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福臨第三位皇帝,清兵入關後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議政王大臣會議於1643年9月,推舉五歲的福臨承襲其父皇太極帝位,同時命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和努爾哈赤之侄鄭親王濟爾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輔理國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權力主要掌握在多爾袞手裡。在多爾袞的領導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權,在激烈的反對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襲的政策,如1645年頒佈“剃髮令”。多爾袞於1650年12月31日死後,13歲的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順治皇帝試圖打擊腐敗,整頓吏治,削弱滿洲貴族的政治影響力,但最終結果成敗參半。在位期間,順治帝面臨著大明遺民的復明抵抗,不過至1661年,清軍已將大清帝國最後的對手,南明遺臣鄭成功和永曆皇帝朱由榔擊敗,鄭成功和朱由榔分別於次年病死和被擒殺。順治皇帝在22歲時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從天花中倖免於難的皇三子玄燁承襲,後者即康熙帝,統治中國61年。由於順治年間的歷史文獻流傳相對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這段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

順治帝死後受供奉於太廟,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統稱世祖章皇帝

大清第3位皇帝-順治

14世紀,數支女真部落生活在大明(1368年–1644年)東北疆域,即現代被稱為中國東北或“滿洲”的地區明太祖時,為壓抑北元殘餘勢力,於是東北設立遠東指揮使司,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在東北疆域置奴兒干都司等衛所管理當地,其中建州女真一部最為強大,明政府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其後,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經過三十餘年的徵撫,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

努爾哈赤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是將鬆散的女真諸部的力量凝聚在黃、白、紅、藍四色旗之下,此後,又在原有四色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形成八旗。此社會軍事組織制度是為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將旗主交由子侄擔任。在1612年左右,努爾哈赤既為讓其部族人與其他支覺羅部族人相區分,又要和曾統治中國北方的女真王朝大金(1115年–1234年)拉上關係,更其部族名為愛新覺羅氏(“黃金般高貴神聖的覺羅一族”)。

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宣佈脫離大明建國,國號後金,建元天命。他在此後若干年裡奪取了大明治下的遼東大多數主要城市,所向披靡,直到1626年1月,努爾哈赤在寧遠攻城之時,被駐守該地的明軍指揮官袁崇煥用不久前收購的葡萄牙人的紅衣大炮擊敗。努爾哈赤可能在寧遠之戰中受了致命傷,繼而在戰後數月逝世。

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1592年–1643年)繼續致力於其父的大業:他把權力集於自己之手,仿效大明政治制度,並完善和拓展八旗制度,在原有滿洲八旗的基礎上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29年,他率軍入侵北京郊區,在此期間俘獲了知道如何鑄造紅衣大炮的漢人工匠。1635年,皇太極改稱女真為“滿洲”,1636年,他又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在鬆錦之戰後的1643年,明朝已經在財政破產、瘟疫肆虐以及大饑荒導致的明末農民戰爭等致命危機之中搖搖欲墜,大清準備展開對大明的最後一擊。

1643年9月21日,生前未指定儲君的皇太極殯天,雛鷹般的大清面臨著可能出現的嚴重分裂危機。數名皇位爭奪者——努爾哈赤的次子兼在世的長子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兩人為同母所出)以及皇太極之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開始逐鹿皇位。皇太極的弟弟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及多爾袞(31歲)掌有正白及鑲白旗,代善(60歲)掌有兩紅旗,而豪格(34歲)則獲得其父兩黃旗的支持。

議政王大臣會議著手議立新帝,此會議直到軍機處在18世紀20年代出現以前一直是滿清的主要決策機構。許多親王、貝勒主張多爾袞這個久經考驗的軍事將領成為新皇帝,但多爾袞拒絕為帝,而是堅持讓皇太極的一個兒子承襲父位。

會議接受多爾袞的具有權勢的主張,繼續讓皇太極的後裔繼承大統。此時除豪格外,皇太極的兒子中,尚有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韜塞、福臨、博穆博果爾七人。其中葉布舒、高塞、常舒、韜塞四人中,有三人年長於福臨,但皆生母地位低微,無法越過福臨、博穆博果爾繼承皇位。而碩塞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則早被皇太極賜給大臣,博穆博果爾則年幼於福臨。最終商議決定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承襲父位為新皇帝,但亦決定立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他掌有鑲藍旗)和多爾袞作這個五歲孩子的攝政。1643年10月8日,福臨正式登上大清皇帝位;定年號為“順治”。由於記載順治年間的文獻語焉不詳,所以這段時期同整個清朝歷史相比顯得較為鮮為人知。

濟爾哈朗是一位驍勇善戰、受人尊敬的將領,但看起來對多爾袞已很快就抓到手中的日常行政事務毫無興趣。1644年2月17日,濟爾哈朗召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的官員,向他們宣佈:“嗣後,凡各衙辦理事務或有應白於我二王者,或有記檔者,皆先啟知睿親王檔子,書名亦宜先書睿親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禮儀,注俱照前例行。”此後在同年5月6日,豪格暗中動搖攝政統治的陰謀暴露。豪格的黨羽全部被處死,豪格本人被褫奪親王爵位。多爾袞在此後不久,以自己的支持者接替取代了豪格的擁護者(大多來自黃旗),從而掌控了兩白旗以外的旗。至1644年6月初期,他已牢牢地把清政府及其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1644年初期,正當多爾袞與其謀士苦思鑽研如何攻大明之時,民變逼近北京。同年4月24日,民變領袖李自成攻破明都城牆,促使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後的萬歲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多爾袞的漢人謀士洪承疇和范文程聞訊,敦促滿洲親王抓住此機遇,給大明報仇雪恨,進而為大清奪取天命。駐紮在長城東端山海關的大明總兵吳三桂,是多爾袞同北京之間的最後一道障礙。此時他正被滿洲人與李自成軍間的武力夾得左右為難,吳三桂請求多爾袞幫助他驅逐土匪,恢復大明。當多爾袞要求吳三桂替大清效力之時,吳三桂除了接受之外別無選擇。清兵因此得到了吳三桂的精兵的輔助,後同李自成軍進行一片石之戰,在多爾袞最終選擇用騎兵介入此戰鬥前,吳三桂的精兵就已和李自成軍交戰了數小時。5月27日,大清取得此戰的決定性勝利。戰敗的李自成軍在北京洗劫數日,直至6月4日攜帶著所能帶走的財物離京。

6月5日,被叛軍之手肆虐了六週的北京市民,派出了一批士紳及官吏迎接他們將要來到的解放者。可當他們見到的是騎著馬、把前額頭髮剃光並自稱攝政王的滿洲人多爾袞,而不是大明皇太子朱慈烺及其保護者平西伯吳三桂時,吃了一大驚。在此場動亂之中,多爾袞將自己安置在武英殿,後者是李自成在6月3日火燒大內後,唯一未被損壞的建築。旗軍們被命令不許搶劫;他們的紀律約束使統治過渡到大清“出奇地順利”。然而在同時,多爾袞卻聲稱他是為報復大明而來。他下令將大明皇族(包括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後裔)及其擁護者全部處決。

6月7日,進城僅兩天的多爾袞向首都的官員發佈諭告。該諭告向官員們保證,如果本地居民剃髮易服並且接受歸降,那麼他們則可以官復舊職。可是在此諭告發布後的三週內,北京爆發數場農民起義,威脅大清控制首都地區。面對威脅,多爾袞不得不將此諭告廢除。

1644年10月19日,多爾袞在北京大門迎接福臨。10月30日,六歲的福臨被帶到北京南郊的天壇祭拜天地。11月8日,福臨的登基儀式正式舉行。同日,年幼的皇帝將多爾袞的功績同周公進行比較,後者為古時一個受人尊敬的攝政。在登基儀式上,多爾袞的官銜由“攝政王”升為“叔父攝政王”。滿語“叔父”(ecike)在此表示高於親王的一級身份。三天後,多爾袞的攝政同事濟爾哈朗的官銜由“攝政王”降為“輔政叔王”。多爾袞在1645年6月發佈儀注規定,今後所有公文均應書寫“皇叔父攝政王”稱呼他,這使得多爾袞距離皇帝權威僅剩一步之遙。最終多爾袞在1648年更凌駕於小皇帝之上,稱“皇父攝政王”。

北京的科舉號房。大清為增強在漢人精英心中的正統性,在1644年剛攻佔北京之時,便重建了科舉考試。

多爾袞進入大清新首都後的最初的一個命令是,將北京北部全部騰出,然後把它分給旗人。兩黃旗分得榮耀的宮殿北部,其次,東部為兩白旗,西部為兩紅旗,南部為兩藍旗。八旗的此種佈局,是為了使京城同滿洲在征服中原前的故鄉保持一致。此種佈局“按照羅盤的指針指向,給顏色不同的旗人分配在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儘管大清為了加快過渡而減免稅收,推遲大型建築建造計劃。但到了1648年,新來的旗人與共同生活的漢人百姓間仍有敵意。而首都以外的農業用地則全部被清軍圈佔。昔日的地主,現在卻成了給外居旗人地主支付租金的佃戶。這種土地用途的轉變導致了“數十年的中斷和苦難。”

在1646年,多爾袞還下令重建選任政府官員的科舉考試。從那時起,他們效仿大明,每三年定期舉行一次科舉。同年,大清統治下的第一次殿試舉行,大多數報考者為北方漢人,他們被提問如何使滿漢同心合志。1649年,考試詢問“聯滿漢為一體,使之同心合力,歡然無間,何道而可?”在1660年確定減少中額前,順治朝下每屆會試的考中人數的平均為大清最高(“得到了漢人更多的支持”)。

江南剛有了表面上的平靜後,多爾袞便在1645年7月21日發佈了一個最不合時宜的告示,他命令所有的成年男人剃去他們前額的頭髮,將他們的頭髮按照滿洲人的髡髮辮式編紮起來。不服從告示者將被處以死刑。對於滿洲人來講,此象徵著屈服的政策,有助於他們分清敵我。不過,在漢人官員和文人看來,新發型是一種奇恥大辱(因為它有悖於孔門弟子關於保持身體完整的指導)。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剃髮如同喪失他們的生殖能力。由於剃髮令逼使社會的各個階層的漢人聯合起來反抗大清統治,所以極大地阻礙了大清的征服。在1645年8月24日和9月22日,前明將領李成棟分別對嘉定和松江反抗的人民進行屠殺。而江陰還同約一萬名清軍進行了八十三天的對抗。當城門最終在1645年10月9日被攻破時,降清明將劉良佐對全城人進行屠殺,這場屠殺造成了七萬四千至十萬不等的人的死亡。這些大屠殺結束了長江中下游的反清武裝抵抗。有幾個忠誠的勤王者成了隱士,並希望著清軍敗潰。雖然他們退出了世界,但至少象徵著在繼續反抗外族統治

南京淪陷後,兩支明宗室建立了兩個新的南明政權:一個是以福建沿岸附近為中心隆武皇帝唐王朱聿鍵——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而另一個是浙江附近的“監國”魯王朱以海。但由於兩支政權未能進行合作,使得他們已經很低的成功機率進一步降低。1646年7月,貝勒博洛領導的新的南方軍事活動使魯王的浙江朝廷陷入混亂狀態,繼而向隆武政權發起進攻。朱聿鍵於10月6日在汀州(福建西部)被俘,即刻處死。他的養子國姓爺鄭成功則隨他的船隊逃往臺灣島[77]。11月,江西剩餘的忠明抵抗中心崩潰,整個江西降清。

1646年末,廣州出現了兩個新的大明皇帝:一個是年號為紹武的朱聿鍵之弟唐王朱聿,另一個為年號為永曆的桂王朱由榔。由於朝服不夠,此後紹武政權所任命的官員不得不向本地伶人購買戲袍。兩支南明政權彼此殘殺,直到1647年1月20日,李成棟率領的一支小規模清兵組成的先頭部隊開進廣州,處死了朱聿,迫使永曆朝廷逃往廣西南寧。然而,李成棟於1648年5月起兵抗清,與江西的前明將領金聲桓併發起義,幫助朱由榔奪回了中國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但南明的復興只是曇花一現。清軍於1649年和1650年重新徵服湖廣中部(今河北和湖南)、江西和廣東。朱由榔再度逃亡。最後,1650年11月24日,尚可喜所統率的清軍攻佔廣州,殺死七萬多人。

同時,1646年10月,豪格(福臨長兄,於1643年繼承鬥爭中失去繼承權)所統率的清軍抵達四川,任務是摧毀張獻忠領導的大西國。1647年2月2日,張獻忠與清軍在川中西充附近作戰時被殺。1646年末抗清勢力進一步向北蔓延,由一個穆斯林將領米喇印領導的武裝力量反抗大清對甘州(甘肅)的統治。另一名穆斯林丁國棟很快加入了他的抗清運動。他們以恢復大明為號召,攻克了甘肅的數個城鎮,其中包括省會蘭州在內。這些起義者願意同非穆斯林的漢人進行合作,這表明他們不是僅僅被宗教所驅使。1648年,米喇印戰死於水泉(今甘肅永昌水泉子村),丁國棟則被孟喬芳俘獲並被多爾袞下令處決,至1650年,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的穆斯林起義運動被粉碎。

相關推薦

推薦中...