的子憑母貴的代表。

此次孩子的失去也是二人命運的轉折點。

"

長達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終於結束,順治抬起沉重的雙眼,看向眾人簇擁的靈柩,他的董鄂妃終於還是走了,痛失所愛,這偌大的皇宮彷彿只剩下他一人,無人能領會他此刻的痛苦和孤獨。

“自古帝王多無情,”可上天偏是給了他一顆熾熱的心,卻又將他困在這紅牆之內。

順治與董鄂妃的相戀,是這巍巍皇宮中難得的美好。所處危樓,身處高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人可以付出真心,遇到願意廝守一生的女子。

這兩人之間純潔的愛戀,在沉重複雜的史書之上留下最柔軟溫情的一筆。這位被順治帝盛稱“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的董鄂妃究竟是怎樣一位佳人,能讓“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順治再三為其逾矩破例,視為心尖。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只是留名青史的順治皇帝和孝獻皇后的琴瑟和鳴,而是愛新覺羅·福臨與董鄂氏的至死不渝。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情·一見鍾情

順治十三年,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入宮為妃。年十九歲的福臨與十八歲的董鄂氏,年少輕狂的小皇帝和溫柔聰慧的閨閣女子,正值青春,情竇初開的兩人在最美好的年紀初遇。

董鄂氏自小隨其父在蘇、杭、湖州駐紮居住,受江南風水和漢族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加之董鄂氏天資極高,善於書法,又喜讀詩詞文章與前人之作。出落的標緻完美,惹人喜愛,既有江南女子的溫柔嫻靜、端莊大氣,又善解人意、心思細膩,思慮周全。

在董鄂氏入宮前,福臨對女子並無太多留心,不似大多皇帝要麼色令智昏,要麼處處留情,從小皇宮長大,又處處不能隨心做主,婚姻更是受制於其母的安排,讓這個正值叛逆期的皇帝厭煩這種束縛,嚮往自由。

他不顧大臣、太后反對,因第一位皇后善妒惡毒而廢除,再娶的孝惠章皇后又不喜舞文弄墨,不識大體,令順治厭煩。先後兩位不合心意的妻子,恐怕早已讓這位少年天子失去了對女子的期待,可想而知,此刻入宮的董鄂氏更像是上天可憐他無人相 依,許他的一位心上人。

年少時的一見鍾情,使順治放開手腳願為心上人逾規越矩,不顧祖宗規矩,在董鄂氏入宮數月後,封為賢妃,頒佈“大赦天下”之恩,可謂是清朝史上獨一無二的恩典了,這一年兩人美好的愛情剛剛開始。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甜·似蜜糖甜

自董鄂氏封為賢妃僅一月相隔,順治帝便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由,晉升其為皇貴妃。如此殊榮,天下皆嘆,回觀清史,何人能比。

順治對董鄂妃的愛戀並非只是心血來潮,而是一相見便認定對方為此生唯一。福臨和董鄂氏有共同的性格,愛好,行事作風互相認同,兩個年輕人平日裡共賞佳作,或是用膳間福臨向董鄂氏講述學習到的文學經典,或是燭火相映下兩人共研究漢族文化。這樣的共同學習使順治並未戴上沉迷美色的昏名,反而是更加勤於朝政,積極奮進,因此董鄂妃也被人稱讚賢良得體。

兩人的生活也似平常人家的夫妻一般,福臨若是看奏摺粗心, 董鄂氏必當提醒,卻懂得後宮不幹政之理,從不逾矩,只陪伴其左右,展卷研磨,安靜相陪, 理性的愛情更是加深了福臨對兩人感情的肯定,從未有人對他這般真心相待,故力求給她最好,再三向皇太后請求廢原孝惠章皇后,而立董鄂氏為後,可惜太后,大臣極力反對,因此只能暫時作罷。

董鄂妃入宮次年,生下兩人共同的孩子皇四子,順治十分欣喜。可惜先天不足,不過數月,便夭折了,順治帝極其痛心,大修陵墓,並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此番逾越祖制的行為,也是少有的子憑母貴的代表。

此次孩子的失去也是二人命運的轉折點。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生死與共

然這段令人豔羨的愛情並沒有共至白頭、相守到老的美滿結局。自兩人唯一的孩子不幸夭折後,董鄂妃因傷心欲絕,身體每況愈下,又整日憂慮後宮中事,親力親為,加之悲天憫人,擔心秋決囚犯的性命,“衣帶漸退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般思慮不停,最傷身心。奄奄垂絕之時,她仍擔憂自己死後順治過度傷心,大肆揮霍錢財用來辦理喪禮後事,便扔下一句“去世後禁裝金玉之物,喪禮儉素 ”,話未說完,便香消玉殞了。

此時正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順治皇帝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董鄂妃離開人世,痛失最愛......

這這段僅僅四年的愛戀以董鄂氏的死亡結尾,觀盡董鄂妃這短短的一生,彷彿盡是為天下、為夫君思慮計劃,從未為自己打算,亦或許在某一個夜深人靜時的承乾宮內,這位溫婉賢淑的少女也偷偷的幻想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

可嘆,造化弄人,上天偏是帶走了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生生斷了這段金玉良緣。順治帝對董鄂妃的愛,已無法傾訴表達,又怎會因其清儉,不喜奢侈,而委屈了愛人後事喪禮。且本就極其後悔未在董鄂氏生前給予她最高位置,如今佳人已逝,便想著把最好的給她,為她做盡最後一件事。

順治追封董鄂皇貴妃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又知在禮部擬諡號時,順治猶豫再三。

“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

此般殊榮,夫復何求,可嘆董鄂氏再也看不到福臨的用情極深了。

哀莫大於心死,最愛之人的離去使順治再無法專心朝政,本就認為“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的順治終是動了遠離凡塵,削髮為僧的心思,愛人已逝,本就嚮往宮外生活的順治了無牽掛,只求能脫離凡塵,減輕哀思。

“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覺送老和尚發之。”

然而只做了幾天的逍遙和尚,便又因牽制回到了皇宮之中,本就無心朝政,整日悶在宮中鬱鬱寡歡,心中鬱結難解,染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

長達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終於結束,順治抬起沉重的雙眼,看向眾人簇擁的靈柩,他的董鄂妃終於還是走了,痛失所愛,這偌大的皇宮彷彿只剩下他一人,無人能領會他此刻的痛苦和孤獨。

“自古帝王多無情,”可上天偏是給了他一顆熾熱的心,卻又將他困在這紅牆之內。

順治與董鄂妃的相戀,是這巍巍皇宮中難得的美好。所處危樓,身處高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人可以付出真心,遇到願意廝守一生的女子。

這兩人之間純潔的愛戀,在沉重複雜的史書之上留下最柔軟溫情的一筆。這位被順治帝盛稱“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的董鄂妃究竟是怎樣一位佳人,能讓“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順治再三為其逾矩破例,視為心尖。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只是留名青史的順治皇帝和孝獻皇后的琴瑟和鳴,而是愛新覺羅·福臨與董鄂氏的至死不渝。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情·一見鍾情

順治十三年,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入宮為妃。年十九歲的福臨與十八歲的董鄂氏,年少輕狂的小皇帝和溫柔聰慧的閨閣女子,正值青春,情竇初開的兩人在最美好的年紀初遇。

董鄂氏自小隨其父在蘇、杭、湖州駐紮居住,受江南風水和漢族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加之董鄂氏天資極高,善於書法,又喜讀詩詞文章與前人之作。出落的標緻完美,惹人喜愛,既有江南女子的溫柔嫻靜、端莊大氣,又善解人意、心思細膩,思慮周全。

在董鄂氏入宮前,福臨對女子並無太多留心,不似大多皇帝要麼色令智昏,要麼處處留情,從小皇宮長大,又處處不能隨心做主,婚姻更是受制於其母的安排,讓這個正值叛逆期的皇帝厭煩這種束縛,嚮往自由。

他不顧大臣、太后反對,因第一位皇后善妒惡毒而廢除,再娶的孝惠章皇后又不喜舞文弄墨,不識大體,令順治厭煩。先後兩位不合心意的妻子,恐怕早已讓這位少年天子失去了對女子的期待,可想而知,此刻入宮的董鄂氏更像是上天可憐他無人相 依,許他的一位心上人。

年少時的一見鍾情,使順治放開手腳願為心上人逾規越矩,不顧祖宗規矩,在董鄂氏入宮數月後,封為賢妃,頒佈“大赦天下”之恩,可謂是清朝史上獨一無二的恩典了,這一年兩人美好的愛情剛剛開始。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甜·似蜜糖甜

自董鄂氏封為賢妃僅一月相隔,順治帝便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由,晉升其為皇貴妃。如此殊榮,天下皆嘆,回觀清史,何人能比。

順治對董鄂妃的愛戀並非只是心血來潮,而是一相見便認定對方為此生唯一。福臨和董鄂氏有共同的性格,愛好,行事作風互相認同,兩個年輕人平日裡共賞佳作,或是用膳間福臨向董鄂氏講述學習到的文學經典,或是燭火相映下兩人共研究漢族文化。這樣的共同學習使順治並未戴上沉迷美色的昏名,反而是更加勤於朝政,積極奮進,因此董鄂妃也被人稱讚賢良得體。

兩人的生活也似平常人家的夫妻一般,福臨若是看奏摺粗心, 董鄂氏必當提醒,卻懂得後宮不幹政之理,從不逾矩,只陪伴其左右,展卷研磨,安靜相陪, 理性的愛情更是加深了福臨對兩人感情的肯定,從未有人對他這般真心相待,故力求給她最好,再三向皇太后請求廢原孝惠章皇后,而立董鄂氏為後,可惜太后,大臣極力反對,因此只能暫時作罷。

董鄂妃入宮次年,生下兩人共同的孩子皇四子,順治十分欣喜。可惜先天不足,不過數月,便夭折了,順治帝極其痛心,大修陵墓,並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此番逾越祖制的行為,也是少有的子憑母貴的代表。

此次孩子的失去也是二人命運的轉折點。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生死與共

然這段令人豔羨的愛情並沒有共至白頭、相守到老的美滿結局。自兩人唯一的孩子不幸夭折後,董鄂妃因傷心欲絕,身體每況愈下,又整日憂慮後宮中事,親力親為,加之悲天憫人,擔心秋決囚犯的性命,“衣帶漸退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般思慮不停,最傷身心。奄奄垂絕之時,她仍擔憂自己死後順治過度傷心,大肆揮霍錢財用來辦理喪禮後事,便扔下一句“去世後禁裝金玉之物,喪禮儉素 ”,話未說完,便香消玉殞了。

此時正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順治皇帝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董鄂妃離開人世,痛失最愛......

這這段僅僅四年的愛戀以董鄂氏的死亡結尾,觀盡董鄂妃這短短的一生,彷彿盡是為天下、為夫君思慮計劃,從未為自己打算,亦或許在某一個夜深人靜時的承乾宮內,這位溫婉賢淑的少女也偷偷的幻想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

可嘆,造化弄人,上天偏是帶走了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生生斷了這段金玉良緣。順治帝對董鄂妃的愛,已無法傾訴表達,又怎會因其清儉,不喜奢侈,而委屈了愛人後事喪禮。且本就極其後悔未在董鄂氏生前給予她最高位置,如今佳人已逝,便想著把最好的給她,為她做盡最後一件事。

順治追封董鄂皇貴妃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又知在禮部擬諡號時,順治猶豫再三。

“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

此般殊榮,夫復何求,可嘆董鄂氏再也看不到福臨的用情極深了。

哀莫大於心死,最愛之人的離去使順治再無法專心朝政,本就認為“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的順治終是動了遠離凡塵,削髮為僧的心思,愛人已逝,本就嚮往宮外生活的順治了無牽掛,只求能脫離凡塵,減輕哀思。

“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覺送老和尚發之。”

然而只做了幾天的逍遙和尚,便又因牽制回到了皇宮之中,本就無心朝政,整日悶在宮中鬱鬱寡歡,心中鬱結難解,染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

清朝皇帝中的痴情種子順治,為了與董鄂妃的愛情,不惜出家做和尚

順治十八年二月五日,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崩逝,舉國同悲,福臨在臨死之際應是釋懷了吧,他終於要去見他的董鄂氏了。

23 歲的年輕帝王和 22 歲的薄命紅顏,兩個人這段僅持續四年的廝守彷彿將尋常人家的一輩子過完了,沒有爭吵,沒有背叛,沒有反目,從相見那一刻開始便相愛了,沒有絲毫浪費相處的短暫時光,在他們人生重疊的時間裡每分每秒的為對方付出,真正做到了廝守終生,至死不渝。

青史已書,墨跡已幹,這段千古佳話終是成為經典,唯願來世託生平常人家,清淡,平安, 順遂,必允長相廝守,一生一世。

(參考文獻:《董鄂妃祕史》、《端敬皇后行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